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数学课程标准,小学、初中数学知识、方法汇总

如题所述

拆解数学课程标准,小学、初中数学知识、方法汇总如下所示: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但是在不同阶段,却可以精确地用数字来量化学习要求。比如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读物总量是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是40万字,背诵古诗各学段也有具体数量要求。

但是数学课标不是这样的。数学作为一门主要与数字打交道的学科,却几乎没有用数量来作要求,总体上都是定性的描述。在数学课标的最后,还有一个专门的附录,详细地解释“行为动词”和“过程动词”,就是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经历、体验、探索这些词的释义,他们之间的差别。

原因是,语言类学习讲究积累,你只要数量上达到了,问题基本就不太大了。比如读过多少课外书,会背多少古诗文,这种要求是能够量化的。当然,掌握必要的读书方法也是重要的。

数学呢?不会要求你看多少遍书,做多少道题。就是反复在讲,了解什么知识,理解哪个概念,掌握什么定理,解决什么问题。可见,数学,还是偏重于理解。你只要理解了,就行了。能把题做对了,说明你掌握了。能够灵活地综合使用知识,说明你会应用了。

其次一点,数学是理科学习的基础。我们通常说的理科,就是数学,和物理、化学、生物,学好数学也是这些学科的基础能力。并且,数学与这些学科在学习方法上,也颇为类似。

理科学习更多的是由已知去推理、探索未知,根据已知的定理、公理、公式,去尝试解决未知的问题。理科的题目是千变万化的,随便变一个条件,或者几个数字,它就是一道全新的题目了。所以刷题是刷不完的,并且一味刷题并不能直接有效地提高成绩。刷题的真正目的,还是检验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

如果说碰到什么题不会做,请回到课本,把相关的知识点搞清楚。尤其是它的基础概念,以及定理推导过程。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解出千变万化的题目。

所以家长们可以引导孩子多多熟悉课本,巩固基础知识,重视推导过程的理解。

第三,数学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在数学课标里面,总共出现了60多次“情境”,60多次“生活”,可见,数学知识首先是源于生活的。当然,数学又是高于生活的,因为数学实际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抽象”这个词,也出现了20多次。

抽象能力,随着学生思维和理解能力的发展,要求会越来越高。起初,1~3年级,是用非常多的贴近生活的例子开始导入,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的内涵。4~6年级,大量的应用题,总体上也是跟生活比较相关的。而7~9年级,初中了,这一阶段的抽象和思考能力实际上是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的。

所以,小学阶段,家长们还是可以多带孩子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向孩子介绍数学,学习数学,使用数学。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这些,也可以动手做一做手工,可以更具体、形象、生动地理解数学。

第四,最好不要超前学习,家长辅导要适度。现在很多家长所谓“鸡娃”,主要是超前学习。刚才说了,理科学习以理解为主,那么就需要考虑到孩子理解能力的问题。教材的编排总体上来说,是考虑了这个因素的,所以最好不要超前学习,尤其是不要大幅超前去学。

与其把时间浪费在超前学习上面,还不如省下时间,让孩子在现阶段学习内容的基础之上,做更多的拓展延伸学习。比如一年级主要是学习加减法,乘法是二年级学的,那你一年级把乘法学了,二年级干吗?有人说继续学三年级的啊。

问题是,同样一个知识点,学校以后肯定会教的,而且学校的教学是一个比较系统的过程,你自己教,有时候并不系统,孩子以为自己会了,到时不一定能耐心好好学,导致基础知识的掌握反而是不牢固的。

同时,也不是吓唬你,你往后看看课标就知道,初中的数学,我想95%以上的家长可能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我属于那95%里面的。我自己中考数学126(130满分),高考数学138(错了一题),但我看现在初中数学里面很多概念已经记不清了。

所以,一个是越往后,你确实教不了了,除非你完整地再重学一遍。

另一方面,很多在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知识,孩子在学校里面未必学过。有时候,我们跟孩子解释一些题目时,往往是用了以后的知识,你讲了孩子未必能听懂。一个是你认为理所当然,一个是孩子的一知半解,小孩子很容易有挫败感。

