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习心理学对教育活动有哪些指导意义

如题所述

教师学习心理学对教育活动有哪些指导意义

:教师学习心理学,不仅能让学生高效学习、让教师优化其教学行为,还能够促进师生自身的发展与成长。

01 学习教育心理学,能指导学生高效学习

教师的教学活动,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互动。教师的教,必须基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不一定依赖于教师的教。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就往往会执着于知识的“完美呈现”,而忽略了学生内心的“有效构建”。

关注学生的内心,教育才会“有的放矢”;不关注学生内心,教育就会“无的放矢”。

教师的教学目标设置,不能凭借自己的想象和主观判断,必须基于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的把握。

而学习教育心理学,熟悉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偏好,就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从而提高他的学习效率。

不同的学生,他们的学习风格不同,也会导致学习效果的差异。有些学生偏爱的学习方式与教师教的方式不一致,也会导致成绩不理想。

所以说,好的教师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设计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策略。这是一种个别化、差异化的教学模式。

学习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问题,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心理健康。

02 学习教育心理学,能优化教师教学行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可以看出,教师责任重大,他肩负着民族的振兴和教育的希望。斯大林同志则更为直接,他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高度又增加了,教师成为了整个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和建设者。殊不知,高楼大厦施工易,灵魂深处施工难。

一不留神,就可能触碰到不该碰的神经,导致学生“神经失常”;就算是没有碰到,但假如学生精神敏感,也说不定会导致他“精神异常”。

我们如今学生在校期间跳楼事件屡有发生,有焦虑和抑郁病症的学生更是比比皆是。所以说,教师一定要好好学习教育心理学,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学习教育心理学,不仅有助于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提高教育教学针对性,还能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形成更为科学的理念。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但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还包括教学策略的改进和教学评价的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影响学生发展最为直接、最为重要的因素。

我们作为教师,可能都经历过“尝试教学”到“因循教学”,再到“策略教学”的发展过程。我们既要追求知识的增长与更新,又要注重教学行为的改进和提高。

03 学习教育心理学,能促进师生发展成长

教学过程是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它不仅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又提升教师自身的发展。

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但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发展,比如情感、意志、社交、人格等方面的发展。

学习教育心理学,就能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有助于教师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全方位进行培养。

目前,学生中独生子女还是较多,娇生惯养的情况还比较普遍,他们容易缺乏情绪管理能力、缺乏自我反思能力,这对教师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好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前有一种期待,在课中有一种满足,在课后有一种留恋。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知识的源泉,就要永远处在一种丰富的、有意义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中。

教育心理学里面就有研究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章节,可以指导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师不仅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还是其道德的引路人。教师在促进学生的发展的同时,也实现自己专业的成长。

学习教育心理学,能够帮助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改善自己急躁、冲动、敏感的人格特质,用友爱、宽容、热忱的态度对待学生。

学习教育心理学,能够帮助教师形成认真负责、条理清楚的工作作风,同时,使教师掌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学习教育心理学,还能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安全感,使他们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影响。

亲其师,则信其道;恶其师,则疏其道。如果教师和学生关系紧张,互不信任,彼此戒备,将会干扰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热情。

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怎样做人。而要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芒。

当学生也能发光发热的时候,就可以和教师交相辉映,让我们人类的灵魂高耸入云、光芒万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