蒙古族的乐器是什么?

如题所述

1、马头琴

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马头琴是蒙古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潮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

2、胡琴

胡琴,琴类一种,因为来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古代汉人称谓北方少数民族为“胡”,从北方传过来的琴,因此而得名。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古称胡尔。

蒙古族俗称西纳干胡尔,意为勺子琴,简称西胡。元代文献称其为胡琴。汉语直译为勺形胡琴,也称马尾胡琴。历史悠久,形制独特,音色柔和浑厚,富有草原风味。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尤以东部科尔沁、昭乌达盟一带最为盛行。

3、四胡

四胡,拉弦乐器,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蒙古族称之为呼兀尔,源于古代奚琴。宋代陈旸《乐书》:“奚琴四胡本胡乐也。”清代用于宫廷乐队,称提琴。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古老的弓弦乐器。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地区,其它如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见流行。

4、火不思 

蒙古族弹拨乐器,见于元代,盛行于明代,清朝列入国乐,清后失传,建国后重新研制成功。流传于中国新疆、内蒙古、甘肃北部及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等地。

又名浑不似,“和必斯”、“虎拨思”、“琥珀词”、“吴拨思”、“胡不思”和“胡拨四”等。民间称其为胡不儿或浑不似。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和甘肃省北部等地。四弦、长柄、无品、音箱梨形,明代时民间相当盛行。

5、雅托克

雅托克即蒙古筝。蒙古筝与中原流传的古筝在构造和技法上基本相同,只是流行于内蒙古的古筝所奏的乐曲均为蒙古族民歌和器乐曲。雅托葛主要是用右手的大指托、劈和食指勾、挑等技巧来演奏单声部乐曲。锡盟艺人则用大、食指八度、四度、五度应弦技巧之外,还用大指上下扫和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头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胡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火不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雅托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2
  蒙古族传统乐器主要有马头琴、“雅托噶”(“蒙古筝”)、蒙古琵琶、蒙古四弦琴和蒙古战鼓等。
  马头琴:
  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琴用白松木料制作,通身长约1米余。琴杆呈半圆柱形,平面为指板。琴杆上端以雕刻的马头为装饰,故名。由音箱、琴杆、琴弦、弦轴和拉弓组成。音箱木制,呈梯形或长方形,用马皮或羊皮蒙面。琴弦系精选两缕马尾为之。琴弓用拇指粗细柳条制作,呈半月形。其演奏方法颇为独特,用指甲或手指关节由内侧向外顶弦,高把位时则用指尖触弦左侧,难度较大。
  雅托噶:
  蒙古族弦鸣乐器。弹拨类。又称 “筝”、“蒙古筝”。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云南等地。宋、元时代,宫廷、民间、军中已广泛使用。《元史•礼乐志》载:“宴乐之器,筝,如瑟,两头微垂,有柱,十三弦。”南宋孟珙《蒙达备录》云:“国王(指木华黎)出师,亦以女乐随行……多以十四弦筝弹《大官 乐》等曲。”当时通行的有十三弦和十四弦筝。明、清以来,蒙古族民间、王府、寺庙中流行者弦数不一。现代流行者有十六弦,伊克昭盟十弦、十三弦,乌兰察布盟十三弦、十四弦,锡林郭勒盟十二弦,云南丽江十四弦等。琴体多用整块木料挖制,盖拱形木板为面,长130—160厘米。底之左、中、右各开“一”字形音窗,四周及琴面两端镶嵌云卷图案或全龙图像为饰。张丝弦或羊肠弦,一弦一柱,移动弦柱可以调音。按五声音阶定弦。音色粗犷、洪亮。奏者席地盘腿,琴体平置腿前,或将琴首端置于右腿上,尾端搁地,亦可设琴脚、支架、平台,置琴其上。右手拇指、中指、食指戴骨制指甲拨子,以托、劈、挑、剔、勾、弹等手法拨弦发音;左手指辅以按弦、颤弦、抹弦,食指亦可配合与右手交替弹拨。演奏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20世纪80年代,制成高音十二弦、中音十六弦、低音二十一弦三种改良雅托噶。高音者清脆明亮,中音者圆润柔和,低音者浑厚粗犷。三者配合使用,总音域将近四个八度,音量增大,表现力更丰富。常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是蒙古族民族乐队的主要乐器。
  蒙古琵琶:
  蒙古族弦鸣乐器。弹拨类。音箱呈瓢形,薄木板盖面。板面左 右各开一月牙形音窗,边沿绘民族图案, 下部两侧绘云卷图案,头部较长并向后弯,左右各设弦轴两个。颈部设四相、十 三品,张丝弦四根。常用以独奏或歌舞 伴奏。古代宫廷乐队亦曾用。
  蒙古四弦琴:
  蒙古族弦鸣乐器。弹拨类。《清代宫廷音乐》称之“月琴”。流行于内蒙古东部地区。形制多样。见于《蒙古族古乐器》一书者,音箱有方形、枣核形、圆形、桃形、六角形或八瓣梅花形等。薄木板盖面,有的面板两侧设月牙形或圆形音窗。杆长无品,琴头以鱼尾形、菱形、云卷形等为饰。音色清脆明亮。可合奏、独奏。
  恒格勒格:
  蒙古族膜鸣乐器。又称“恒格里”,通称 “蒙古鼓”。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等省区。元代盛行于宫廷和民间。清代用于宫廷卤 簿大乐中,多达二十四面。民间用于喜庆节日和歌舞伴奏。今用于藏传佛教活动。鼓框木制,高15—20厘米, 两侧各设一金属小环。鼓身涂朱红、蓝或绿色,绘金色双龙或花纹图案。双面蒙牛皮或羊皮、马皮,面径40—80厘米。有的鼓面绘制龙像。鼓相上粗下细,敲击处突出,尾部向下弯曲。演奏时,将鼓系带挂在奏者身上,或将鼓置于鼓架,双手各握一槌敲击。可行奏、立奏或坐奏。赤峰市民族歌舞团改良的低音、中音、高音恒格勒格已用于合奏和伴奏。
  蒙古族大鼓:
  蒙古族膜鸣乐器。又称“罐鼓”。鼓身木制,形如倒置的高筒罐。其身涂色,并绘花纹、云卷 图案。弧形木板面,中间开直径约5厘米的圆孔,上蒙皮革。是古代蒙古族军队的战鼓。
第2个回答  2015-03-30
最出名的是马头琴
第3个回答  2010-04-30
最出名的是马头琴
第4个回答  2010-04-30
马头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