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求精的古代画家事例

如题所述

[转载]宋元时期工笔重彩画的普遍深入与精益求精
宋、元时期的画坛,花鸟、山水基本上占统治地位,尤其是宋代的画院,是由于宋徽宗赵佶本人喜好书画,因此特别提高了当时画院画家的地位。由于皇帝本人的书画水平是相当高的,在他的提倡和鼓励下,画院的画师特许佩金带,画院的考试制度多以诗为题考画。在皇帝的提倡重视下,画院里招募培养了大批有才能的画家,工笔重彩画更为精湛细密,比以前更为兴盛。总之,画院的成就是非常之大的。赵倩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但他却是一个杰出的画家,还是一个艺术教育家。他的重彩画用笔精细,情调艳丽富贵,画有。《芙蓉锦鸡图》、 《听琴图》,临有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还有《瑞鹤图》、 《红蓼白鹅》等,可以说人物、山水,无一不精。现存台湾的《文会图》六米多大,画上面有三十多人(文人学士)殊砂桌子上摆满了酒莱,旁边还有书童热酒,柳树双钩填石绿,是赵佶—件工笔重彩杰出的作品。赵佶还创“瘦金体”,后来很多人如已故的吴湖帆和于非音先生,就是学习他的书体。宋代李公麟也什么都能画,尤工人物曰。另外还有李嵩、苏汉臣等,苏汉臣的画堆金砺粉,专画婴戏图之类的风俗画,也可以说是年画的创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非常伟大的风俗画。他创白描浅绛画法,工笔重彩也画得相当好,他另一张《重午夺标图》就是用重彩画成的。他还曾画过壁画。
赵昌在宋熙宁元年间进行了花鸟画的变革。他主要不满清一色的黄派花鸟画,而提倡写生,要求有新的表现方法,并自号“写生赵昌”。“每晨朝露下时,倚栏赏玩,手中调色写之”。以后易元吉也力主写生,他在住宅周围,种树植花木, 引来很多禽鸟,还在屋内把窗纸戮破,观察写生。他还游山林,观察熟悉猿猴的习性,所以他画的猿猴也非常好,有《猿猴图》等传世。我见到过他的另一件《戏猴图》画卷,据说他为了画这张画,曾入深山与猴子在一起生活了一年多。因为他熟悉猿猴的生活,所以能把猿猴在山谷溪涧中的情态完全表现出来,可惜此卷己流入日本。宋代出现了很多花鸟画家,崔白也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也是力主改革的。但是他们大部作品都属于浅绛淡彩的花鸟画一派,如易元吉的《戏猴图》和崔白的代表作《芦雁》、《竹鸥图》等,都属于这类淡彩而不属于重着色一派。宋代工笔重彩花鸟画的专长画家和工笔花鸟画的倡导者,首先应推宋徽宗赵佶。在他的倡导奖励下,宋代画院中集中了不少的专工花鸟的画家,如林椿、李迪等,都是宋代工笔重彩花鸟画家的佼佼者。所以,当时的画坛很快就被当时“院体”的工笔花鸟画所代替,占了上风。故宫有张李迪的大幅花鸟画,画的是鹰追兔,鹰站在一棵老树上,回头正准备冲下去,下边一只兔子在蹿蹦逃窜,画得非常精采,这是近几年才见到的李迪的工笔重彩杰作。我以前曾见到过他的一小幅《雏鸡待饲》,有几个刚孵出的小鸡,好像回头等人喂食,真是栩栩如生。
