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通货膨胀?又是怎样引起通货膨胀的?

如题所述

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呢?
(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渡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大小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此时,由于劳动和设备已经充分利用,因而要使产量再增加已经不可能,过渡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
所以,任何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

(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渡上涨;利润过渡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⑴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工资过渡上涨所造成的成本增加而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工资是生产成本的主要部门。工资上涨使得生产成本增长,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数量减少,从而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工资率完全由劳动的供求均衡所决定,但是在现实经济中,劳动市场往往是不完全的,强大的工会组织的存在往往可以使得工资过渡增加,如果工资增加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提高工资就会导致成本增加,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总水平上涨,而且这种通胀一旦开始,还会引起"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工资物价互相推动,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工资的上升往往从个别部门开始,最后引起其他部分攀比。
⑵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
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是指厂商为谋求更大的利润导致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与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一样,具有市场支配力的垄断和寡头厂商也可以通过提高产量的价格而获得更高的利润,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可以减少生产数量而提高价格,以便获得更多的利润,为此,厂商都试图成为垄断者。结果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
一般认为,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比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要弱。原因在于,厂商由于面临着市场需求的制约,提高价格会受到自身要求最大利润的限制,而工会推进货币工资上涨则是越多越好。
⑶进口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依赖于进口,那么,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就会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其形成的过程与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是一样的,如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期间,石油价格急剧上涨,而以进口石油为原料的西方国家的生产成本也大幅度上升,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三)需求和成本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
在实际中,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因各种原因同时推进的价格水平上涨,就是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
假设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渡的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又成为工资上涨的理由,工资上涨又形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四)预期和通货膨胀惯性
在实际中,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会持续一般时期,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通货膨胀惯性,对通货膨胀惯性的一种解释是人们会对通货膨胀作出的相应预期。
预期是人们对未来经济变量作出一种估计,预期往往会根据过去的通货膨胀的经验和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作出对未来通货膨胀走势的判断和估计,从而形成对通胀的预期。
预期对人们经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导致通货膨胀具有惯性,如人们预期的通胀率为10%,在订立有关合同时,厂商会要求价格上涨10%,而工人与厂商签订合同中也会要求增加10%的工资,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单位产品的成本会增加10%,从而通货膨胀率按10%持续下去,必须然形成通货膨胀惯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13

什么是通货膨胀?为什么会有通货膨胀?

第2个回答  2014-02-16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一)关于定义的争论
西方经济学家对此存在长期的争论。大体上可分为“货币派”和“物价派”。

“货币派”认为通货膨胀是物价的普通上升,而且这种上升是由于货币过度供应引起的。 “过度的货币追逐相对不足的商品和劳务”。

“物价派”主张用一般物价水平或总价格水平的上升来定义通货膨胀。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指出当达到充分就业后,货币供给的增加而引起的有效需求的增加已没有增加产量和就业的作用,物价便随货币供给的增加作同比例的上涨。
两派分歧的实质在于对物价上升原因的解释。

(二)一般定义
通货膨胀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理解这一定义应特别注意两点:

①通货膨胀不是指一次性或短期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而是持续上涨。

②通货膨胀不是指个别商品价格或某个行业商品价格的上升。而是价格的总水平。

二、通货膨胀的度量

(一)消费物价指数
根据具有代表性的家庭消费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状况编制的。

(二)批发物价指数
根据制成品、原材料、中间品在内的各种商品的批发价格的变动状况编制的。

(三)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注意:以上三种物价指数衡量通货膨胀的前提是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可以自由波动。而在严格实行价格管制的国家里,物价上升的趋势可能被人为压抑。表面上物价未上涨,但实际上却可能存在着商品的严重短缺。人们为获得一定量的商品必须支付较高的额外成本,经济学有称之为“隐蔽型”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的类型

(一)按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划分
1、温和的或缓行的通货膨胀
指通货膨胀率低,而且呈较为稳定、缓慢的上涨,物价较为稳定,货币不会有明显的贬值。

2、 疾驰的或奔腾的通货膨胀
指年通货膨胀率为2位数,甚至3位数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在加速之中,人们的恐慌心理使通胀变得更厉害。通货膨胀已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但还不至于引起金融崩溃和经济生活混乱。

3、 恶性通货膨胀
指通货膨胀率在3位数以上,物价连续狂涨,货币价值不断下降,人们不愿握有纸币,或抢购物资,或持有外币,已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甚至引发政局动荡。