在理科学习上面,家长最好是趁早退到幕后,让孩子自主学习为主。孩子在一道难题上面反复变换思路求解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理解、运用的过程,这一点别人替代不了的。一有不会做的题就向别人求教,这不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提高。

第五,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重视基础。另一种主要的“鸡娃”方式是做难题、偏题、怪题,数学则主要是学习奥数。

在数学课标里面,编写者注意到了数学学科的学习对有些孩子是有困难的,所以在前言特意强调“人人才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教材编写建议时又说“教材的编写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体现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便于教师发挥自己的数学创造性”。

学习数学,可以使人更有条理性,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对于以后学习人文、社科、艺术等方向的学生来说,确实不太用得上。

所以,不光是义务教育,中考乃至高考的数学试题,总体上符合易、中、难约为7:2:1的比例。

强调基础,学好基础,如果能够做到基础题目不失分,150分的卷子考到120以上问题不会太大。除非是孩子确实喜欢,也有一定的天分,可以去尝试在数学上面学得深入一些,否则不要逼孩子去学奥数什么的。

第六,数学是一门非常容易拉开分差的学科。

过去我们的传统主科是语、数、英。语文和英语是语言学科,它的分差很难拉得比较大,学得特别好的人很少,高分段的不多。大多数考得比较好的分数也都在110~120(以150总分算)这个区间为主,英语可能能高一些;考得不好的,也多在90分上下。

但是数学的高分段,相对来说,就会比较多,同时档距拉得比较开。130以上的人数相对更多一些,差的分数也会更低。一般来说,数学学得好的同学,总体成绩不会太差。而数学不好的同学,总体成绩一般都不会太好。所以,数学这门功课,一定要非常重视。

下面正式开始数学课标的拆解和解读。

目录:

数学课标总共是132页,前面71页是正文,后面的部分是附录。

附录是两个,一个是行为动词的解释,就是课标里面反复出现的“了解、理解、掌握、运用”以及“经历、体验、探索”,前者是行为动词,后者是过程动词。基本上是后面的要求比前面的高,可以理解“运用”就是要求掌握得比较好,更直白地说就是考试的重点知识内容。

第二个附录,是实例,就是举了很多例子,帮助你理解这个概念用的。因为数学嘛,主要还是要有实例,否则光靠语言是描述不清楚的。

正文部分的话,“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这两块都比较重要。不过,初中的知识点,很多人看到名词已经不能够理解了,那么不妨大概地知道一下是哪些东西就好了。

第一部分,前言:前言总共是4个部分,其中最后一个部分“课程设计思路”是重点。

01、总论:

上来就开宗明义,说数学主要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简单分类就是代数、几何两大块。虽然后面讲课程内容的时候,也包含统计与概率,以及综合与实践,都是这四个部分一起阐述的,不过后两者篇幅很小。

数的部分,从整数开始,逐渐到小数、分数、奇数、偶数、有理数、无理数等等,当然,也包括数的运算,加减乘除,平方开方这些。

小学数学还有一大块是数量单位及换算,长度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等,后两者是跟几何结合在一起学习的。

代数,简单地说是用未知数表示数,但是也不尽然准确,能够用字母或符号代表数,代表抽象思维要上一个大台阶。不知道大家对“因式分解”有没有印象了,这是代数的核心,即消元和降次。方程是的代数的入门,函数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难点。

再说几何,第一学段,1~3年级主要是认识图形;第二学段,4~6年级,点、线、面,三角形内角和,平行、相交,面积、展开图投影都开始涉及了;第三学段,难道大幅上升,主要是要求证明,三角形的相似、全等,圆的切线,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坐标轴,抛物线等等,其中三角形和抛物线(二次函数)是难点。

接下来几句话呢,一般了解一下就好。

数学是对客观现象的抽象概括,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发展之后,数学的作用更加显著了。小学和初中的数学,一方面是掌握生活中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是作为其它自然学科的基础工具。

数学主要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02、课程性质:

