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什么意思?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什么意思?

意思是:连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

这句话的原文并非如此,其真正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习惯说》 刘蓉(清) 《后汉书》中第五十六章《陈王列传》 《孟子》中也有记载。

1、原文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经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2、译文

清代文学家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专心致志,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这屋有处洼坑,每经过,刘蓉总要被绊一下。起初,他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刘蓉父亲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

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他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他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刘蓉不禁感慨道: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3、出处

出自清代刘蓉的《习惯说》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具体的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习惯成自然,这是人人常说也人人熟知的道理。养成好习惯,一生终身受益;养成坏习惯,一辈子受害无穷。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为了告诫世人治学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于是通过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而写的一篇文章。

2、赏析

这篇短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出了大道理。由此及彼,因小见大,发人深思。作者先写少年时代在养晦堂西侧的一间小房子里读书的情景。“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这一描述,就生动地勾勒了一个善于思考的读书人的形象。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善于思考,就很难说学有所获,更谈不上什么有独到的见解。文章以“思”为经,贯穿始末。因“思”而“绕室以旋”,从“旋”而极其自然地引渡到主题的阐发。总之,这都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书房里有一块洼地,愈来愈向外扩展。在这块地上踱来踱去,当然很不自在。可是时间久了,却习以为常了。等到填平这块洼地,却又感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经过一段时间,这才恢复到正常的感觉。洼地踩惯了如履平地,一旦填平,反而感到不适应。这是什么缘故呢?

作者深有感触地说:“习之中人甚矣哉!”这是一篇之警策,撮辞举要,统摄全文。习惯成自然,这是一个很朴素的真理。由此推论,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乃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文章最后的结论是:“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意即治学一开始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有了良好的习惯,就有了良好的开端。这一体会,不仅对育才树人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做好一切事情,都有着普遍的借鉴作用。

这是一篇论说体裁的散文。只就一件小事说起,使人感到自然而亲切,从而受到启迪。可以说是语浅意深,言之有物。

3、作者简介

刘蓉(1816—1873),字孟蓉,又作孟容,号霞仙,湘乡人。咸丰四年(1854年),随曾国藩在湖北、江西与太平军作战。咸丰五年(1855年),从罗泽南由江西回援湖北。其弟战死蒲圻,送丧归籍。咸丰十一年(1861年),骆秉章督师四川,被聘参赞军事。

以知府加三品顶戴,署四川布政使,明年实授。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军由滇、黔人川时,赴前线堵截,石达开兵败大渡河,自投清营,乃将其槛送成都后杀害。同治二年(1863年),奉命督办陕西军务,擢巡抚,率军进驻广元。

