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情绪对人的影响有哪些?

如题所述

1. 负面情绪的种类超过正面情绪,这一现象是由进化决定的。因为,无法对有利事件产生积极情绪远不如无法对负面事件作出反应得当来的严重。心理学家 ShaverPhillip 及其同事参考了早前的情绪理论和自己的研究结果,将人的六种原始情绪及由它们衍生出的多种次级情绪绘制成了树状图表,从中可以发现,我们负面情绪的种类超过正面情绪的种类。
2. 完全没有负面情绪是不可能的,而如果有人说自己只会开心、从不伤心、沮丧,那么他们其实是无意识地压抑了自己的负面情绪。由于情绪不会真的消失,所以它们的影响也不会消失。甚至,回避感受这些情绪会使它们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更大伤害。研究还指出,从健康角度出发,比起一味地“开心”,更重要的是情绪的多样性。Quoidbach 等人的一项样本数量庞大的研究调查得出,能感受到更多种类情绪的人比那些只是感受到很多正面情绪的人更健康,更少被诊断出抑郁。
3. 负面情绪在进化层面上有重要意义,它们既有快速预警的作用,又是一种保护机制。时至今日,负面情绪依然被定义为一种行动信号(action signal)。而相对的,正面情绪就不具有同样强烈的行为导向性。因为,相比起追逐更多快乐的动机,我们摆脱眼下的难耐的痛苦的动机往往更加强烈。当沉浸在以下两种负面情绪中时,你可能需要警惕:无望感和无价值感。无望感(hopelessness)是一种染上了浓郁的绝望的情绪,它不基于某个具体的情境或某段特定的时期,而是涉及对整个未来的消极预期。人之所以能够且愿意付出努力改变我们的生活,是因为一个信念,即“我们的行为会产生特定的结果,掌握这其中的联系,可以让我在未来通过行为达成目标。”因此,希望感是一种生活的必需品。可如果这一信念遭到破坏,我们就失去控制感,产生“怎么努力也没用”、“希望的不会发生”的预期。如此一来,我们可能会放弃采取行动。更糟糕的是,放弃尝试和努力可能导致我们的预期腔哪成真,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有种与无望感密切相关的行为叫习得性无助——本来可以采取行动避免恶果,却选择相信痛苦一定会到来,放弃任何反抗。习得性无助,就是这样一个无望感的笼罩下的,让人一事无成的魔鬼。无价值感(worthlessness)是一种自挫性的情绪,来源于没完没了的自我批评,认为自我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被这种情绪困扰的人可能因为无法看到、认可自身价值,而不由自主地去追逐财富、权力、名望这些普遍被认可的外在事物。然而,即使他们拥有了这些,内心依然是空虚的,仅凭这些世陪圆游俗定义的“价值”,是无法填补这种自我的无价值感的。同时,陷于无价值感中的人还可能通过取悦他人、获得他人认可来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但这种完全建立于他人的评价和反馈之上的脆弱的价值感,着实不堪一击。我们过去文章中多次讨论过的讨好型人格就与这种无价值感息息相关。这无疑是一种使人痛苦的情绪,它令一切努力认可自己的行为都显得徒劳,让人迷茫且空虚,似乎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空洞情绪最大的共同点,也是它们缺乏积极意义的原因是,它们脱离了现实,不基于真实发生的事件或客观事实,且往往是长期的、难以调节的——它们承载着一种虚无的悲观感。因此,空洞情绪很难引起良性的行为改变,毕竟它们不仅来由不芦销明,且我们不论做什么,都缓和不了这些难耐的情绪。此外,“我感觉毫无希望”及“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也是许多抑郁症患者日常的感受。因此,如果你觉得自己符合以上的描述,并且长期浸泡在这两种情绪之中,那么你需要提高警惕,去寻求一些专业的帮助。
4. 负面情绪触发行为改变。上面提到,负面情绪在进化层面上有重要意义,它们既有快速预警的作用,又是一种保护机制。时至今日,负面情绪依然被定义为一种行动信号(action signal)。而相对的,正面情绪就不具有同样强烈的行为导向性。因为,相比起追逐更多快乐的动机,我们摆脱眼下的难耐的痛苦的动机往往更加强烈。当沉浸在以下两种负面情绪中时,你可能需要警惕:无望感和无价值感。无望感(hopelessness)是一种染上了浓郁的绝望的情绪,它不基于某个具体的情境或某段特定的时期,而是涉及对整个未来的消极预期。人之所以能够且愿意付出努力改变我们的生活,是因为一个信念,即“我们的行为会产生特定的结果,掌握这其中的联系,可以让我在未来通过行为达成目标。”因此,希望感是一种生活的必需品。可如果这一信念遭到破坏,我们就失去控制感,产生“怎么努力也没用”、“希望的不会发生”的预期。如此一来,我们可能会放弃采取行动。更糟糕的是,放弃尝试和努力可能导致我们的预期腔哪成真,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有种与无望感密切相关的行为叫习得性无助——本来可以采取行动避免恶果,却选择相信痛苦一定会到来,放弃任何反抗。习得性无助,就是这样一个无望感的笼罩下的,让人一事无成的魔鬼。无价值感(worthlessness)是一种自挫性的情绪,来源于没完没了的自我批评,认为自我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被这种情绪困扰的人可能因为无法看到、认可自身价值,而不由自主地去追逐财富、权力、名望这些普遍被认可的外在事物。然而,即使他们拥有了这些,内心依然是空虚的,仅凭这些世陪圆游俗定义的“价值”,是无法填补这种自我的无价值感的。同时,陷于无价值感中的人还可能通过取悦他人、获得他人认可来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但这种完全建立于他人的评价和反馈之上的脆弱的价值感,着实不堪一击。我们过去文章中多次讨论过的讨好型人格就与这种无价值感息息相关。这无疑是一种使人痛苦的情绪,它令一切努力认可自己的行为都显得徒劳,让人迷茫且空虚,似乎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空洞情绪最大的共同点,也是它们缺乏积极意义的原因是,它们脱离了现实,不基于真实发生的事件或客观事实,且往往是长期的、难以调节的——它们承载着一种虚无的悲观感。因此,空洞情绪很难引起良性的行为改变,毕竟它们不仅来由不芦销明,且我们不论做什么,都缓和不了这些难耐的情绪。此外,“我感觉毫无希望”及“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也是许多抑郁症患者日常的感受。因此,如果你觉得自己符合以上的描述,并且长期浸泡在这两种情绪之中,那么你需要提高警惕,去寻求一些专业的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