03、课程基本理念: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内容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所以,数学学习是分层次的。如果数学以后跟你生活、学习、工作的关系不大,或者不是很喜欢的话,掌握基础的就好了。

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体验与理解、思考和探求。重视过程、重视直观、重视直接经验,意思就是要求我们更多地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和体验数学,学习和理解数学,使用和探索数学。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体会数学思想,结果和结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要体会结果的形成过程。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体,教师要注重启发性、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鼓励创造性思维。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学习数学,听讲、思考、实践、探索、合作交流,都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符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法。

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这些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留给学生进行探索。不要只顾做题!!教学要注重启发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既然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那么目标就是多元的,评价手段可以是多样的。考试不是唯一的手段!!

因为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多地使用这些技术手段。比如几何这一大块的学习,就可以更多地利用3D模型这些来帮助理解嘛。

我前面有两个部分打了两个感叹号,这两个部分是根据我自己的理解写出来的。不要只顾做题!!考试不是唯一的手段!!

因为我们对数学的第一印象,就是做各种题,考各种试,学生能不烦吗?尤其是那些感觉数学学起来很吃力的同学。

当然,考试又是不可回避的。只是想说,老师和家长,还是要更多地让同学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和趣味。

04、课程设计思路:

这个部分内容看起来比较多,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数学能力部分。

总的思路,还是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征,从兴趣出发,引发数学思考,这一点很关键。要知道,数学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基于实际生活、生产背景而产生的。

学段划分这块,语文是划为四个学段,即1~2、3~4、5~6、7~9。而数学是划为三个学段,1~3,4~6,7~9。

据说数学老师们总结出一段顺口溜,叫:一二年级不相上下三四年级开始落后五六年级明显分层,我在后面又加了一句,叫:初中开始天上地下。

我也确实听到过一些家长说,从三年级开始,孩子的学习,好与坏,就能够大概知道了。

说明什么?一是一、二年级的学习的习惯养成和知识积累,到三年级开始有一些质的变化了;其次就是,从三年级开始,内容方面的难度就开始变大了。不过,难与易,咱说了不算。肯定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你问的人不同,得到的答案肯定不同。不过,还是提醒家长们注意一下,有没有道理,您自个儿惦量。

课程目标,前面提到过两次了,如果有心,想非常认真地来研究课标的话,可以把这页内容打印出来。对每一个知识点,都涉及到这个掌握程度的词汇。课程内容,在不同学段,都会涉及到这四个部分,完整地在这里呈现一下:

数与代数:数的认识、表示、大小、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图形与几何: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认识,图形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统计与概率:收集、理解和描述数据,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从数据中抽取信息并进行简单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综合与实践: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学活动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

其实这个地方是大大简化过的,三言两语肯定说不明白,不过可以了解个大概。后面课程内容还会展开非常具体地进行描述。数学能力,我觉得这一块是整个数学课标的一个重点,是家长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模块。

虽然我不是很赞成太过超前地学习知识,比如一年级学加减法的时候,你先去学了二年级的乘除法,学整数的时候,先去学了小数、分数、负数。但是这种能力和认知,是可以融入到平时生活中去提前培养的。我们要记住,数学是源于生活中某些现象的抽象,那么我们基本上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这些数学思维能力的真实场景。

比如数感和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很多家庭都会有一些激励和奖惩的游戏,什么记录太阳、星星之类的,做哪些事情可以赚星星,星星可以用来换成什么。比如孩子今天按照完成作业,获得5颗星星,是“+5”。

跳绳100个,但是每4个才能兑换一颗星星,是“100÷4”,得到25,然后再“+25”,一颗星星可以玩1分钟iPad,现在想玩10分钟的,需要先“用1*10”,再用总数减掉用“-10”。可以让孩子自己去记录和计算,这就是生活中真实的场景呀。

比如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很多男孩子喜欢拼乐高,照着说明书,他自己就能拼,这不就是空间想象能力吗?也可以多做做手工,什么三角形、四边形,饼干盒子剪开是什么样子的?不就是一个立体图形展开的样子吗?

