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靖难成功,坐上皇位,其他的二十多位藩王都不反对吗?

其他的二十多位藩王都没做出反应吗?

其他的藩王不是不反对,他们内心肯定也是反对的,因为都是藩王,凭什么就你能当皇帝,但是只敢在心里这么想,是不能说出来的,因为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再有不满也不敢变现出来,因为当时其他的藩王实力都不怎么样,所以就是有意见也没说出来,所以最后就是朱棣登上皇位。

当时建文帝支撑不住了,朱棣带兵攻破进去以后,建文帝放了一把火,乘着混乱消失了,朱棣直接进宫了,当时大臣们看见这样的场景,觉得建文帝复出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本来大臣们就都是墙头草两边倒,这时候直接开始劝朱棣坐上皇位,朱棣也就顺坡下驴,乘机登上皇位了。



其实朱元璋有二十多个儿子,都是藩王,但是十个指头还都有长短呢,大多数藩王都是在偏远地区守着一点点的地盘,就算是有想要反对朱棣登基,但是也没有实力,因为自己在偏远地区,经济也不发达,打起来肯定是会输得。其实有一个人可以跟朱棣对抗,那就是宁王朱权,他手下有八万精兵。




但是因为一开始建文帝跟宁王有矛盾,所以后来建文帝退了朱棣上位以后,朱棣就拉拢了宁王,还找他借了这八万精兵,后来宁王还一直辅佐着朱棣。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朱棣是当时兄弟几个里面的长子了,虽然他前面还有三个,但是都去世了,这样按理来说,也应该他来继位,所以后来就没有人反对他继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28
1402年,经过4年的靖难之役,朱棣攻破南京城,最终建文帝朱允炆在宫中纵火,然后不知所踪。燕王朱棣在客套一番之后,经过群臣劝进,荣登大宝,是为明成祖,号永乐。那么面对皇位,其他二十多位藩王都不反对吗?其实,不是不反对,而是无力发对。原因有四个。

第一 实力上的差距
朱元璋有26个儿子,除去太子朱标和早夭一子,其他的儿子都被他敕封为藩王,藩镇全国各地。但是相对塞边九王,内地的藩王实力要相对较小,而此时秦王朱樉、晋王朱棡都已经去世,而辽王朱植又被建文帝召回,蜀王朱椿则本就模棱两可,态度暧昧。
如此一来,唯一能够对朱棣构成威胁的也只有镇守宁城的宁王朱权。宁王朱权手下有八万朵颜三卫,更是在北京之后,地理位置重要,但是建文帝却下诏裁撤宁王朱权的护卫,并且召他回京,此举也引起了朱权的反感。

而朱棣更是通过亲情牌,以“借”的方式,将宁王朱权手下的八万朵颜三卫,都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宁王也被他一直胁迫在侧,为他靖难出谋划策。
第二 事实上的长子
在被朱棣篡改的《明太祖实录》中,记载朱棣乃是马皇后的第四子。
经过后代考究,朱棣实则与周王朱橚一母同胞,母亲乃是太祖朱元璋的贡妃。而在朱元璋的二十六个子嗣之中,前三子乃是马皇后所生的嫡子。
但是太子朱标1392年去世,二子秦王朱樉1395年去世,三子晋王朱棡也在1398年去世。
如此一来,朱棣虽为庶出,也已经是众子嗣中的长子。

三 “王心所向”
虽然明太祖朱元璋在分封各子之时,希望各个儿子能够建藩为屏,但是当真正分封完毕,各个王爷显然并不比刘邦的子嗣和司马懿的子嗣高尚,食民而肥,为一己之私欲多有不法。
汉朝的七王之乱和晋朝的八王之乱,便是地方藩镇实力的“小利”与中央之间实力的“大利”对比的差异造成的动荡。而当皇帝进行削藩之时,为了利益,他们自然而然的会“趋利避害,抱团取暖”。
而当建文帝着手削藩,诸藩王的利益受到到了严重的损害。周王朱橚先是被废,而后齐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无一幸免。

一时间人人自危,关键是连手握重兵的宁王朱权,也被建文帝“得罪”,而四哥朱棣能够站出来反对削藩,也使得朱棣成为了各位藩王的代表,即便如宁王朱权虽说是胁迫,也多是半推半就而已。正所谓的“王心所向”是也。
四 现实所迫
当朱棣以靖难名义,攻入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而四哥朱棣又立刻恢复了周王朱橚、齐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的爵位。
此时的燕王朱棣,有实力,更是事实上的长子,更是有宁王朱权被胁迫的事例在前,反正建文帝朱允炆也已经不知所踪,没有了翻盘机会,各位藩王自然也只能默许,保证好自己的个人利益便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0-30
肯定反对啊,但是反对已经没什么用了,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了,他已经权力在握,而且手上还有众多大臣的把柄,所以他们也根本没有机会反抗。
第3个回答  2019-10-29
朱棣是马上皇帝,你看看明史,关外的蛮子被他打成什么样子了,都跑到哪去了,由此可见朱棣有多牛,他的武力强悍,强悍到当时无人能敌,哪个藩王敢出头找死?谁当皇帝对于藩王来说影响并不大,毕竟都是皇族,只要不威胁帝位,他们的日子该怎么舒服还是怎么舒服,那何必明知道打不过还去送死呢。
第4个回答  2019-11-09
当时的20多位畨王肯定是反对的,但是在明面上不敢表示出来,毕竟论实力的话,朱棣确实在他们之上,他也确实是应该称王的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