宋代工笔大青绿设色山水画家,有赵千里、王希孟等。赵千里有一大幅《仙山楼阁》,是大青绿,现在在台湾。王希孟是赵佶的书童,是画院的学生。他的大青绿山水画法,完全是赵佶教他的,不到一年,完成了《千里江山图》。此图卷丹山碧水,翠岭千里,舟楫房舍,渔人往来,烟波浩渺,大有咫尺千里之概。王希孟病死只有二十二岁,这件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留给我们的一件稀世珍品。当然在宋代画大青绿山水的代表者并不是王希孟,而当首推赵伯驹。伯驹字千里,和他弟弟伯肃都是宋宗室,是有宋一代青绿山水巨匠。现藏故宫绘画馆一件《江山秋色》画卷,就是赵千里的得意之笔。在这件长卷中,他巧妙地运用了青绿和赭黄的和色画法,画出山峦起伏,一派金秋景色,给人以秋高气爽的感觉。我们知道,传统工笔重彩,在宋代绘画中,可以说达到高峰,极为成熟,无论是人物、山水、花鸟、界画或用重彩表现的作品(包括壁画和卷轴画),从量数来说,都超过任何朝代。其中就青绿山水而论,还有李嵩、刘松年等人,他们擅长大青绿。同时刘松年还创出小青绿的山水画法,就是用较薄的青绿涂上后还能突出皴法的一种画法。仅青绿山水一项,回顾我们今天国画界山水画作品中,惟独缺少青绿重彩的古为今用的画法,不免使锦绣江山黯然失色,是十分令人遗憾的。
前面说过宋代画院吸收了大批有作为的画家;‘形成了院体画派。其中有一部分是未署名的小幅精品的“小品画”,如《海棠风蝶》中的一组西府海棠花和叶子在春风中飘摆,有一只蝴蝶想要落在花枝上,又落不准,好像能感觉到蝴蝶的翅膀在风中抖动,妙极了。再如《买鱼沽酒》小园光署名李东的工笔重彩山水小品,画的是雪景,前边有一条河,河边有个小酒楼,只有一个人在那里喝酒,一渔翁在船上手持鲜鱼,在靠近河边的酒家小屋停下‘来卖鱼,那气氛非常好。这些小品山水基本上是工笔或青绿,画幅虽小,表现的东西很多,小中见大,意境深远,天地广阔,看着看着好像能走进去似的。还有《果熟来禽》,图上面的苹果画得非常好。我曾下放到京郊的果树场,学了些剪枝技术,所以看到那画上的果枝是非常符合规律的。这说明当时的画家是深入生活的。今天我们也不一定都能做到。还有《出水芙蓉》、 《八哥》、 <<榴枝黄鹂》等都是珍品。好些画构图是非常简单的,简到不能再简了,可是表现的东西有意思极了,极为精采。可以说花鸟画成熟在五代,到宋代人物和青绿山水都达到了高峰。
元初期以赵孟兆页为首的任仁发、钱舜举等人主张师古,反对宋画院的传统 他们的工笔重彩画风格比宋的简率。赵孟兆页的画有《秋郊饮马图>)、《红衣罗汉》。他的画在工丽中带些拙朴的味道,与宋代纤细,浓艳的风格有所不同。任仁发的代表柞《二马图》,用重彩画肥瘦二马,肥马有橙白二色花斑,瘦马是棕色,神态生动。钱舜举的画有《浮岚山房图》手卷、《花鸟图》卷、《白莲图》。前些时我在一本英文杂志的封面上看到一张任仁发的《张果戏明皇图》,画的是传统八仙中的张果老在唐明皇面前施展仙术,拿一个小纸驴,吹一下小纸驴就满地乱跑,中间画的是唐明皇,流露出一种惊奇的神情,张果老则非常得意,下面画个小孩,打开一个包,驴正是从这个包中跑出来的。这幅画的设色全用重彩,既明快又深厚,确是一件珍品。钱舜举画有《赵太祖蹴鞠图》(就是蹋球)等。元中期有王振鹏画的《揭钵图》、《大明宫图》,世称绝笔。另外故宫还有王振鹏画的《岳阳楼图》,楼阁人物细入毫发,更为难得的是在天空画面的空隙处,写有整篇的《岳阳楼记》,拿显微镜才能看得清楚,每个绢丝上写一个字,荣宝斋复制时,是用照像复印在上面的,因为根本无法刻版。元代文人画兴起,水墨画占统治地位,元中期以后,几乎是清一色的水墨画,工笔遭到贬低和排斥,工笔画被视为工匠所为,不能登大雅之堂。这种抬高水墨画,贬低重彩画的偏见,一直影响到以后很长时间,可以说直到今天这种偏见依然存在。可是在元代,民间画工方面的情况又不一样了,如朱好古等画工在山西一带很多寺庙中所画壁画,都充分表现了工笔画的繁荣和兴盛,又如永乐宫壁画,其气度之恢宏雄伟,线条组织之沉着有力,色彩之灿烂浑厚,都达到一个惊人的水平,某些文人画与之相比是多么苍白无力。
就壁画的整个情况来看,到了宋代,已呈衰退现象,不及唐、五代那样兴盛,这时主要是以卷轴画为主。但从画史上来看,宋代画壁画的还是不少。不过这一时期的壁画并不都是重彩,有许多壁画是属于水墨或浅绛。北宋苏轼、文同在壁上画墨竹,郭熙,李成、范宽、巨然等也都以浅绛在壁上作山水,并不都是重彩的,以道释人物、楼阁亭台、花鸟山水为多。可是在元代,永乐宫及山西其它壁画情况就不是这样,那里壁画完全是重彩的。
