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不想结婚?

如题所述

首先说婚姻本身就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总之大家理想的生活永远在别处。接着说旅行是考验人性、本相毕现的好时机,借此可以考验另一半是否适合作为自己的伴侣。再犀利地指出结婚的前提,并不需要多么伟大或者轰轰烈烈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就已经够结婚资本了。

如今,中国的年轻人在结婚这件事上的态度表现得越来越“人间清醒”了:部分年轻人认为,结婚只是人生的一个选择,但绝对不是必选项;可以结婚,但绝不要为了结婚失去自我。也有一部分年轻人想进入婚姻,但还有些疑虑和担忧。
有研究针对近3000名18—26岁的未婚城市青年,围绕他们的婚恋观、婚恋意愿背后的担忧等进行了深入调研。结果显示,有25.1%的青年表示“不确定将来会结婚”,8.9%的青年选择“不会结婚”。虽然占比不高,但却表达了部分年轻人在进入婚姻之前的焦虑和担忧。
婚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对于婚姻,这届年轻人到底在担心什么呢?
时间与成本,抑制结婚意愿的重要因素
很多年轻人焦虑进入一段婚姻的理由很简单——工作和生活已经很累了,几乎没有精力去经营一段感情和婚姻。尤其是在大城市工作打拼的年轻人,日常活动轨迹就是家和公司两点一线,上下班和通勤消耗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好不容易到了周末只想在家躺平,或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加上社交圈子比较窄,更别提恋爱和结婚了。

研究也表明,经济发达地区的青年选择“不会结婚”的比例占14.4%,比小城市青年高出7.7%。也就是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主动选择单身的人越多。高强度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耗费了青年大量的精力,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投入到恋爱和结婚中。
其次,婚育成本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进入婚姻之前,要考虑婚房、婚礼等各项费用,而想在大城市立足扎根买房,对于部分普通人来说需要打拼很长一段时间,这也在无形中抑制了年轻人的结婚意愿。再加上婚后的育儿成本和时间成本,也让年轻人望而却步。
为了结婚而结婚,可以但没必要
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标记。在传统观念中,结婚是到了一定年龄必须要去做的事情,身边的大部分人都这么做了,如果到了适婚年龄还不结婚,一定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
美国心理学家曾提出过“社会时钟”的概念,是说社会文化总是期望、要求人在特定的时间按照特定的顺序完成一些特定的“任务”,也就是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比如30岁之前,完成读书、就业、结婚、生子这些人生大事。一旦偏离了既定的轨道和时间,就会遭受来自社会文化的隐性施压。尤其在东亚文化圈,“社会时钟”对年轻人的压力往往更大。
但是在当下,随着年轻人的个人意识和独立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一个人阅读、旅行、吃饭、看电影成为常态,部分年轻人信奉王尔德说的那句“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也享受一个人的小确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