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的古诗及解析

如题所述

唐代刘长卿《馀干旅舍》原文: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译文:草木摇落暮色中天空显得高远,青枫树上经霜的叶子零落疏稀。孤城面对着河水城门已经关闭,单单一只鸟儿背向人向远方飞。水边的渡口一轮新月刚刚升起,邻家的渔夫外出打鱼还未回归。思乡的心情已经令人肝肠寸断,什么地方砧声错落正在捣寒衣?

赏析:本诗是寄寓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写下的风调凄清的思乡之作。这首五言律诗,在时间上由看得见“枫叶稀”的日暮时分,写到夜色渐浓,城门关闭,进而写到明月初上,直到夜阑人静,坐听闺中思妇捣寒衣的砧声,时间上有递进。

这表明诗人在小城旅舍独自观察之久,透露出他乡游子极端孤独、寂寞的情怀和思乡情绪逐渐加浓,直到“乡心正欲绝”的过程。而诗笔灵秀宛转,把这种内在的层次,写得不着痕迹,非细心体味不能得。一首小诗既有浑成自然之美,又做到意蕴深沉,这是十分难得的。

寒衣节的起源

相传寒衣节起源于周代,时间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节日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间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

寒衣节标志着严冬的到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06

寒衣节的古诗及解析如下:

1、寄夫

唐·陈玉兰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这是一个思念丈夫的妻子的心声。你守卫在边关,我却在吴地,凉飕飕的西风吹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正在为你而担忧。想念你啊!想念你,我寄上一封简短的书信,信中每一行字上都浸透了我的眼泪,当寒气来到你身边的时候,我寄出的寒衣不知收到没有?她满眼都是丈夫,西风吹到自己身上不觉冷,却多的一份是对他夫君的担忧。千载之下,读来仍让人感动莫名。

2、秋兴八首·其一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一年,杜甫在夔州,寒枫凋零,秋风萧瑟,他的心情有些伤感。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3、江行见鸬鹚

初唐·宋之问

江畔鸬鹚鸟,迎霜处处飞。

北看疑是雁,南客更思归。

岭上行人绝,关中音信稀。

故园今夜里,应为捣寒衣。

秋霜阵阵时,宋之问在江畔看到了鸬鹚。乍一看,宋之问以为是大雁,这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想一想,今天晚上,故乡的人一定都在捣寒衣吧!捣衣,中国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多于秋夜进行。也许,只有在外的游子,才会格外关心家乡。

4、赠内子

唐·白居易

白发长兴叹,青娥亦伴愁。

寒衣补灯下,小女戏床头。

闇澹屏帏故,凄凉枕席秋。

贫中有等级,犹胜嫁黔娄。

白居易因为越职言事,被贬江州。这一天夜里,他给妻子写下这首诗。因人事的折磨,他头发已白,唉声叹气。妻子在灯下补寒衣,小女儿在床头嬉闹,真是温馨。家庭清贫,但诗人依然苦中作乐,诗朴实无华,患难夫妻也能温暖寒冬。世间最幸福的,莫过于,你回家时,妻子点着一盏灯,灯下缝衣,孩子在旁玩耍。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5、十二时

宋·朱敦儒

连云衰草,连天晚照,连山红叶。

西风正摇落,更前溪呜咽。

燕去鸿归音信绝。

问黄花、又共谁折。

征人最愁处,送寒衣时节。

展眼望去,衰草连到天边,夕阳洒遍整个大地,红叶成遍,西风吹来,摇荡了树叶,溪水流动,犹如人的哭咽。燕子回去了,再也没有音信传来。黄花开了,谁又能与我共折呢?远方的征人们,最伤感的,就是送寒衣的时节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