下面谈谈宋元工笔重彩传神画。
传神画就是现在的肖像画,又名写真画。因为古代没有照像,人们,尤其是老人,都希望留个本人的图像,或者全家,或者几个人合画影像作为传家留念之物,就像我们今天照像一样。这种像一般都要求画正面形象,不要侧面的,而且这种传神画都是以工笔重彩表现的。
古代的传神画,有头像、半身像和全身像。当时有不少专门从事这种以传神画为职业的专业画家和民间画工。
这种传神画从历史记载上看,从西汉时期就有,如毛延寿就是著名的一位。王昭君因画像而被遣西域,毛延寿也因画像而遭杀身之祸,这是一个千载流传的故事。毛延寿是汉文帝的御用画家的组织者。由此可见,作为肖像画的专业画家,从西汉就已经开始有了,到唐代,也有很多人物画家,间或也从事肖像画的活动。如唐代著名的人物仕女画家周昉和当时著名鞍马画家韩干,都曾同时给当时名将郭子仪的女婿赵纵侍郎画像,像画成之后,郭子仪问他女儿,这两张哪个画得更像,他女儿说:“韩得貌,周得其神。”也就是说韩干比不上周昉,韩只能做到形似,而周却能做到神似。从这些史实与评论中可以看出,传神画到唐代不仅极为普遍,而且一般人的欣赏水平也很高。五代周文矩的《宫中图》画卷中,就画着一个画师在给一个宫女画像,画师前面有一个画架一样的“绷子”,很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画像的情况。
宋代的肖像画较之唐代更为兴盛、更为普遍地深入一般市民阶层,但是缺少有代表性的肖像画家。著名的肖像画如“历代帝王像”和“历代名臣像”(现在存台湾),有几百幅(轴)画得比真人还大。比如画朱元璋的就有两张,一张较正规,另’一张则画着一脸雀斑,嘴跟猪嘴一样。据说这些历代帝王的像都有一定的根据,画得非常好,颜色也非常浓厚艳丽,都是用最好的矿物质颜料画成的。据说《伏羲像》和《大禹像》是宋代马远的儿子马麟画的,虽然用重彩画法,但在风格上还可以看出马远这一派的影子。这二百余袖帝王像和名臣像代表着当时写真画的最高水平。还有一套小的历代名臣,帝王画像画册,也非常精湛。
这一时期的传神画,都是根据不同的脸型,不同的气色,把人像的须眉,肤色,骨骼的起伏凹陷,肌肉的隆起、转折的变化等等都出色地表现了出来,真是作到目光炯炯、咄咄逼人的境地。不过宋代的写真画,不像后来那样,过分强调重叠渲染凹凸,光线总是从正面来的,没有侧光、进光。当时有的肖像画家,可以根据人的遗容画出其死前三十年的形象,画成后引得其家人痛哭,可见画得是如何传神。当时的传神画非常讲究观察,甚至要与画像者交朋友,了解他喜怒哀乐时的神态, 把最代表他性格的神态表现出来。元代的王绎以肖像画著名,他把肖像画推到一个新阶段,把实践中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所作《写像秘诀》很有价值。他强调观察、表现人的“真性情”,要在“彼方叫啸谈话之间”作画,做到“闭目如在眼前,放笔如在笔底”,反对“正襟危坐方及传写”,“如木雕泥塑人”的死方法。他还指出应如何观察各种人、各种神态的特点等。他的著作还有《彩绘法》,拟出了四十五种调配颜料的方法,什么样气色,配以什么样色彩,我们看到的明代曾鲸的肖像画也是这样,每一个人当他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绪下,他的脸色(气色)都不相同,光是一个气色,就变化无穷,可算微妙已极。这些方法在《彩绘法》中都有所叙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