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上海人眼中的上只角与下只角划分

如题所述

旧上海文人居住的虹口区四川北路,他们将上海分为上只角、下只角和中只角,上只角象征着富裕,下只角则是贫困的象征,而中只角则是两者之间的过渡地带。然而,解放后,下只角的概念有所变化,主要指苏北人居住的闸北、南市等区域,中只角的概念不再流行。

社会生活和文化差异是上只角与下只角的主要区别,尽管浦东发展迅速,但因其生活方式和文化环境,人们并未普遍认同浦东为上只角。下只角的生活环境,如鲁迅笔下的弄堂,描述了拥挤、杂乱的居民生活,而上只角则是安静优雅的高级住宅区,邻里间少有交往。

朱学勤教授揭示了上海“地倾西南”的现象,即市区西南的投资和设施明显优于东北。过去的上只角和下只角在现代上海依然存在,反映在市政、工业和文化设施的分布不均。比如,黄浦江和苏州河将上海分隔,形成鲜明的区域对比。

关于新的上只角和下只角,现在的划分主要依据行政区划,黄浦、静安、徐汇、长宁和闵行被认为是新上只角,而闸北、普陀、杨浦、宝山和嘉定则被划为新下只角。尽管这些标签可能难以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但它们反映了上海地区的发展和差异。

季宝红的提案指出,上海城市发展不平衡,存在“地倾西南”的问题。他建议在城市建设中强调均衡性,避免过度集中高层建筑和投资,尤其是在东北地区,需要改善旧城区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弥合过去的“上只角”与“下只角”带来的历史差距。

总的来说,上海的“上只角”与“下只角”不仅是地理划分,更是社会经济和历史变迁的产物,它们在现代上海依然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体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