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什么是结核性脑膜炎,好治吗?哪个地方治疗效果好?

如题所述

结核性脑膜炎,是指人体软脑膜上发生的一种炎症。它在上儿所患各种脑膜炎的疾病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患有肺结核病并伴有营养不良的小儿,最易发生。小儿患了此病,就会出现发烧、呕吐、嗜睡、抽风等症状,严重者则呈现昏迷或合并感染而死亡。为了使父母们及保育人员对这病有一定的认识,就简单地来谈一谈。�

脑膜是什么�

人的脑髓与脊髓的外面有三层膜,从外向内是硬脑膜、疏松的蛛网膜和紧贴在脑脊髓表面上的软脑膜。它们之间有硬脑膜和蛛网膜下腔,其间有来自侧脑室脉络膜丛的脑脊液,起着保护脑脊髓组织免受震荡和供给其部分营养的作用。结核性脑膜炎便是这层软膜上有了结核菌的侵袭,产生一些结核结节的病理炎症,致使患儿出现了一系列的病理现象,我们就称它为结核性脑膜炎。�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是怎样发生的�

一般来说,是由于小儿感染了结核菌以后,循着血液或淋巴系统散布到软脑膜上,致成损害而引起的。此病多为继发而起,所以常见于其他器官先患有结核病,尤其是营养、体质、抵抗力都很差和患有粟粒性肺结核或支气管淋巴结核的患儿,更容易罹患此病,所以应该加以注意。�

此病不论男女小儿都可发生,它是小儿各种脑膜炎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在儿童中以4—7岁的小和发病较多,但最小也有几个月或最大至十几岁的儿童得此病的,仅不过较前者少见而己。它的发病与季节关系也不明显,但在冬春间,如百日咳、麻疹以及某些传染病易于流行的季节里,也可因此而促进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生或恶化。�

有些什么症状�

小儿患了此病以后,便会产生一系更的特殊症状,我们可将此病分为数期,并概要地叙述如下:�

发病期 这一期是结核菌刚侵入到小儿的软脑膜时而出现的症状。发病多是比较缓慢的,很少象急性化脓性脑膜炎那样很快地出现高烧、呕吐、抽风、昏迷等症状,而易于查觉。此病的发病期不但缓慢而且症状不明显,警惕性不高的父母及医务人员,最易于疏忽。此期的特点往往先是患儿性情上的改变,如原来天真活泼的孩子,忽然变为无神、倦怠和嗜睡了,并且在精神上易受刺激和有恐惧感,食欲不振,轻度的恶心、呕吐及低烧,也逐渐随之发生。这些改变和症状的发生,值得我们警惕起来,尤其是早就患有肺吉核病的患儿,更应该及时就医检查。�

脑膜刺激期 上述症状发生不久或数天内,便会进一步恶化,症状明显起来,产生了脑膜刺激症状及体征。患儿变得特别委靡受睡,体温也逐渐升高,但又容易惊厥,哪怕是轻微的声音及抚摸,都能导致患儿的抽动和痉挛,颈部呈现持续性的硬直。脊柱是向后反弯而硬的,神志不清楚,有时不能说话,两个瞳孔的大小可以不等,对光的反射也发生了迟钝,眼睑下垂,眼球常呈震动状态。有时不能说话,两个瞳孔的大小可以不等,对光的射也发生了迟钝,眼睑下垂,眼球常呈震动状态。有时颜面的肌肉也发生抽动和瘫痪现象。若为婴儿,则大囟门因为脑压增高,可出现膨隆饱满和紧张搏动现象,也是产生喷射状呕吐的一个原因。此期患和症状明显,体温可升高39—40℃,脉搏也由快变为缓慢起来,应立即送医院救治。

最末期 以上病情是不到有效治疗或救治较晚,则病情很快恶化起来,可由躯干的强直变为瘫痪。反射消失。由嗜睡而变为昏迷不醒,瞳孔散大,反应消失。体温由上升而骤减,呼吸、脉搏呈现极不规则而微弱,此期如不抢救,小儿极易死亡,即使侥幸摆脱了危险,亦将遗留四肢活动受限,斜眼、不语以及脑积水等后遗症,以致小儿发生残废,造成终身的痛苦。�

怎样诊断和治疗�

发现了患儿有类似以上症状时,首先应当严密隔离,把病儿放在安静的房间里,并应即时送医院。一般说来,此病的诊断并不十分困难,最重要的是早期发现和早期进行治疗。这对父母、保育工作者以及医务人员等,都应该特别注意。�

预后的认识 小儿罹患此病后,以往主观上认为是预后不良的,治疗过程中死亡率高,亦易产生治愈后的智力障碍、肢体瘫痪、癫痫、脑积水等后遗症及并发症。追查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可有下述各点:(1)患儿早期症状被忽视,明确诊断较晚,迟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2)年龄小及营养极差的患儿,在治疗中方式方法欠适当,如对改善全身情况,补充营养不够,不能得到适当有效的治疗;(3)治疗好转或暂时治愈后的观察及继续治疗不够,致使患儿复发,而造成再行治疗上的困难;(4)在治疗患儿结核性脑膜炎过程中,未能对愈后可能发生的后遗症进行预防。因此在使患儿预后佳良方面我们应该打破迷信,总结以往治疗预防上的缺点,予以改正,这样定可以大大减少或消灭此病愈后的后遗症。结核性脑膜炎在预防措施上,我们可以作到以下数点:�

(一)接种卡介苗:每个婴儿都应尽早接种卡介苗,尤其对尚未感染过结核菌的儿童们,更应得到接种的机会。�

(二)加强儿童的卫生教育,保证儿童身体健康、按期健康检查,以增加儿童对疾病的抵抗力及预防结核病的发生。�

(三)防止儿童结核病的传染,如果父母或家属中有人患肺结核病,对儿童应特别注意隔离及预防感染。托儿所、幼儿园及小学校中,对患有肺结核的患儿应给予隔防并加强治疗和护理。�

(四)特别注意肺结核患儿的病情变化,在其他传染病流行期尤应注意,一旦有可疑的早期症状,应立即送医院检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1-10
  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非化脓性炎症。常继发于粟粒结核或其它脏器结核病变。既往以小儿多见,常为肺原发综合征血源播散的结果,或全身粟结核的一部分。成年发病率占半数以上,以青年发病率较高,但也可见于老年。除肺结核外,骨骼关节结核和泌尿生殖系统结核常是血源播散的根源。部分病例也可由于脑实质内或脑膜内的结核病灶液化溃破,使大量结核杆菌进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结核性脑膜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在软脑膜和蛛网膜上有结核结节形成,病灶周围有炎症和纤维蛋白性渗出物,并有干酪坏死,常以脑底部最为明显。在蛛网膜下腔内,有多量的黄色混浊胶样渗出物积聚,主要由浆液、纤维素、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组成。围绕脑干,可压迫和损害就近的颅神经,引起相应的颅神经受损症状。病变严重者可累及脑皮质而引起脑膜脑炎,引起多发性脑软化。未经适当治疗而致病程迁延的病例,由于蛛网膜下腔渗出物的机化而发生蛛网膜粘连,可使第四脑室下中孔和外侧孔阻塞,引起脑积水。根据临床及病理,可将结核性脑膜炎分为四型:
  脑膜型:以高颅压及脑膜刺激征为主要表现。
  脑内结核瘤型:病灶位于脑实质内,有局灶性脑定位症状和体征,如癫痫、单瘫等。
  脊髓为主型:此型为脑膜炎治疗不当转变而来,也有发病即属此型者,有脊神经根症状或截瘫,尿便失禁等。
  混合型:此型同时具备脑膜炎和脑内结核瘤型的特征。
  (一)、要点

  病史:多数病人有新近感染结核的病史或有结核或有结核病的密切接触史。
  症状:常有10~20天的前驱症状,如精神有振、全身无力、食欲减退、情绪不安、易激动、低热、恶心、呕吐、便秘等。逐渐发生嗜睡、头痛加剧、并有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等颅内压增高和脑膜炎刺激征。神志不清,逐渐进入昏迷。此时所有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瞳孔定位,脉搏增速,呼吸不规则,最终导致死亡。
  体征:体温多在38℃,并发粟粒性结核者体温可达40℃。多向暗处侧卧(羞明),皮肤划痕反应多数过敏。小儿前囱隆起。早期瞳孔因畏光缩小,晚期则扩大而固定,对光反应迟钝甚至消失。可出现视神经麻痹,眼睑下垂、复视。绝大多数病人颈项强直,病理性神经反射阳性,生理性神经反射减弱或消失。
  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呈无色透明或毛玻璃状,也可呈浅黄色。静置24小时可有薄膜形成。细胞数和蛋白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结核菌培养可阳性,抗结核抗体升高,免疫球蛋白升高。
  (2)眼底检查:在视网膜上可有结核结节。视乳头水肿可确定有颅内高压。
  (3)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对诊断有参考价值,但阴性也不能排除有结核性脑膜炎。
  (4)X线检查:肺部X线检查如发现原发综合征,活动性结核、特别是粟粒性结核,有助于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
  (5)CT检查:可显示脑膜、脑实质中的粟粒病灶,结核瘤及干酪性病变,还可显示脑底部的渗出物,脑组织水肿、脑室扩张等。对结核性

  脑膜炎分型、判断愈后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二)、预防及预后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保持乐观,劳逸适度,使正气旺盛,减少发病。
  积极治疗原发结核,彻底清除结核病灶,防止继发感染。
  预防接种:接种卡介苗,不但预防肺结核等的发生,而且在新生儿时期接种卡介苗,使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明显降低。
  对于已患结核核性脑膜炎的病人,应住院治疗,住院时间不少于3~6个月。
  本病预后不良,病死率15%以上。预后好坏主要决定于治疗的早晚及其神志状态,有神志障碍者,死亡率明显升高。
  另外,老年人、幼儿死亡率亦较高。

  http://www.xyxy.net/jbzt/chrb/liunao/xgjb/200503240835528644.htm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11-10
脑膜炎分为细菌性、病毒性、结核性等很多种,结合型脑膜炎要像肺结核一样用抗涝药,时间比较长,但只要确诊了还是好治的,到神经内可就行
第3个回答  2006-11-10
多吃纤维食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