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由美国学者L.Venuti在1995年提出,源自1813年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的论文。Schleiermacher区分了两种翻译策略:异化(foreignizing)让读者接近作者的文化背景,感受异域风情;而归化(domesticating)则让作者适应译语读者的文化,使内容更易理解和接受。自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文学翻译主要采用归化策略,但在20世纪末,随着西方翻译理论的影响,异化翻译开始受到重视。
归化策略强调译者既要忠实原文内容和风格,如将"Love me, love my dog"译为"爱屋及乌",也要考虑译文读者,使译文通俗易懂,如"lion in the way"译为"拦路虎"。而异化则追求传达原文的异域特色,如"ballet"译为"少浓状台现花芭蕾舞",或通过词汇、句子结构层面的差异,如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欧化句式",如将"unsifted in such perilous circumstance"译为"不曾经历过这种危险的不懂事的女孩子",这既体现了原文的深层含义,又增添了汉语表达的丰富性。
总的来说,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平衡忠实与适应、本土化与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它们分别强调读者与作者、原文与译文间的桥梁作用,既增强了表达的多样性,又促进了文化交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