(二)按市场机制的运行状况划分
1、公开型通货膨胀
指完全通过物价总水平的明显、持续上涨体现出来的通货膨胀。

2、隐蔽型通货膨胀
指在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存在着严格的价格管制,价格上升趋势的真实程度被隐蔽的通货膨胀。

(三)按通货膨胀的成因划分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3、供求混合推动型通货膨胀

4、结构性通货膨胀

(四)按预期划分
1、预期性通货膨胀
指通货膨胀过程被经济主体预期到了,以及由于这种预期而采取各种补偿性行动引发的物价上升运动。

2、非预期性通货膨胀
指没有被经济主体预见的,在不知不觉中出现的物价上升。

四、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需求拉上假设
1、基本观点:当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超过了按现行价格可达到的总供给时,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

①凯恩斯学派的“需求拉上论”
该理论认为当经济尚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总需求增加的部分不会使一般物价水平上升,而只能促进就业增加和产出增加。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后,由于产出已经达到最大化,这时货币量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而形成的过度需求就会使一般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比例上升,产生“真正的通货膨胀”

②货币派的“需求拉上论”
该理论强调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决定作用,认为是货币过多导致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从而引发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2、评价:两派学说都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总需求方面,但两者关于引起需求过度的原因不同。凯恩斯学派认为总需求的过度是因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等因素的过度增加所引起的。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无法解释“滞胀”现象。货币学派认为总需求的过度是货币数量的过度增加导致的。

(二)成本推进假设
1、基本观点:通货膨胀的根源不在于总需求的过度,而是在于产品成本的上涨,并迫使增发通货“批准”这一上涨。

①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
该理论认为由于存在强大的工会力量,当工会迫使厂商提高工资,并使工资的增长率高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时,会导致生产成本提高,进而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后,工会又会要求进一步提高工资又会对物价产生压力,称为“工资——物价螺旋”。

②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
该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垄断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通过提高价格来增加利润,当这种行为的作用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可引起通货膨胀。

2、评价:成本推动假说的前提是总需求既定,提出该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解释“滞胀”现象。但该理论遭到了货币学派的尖锐批评。他们认为成本推进论将个别商品价格同一般物价水平混为一谈,把相对价格与绝对价格混为一谈。

(三)供求混合推动假设
基本观点:该理论将供求两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认为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共同引发的。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假设
基本观点:当总需求和总供给大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会引起物价持续上涨。理论的核心,经济中存在两大部门,(需求增加部门,需求减少部门;先进部门,保守部门;扩展部门,非扩展部门;开放部门,非开放部门),由于需求转移,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不平衡或世界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一个部门的工资、物价相应上升,由于工资物价存在向下的刚性,另一部门会向前者看齐,结果引起物价总水平的普遍持续上升。

1、需求结构转型通货膨胀
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某个部门的一部分需求转移至其他部门,而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却不能及时转移,需求增加了的部门的工资和产品价格上涨,而需求减少了的部门的产品价格由于攀比而趋于上涨,从而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2、部门差异型通货膨胀
认为社会经济划分为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率都高于服务部门,但两大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速度趋于一致,使得服务业的货币工资增长率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物价水平上涨。

3、小国开放经济的通货膨胀
该理论认为开放经济中的“小国”是世界市场上价格接受者,它的经济可分为“开放经济部门”和“非开放经济部门”。当世界市场的价格上涨时,开放经济部门的产品价格会随之上涨,使开放经济的工资相应上涨,从而非开放经济部门的工资也必然向其看齐,引起非开放经济部门的生产成本上升,其产品价格也必然随之提高,最后导致“小国”全面的物价上涨,发生通货膨胀
第3个回答  2014-02-16
通货膨胀(Inflation)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意指整体物价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之市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为两经济体间之币值相对性降低。前者用于形容全国性的币值,而后者用于形容国际市场上的附加价值。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
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

例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不变,而纸币发行量超过了金银货币量的一倍,单位纸币就只能代表单位金银货币价值量的1/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纸币来计量物价,物价就上涨了一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贬值。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一倍,这就是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

通货膨胀之反义为通货紧缩。无通货膨胀或极低度通货膨胀称之为稳定性物价。

(在若干场合中,通货膨胀一词意为提高货币供给,此举有时会造成物价上涨。若干(奥地利学派)学者依旧使用通货膨胀一词形容此种情况,而非物价上涨本身。因之,若干观察家将美国1920年代的情况称之为“通货膨胀”,即使当时的物价完全没有上涨。以下所述,除非特别指明,否则“通货膨胀”一词意指一般性的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上涨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