同治四年(1865年),克阶州,击灭四川地方起义军和太平军余部。不久,以泄露密折,降调革任,仍署巡抚。同治五年(1866),因病开缺,仍留陕办理军务,与巡抚乔松年不和,所部楚军三十营被西捻军张宗禹击溃于灞桥后,革职回籍,著有《养晦堂诗文集》、《思辨录疑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习惯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7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指连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这句话的原文并非如此,其真正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习惯说》 刘蓉(清) 《后汉书》中第五十六章《陈王列传》 《孟子》中也有记载。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中文名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出处
《习惯说》
相关
陈蕃
引申
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积累
选自
后汉书
快速
导航
同义句意义来历
解释
译文:连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
引申义:琐碎的事情不做好,怎能干好一番大事业?
同义句
一室之不治,何家国天下之为?
一手不洗,滴水不补,片房不扫,何以御病魔?何以保健康?何以成大业?何以安黎元?何以济苍生?
不以事小而忽略,不以事大而轻浮。
大丈夫当扫天下,而始于扫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人要成就一件大事,就得从小事做起。
意义来历
原文: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选自《后汉书》作者范晔。
译文:
陈蕃字仲举,是汝南平舆人。他祖上是河东太守。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一人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无章。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祸患这件大事为己任。为什么要在意一间房子呢?”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很有自己的见解,与众不同。
可以看出薛勤对陈蕃“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这一观点的反应是“奇之”,联系前面“清世志”的言论,这里“奇”当然不是“奇怪”的意思,而应当是“惊奇”的意思。可见薛勤对陈蕃的观点根本就是赞赏的态度,怎么可能去反驳呢?
再看同是记录东汉,魏晋时代资料《世说新语》,可以发现,其中对这件事的记录和《后汉书》中的记录基本一样,区别就是换几个无关紧要的字,意思一模一样。那“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哪来的呢?
看晋朝的史书、笔记没有,唐、宋的史书、笔记也没有,直到看到清朝的散文,才知道,哦,原来在这呢。清朝文学家刘蓉,在散文《习惯说》中记述了他年轻时的一件事。
原文: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经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原来这句话是刘蓉他爹说的,并且人家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可问题是,刘蓉这件事和陈蕃的事太像了,如果只看一遍,保准过几天大部分的人都得弄混。所以,后人就弄出了“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这样的杜撰语句。
历史上的陈蕃
东汉太傅陈蕃。其祖父曾任河东太守。不过到了陈蕃一辈,家道中落,不再威显乡里。陈蕃15岁时,曾经独处一个庭院习读诗书。一天,其父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看到院里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陈蕃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当即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这回答让薛勤暗自吃惊,知道此人虽年少却胸怀大志。感悟之余,劝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以激励他从小事、从身边事做起。没想到,千年以前的两句对话,竟成了后人教子育人的名言,用以激励他人从小事、从身边事做起。
纠错
猜你关注
选择优质红螺寺景区上淘宝,种类多样,性价比高!
关注红螺寺的人也在看
淘宝万千红螺寺景区帮助宠物保持健康,使宠物更舒适,专业宠物用品供您选择!
m.taobao.com广告
搜索发现
家里客厅最好挂四个字
曾国藩家书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汉语典故
脸上出现红点点是怎么回事
北京红螺寺
香皂多少克
晴天周杰伦下载
大同周边开车一日游
hot
牛年向前犇!小度智能屏等你来~
相关推荐
陈蕃,那个立志扫天下的少年!
03:07
陈大侠
15.4万
《国学草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不谋一域者,不足以谋
01:49
联辉影业
4万
词条贡献者
该词条共有50人参与编辑,查看全部
词条有帮助,感谢贡献者
意见反馈权威合作百科协议
内容均由网友贡献,编辑、创建、修改和认证均免费 | 详情
第2个回答  2019-07-10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是一句古语,流传到今天,意义非凡,每个人的理解可能会不同,但都认为这句话有道理。我感觉是这样,扫天下就是在扫一间一间房子,如果不扫怎能叫扫天下呢?当然,寓意深刻,可能会有高人会有更深的含义,用在自己眼下的抉择上也无不可,但要注意,这些语言都是古人们用一生体验,或者更多人的经验,始才得出这句真言,一定要用在正道上,才不负古人之艰辛。
第3个回答  2018-09-29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出自范晔《后汉书 陈蕃传》。陈蕃和薛勤都是洛阳汉国时期的人,大清国刘蓉的《习惯说》,出自《养晦堂文集》,有这样的记载,估计刘蓉之前其他人也有记载和类似话语,之后也有,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经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这两人都没扫的了天下,可见扫天下和扫不扫屋是不具有决定性关系的,屋子吗该打扫打扫,打扫成什么样看自己情况自己需要,如果由于事情繁忙暂时不打扫也没什么,暂时没时间,忙于事情,这叫具体问题具体问题,纠结于这光想这肯定扫不了天下,要接触知道实际,平等待人,解剖自己严于解剖别人,遇事敢分析情况拿出措施或结论解决,总结经验教训,学习一些需要的知识,有自己思考感悟,不断提高自己,学习历代抗击异族先烈的作品事迹,他们的精神。
第4个回答  2010-05-23
这其实也是一句没什么意义的话!意思就是屋子都没打扫好,怎么扫平天下。打天下跟扫地是八杆子打不着,这句话纯粹是忽悠人的,最好别用,显得没文化,没头脑!你看那个清洁工或家庭主妇扫平天下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