数据分析观念,这个也有很多实际的例子啊。比如班里总共多少同学,男生、女生分别是多少个?抓娃娃,抓了10次,有几次抓到了?用汽枪打气球,20发子弹,打中了几个?

推理能力,也有很多啊。最典型的比如一些益智类的游戏,玩着玩着,孩子就能掌握一些技巧,可以跟他讨论讨论,是怎么发现规律的,还有没有其它规律?模型思想,这里的模型不是我们平常说的汽车模型、飞机模型,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总结和归纳,是发现规律性。

这个其实不用想得太高深,凡是将生活中的事例,用“数字化”来表述,我认为就是一个数学的模型。包括最简单的加法,也可以理解是一种数学模型。应用意识,就是在生活中多用数学,多玩数学,要让数学与现实生活进行必要的、适时的联系,让孩子使用数学去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创新意识,不要觉得必须搞出个新发现,提出个新定理才是创新。

这里的创新,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即使是已经存在的知识,如果是孩子自己发现的总结的,也是一种创新,至少对于他来说就是创新。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01、总目标。这个部分,课标提出了四个大点,即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课标最后着重说,这四个部分,不是独立和割裂的,而是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那我们来看看这四个点分别是什么。

第一,知识技能,还是四个大模块:数与代数,抽象、运算和建模的能力。

图形与几何,抽象、分类、性质探讨(比如什么是正方形,它的特点是什么?)、运动和位置确定(比如对折、旋转、翻转,坐标系等等)。统计与概率,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使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到新的信息。综合与实践,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第二,数学思考,也可以理解为上面的数学能力:

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这是代数与几何的数学思考。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这是统计需要的数学思考。

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这是综合与实践部分的数学思考,让学生体会一个概念从提出,到解决的全过程。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这里要讲一下上面提到的两个思维和两个推理。两个思维,即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人的本能思维,是具体的形象或图像。儿童时期一般都是形象思维,比如说桌子,他能想象到的可能就是你自己家里的桌子,因为他见过这个桌子。

抽象思维是从具体事物出发,抽象出概念,借助符号进行思维。同样说桌子,我们想到的是,一个桌板,加四条腿,就是一张桌子。桌板一般是长方形,也有圆形,桌腿一般是长的正方体,有些也会带一些弧度。再说两个推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合情推理,是指归纳和类比。归纳,就是我们上面举的例子,通过很多不同的桌子,得出有桌板和桌腿的就是桌子;类比,就好比说,你想要买个张三家那张的桌子,张三家的桌子是圆形桌面,可折叠的腿,你去找一张相似或相近的桌子。

而演绎推理,是根据你形成的桌子的概念,你见到了一张新的桌子,你知道,这也是一张桌子,虽然这张桌子的桌腿设计你以前从来没见过。学习数学,就是要逐渐提高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将我们看到的足够多的东西,提炼出共性,形成概念。

如果你是一个设计师,你来设计一张桌子,首先,你会回忆和想象一些你以前见过的具体的桌子,这是形象思维。然后你想,只要有桌板和桌腿,它就是桌子,这是抽象思维,是归纳推理。然后你是从这个抽象出来的概念出发,设计出了新的桌子样式,这是演绎推理。

任何一个“概念”“定义”,都是归纳推理和抽象思维的结果,用这些概念和定义,去解决新的问题,这是演绎。这就是数学学习的基本过程。

第三,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是一种能力体现。我们以前的教育,灌输太多,启发性太少,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来说要差一些。但是我们参与工作之后就会发现,实际上,很少有现成的问题在等你解决,更多的是你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四,情感态度: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体会教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的习惯。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理科科目都有这个共性,如果你学不好的话,连题目都看不懂,考试根本就无从下笔。很多人是越学越怕学,直接放弃了。所以,要了解数学的价值,要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做题,也可以体会到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说到底,就是如果你觉得数学很难,也不要彻底失去兴趣嘛。后面两条则是提给那些学习成绩还不错的同学的。要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因为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必须有求真、务实、质疑的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