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我国Internet的发展,经历了1994年开始的科研教育上网,1996年的百姓上网,到1999年的政府上网,2000年的企业上网。它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按其应用性质来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86~1993为第一个阶段,是电子邮件使用阶段;1994~1995为第二个阶段,是教育科研应用阶段;1996~1997为第三阶段,是商业应用阶段;1998~2000为第四阶段,是普及阶段。按时间顺序来分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一阶段为萌芽时期,第二阶段是初创时期,第三、第四阶段为发展时期。其中,第三阶段为低速发展时期,第四阶段为高速发展时期。

一、电子邮件使用阶段:1986~1993

这一阶段是从1986年到1993年底,它又分为两个小过渡阶段,即直接利用国外Internet阶段和国外为中国代理网点阶段。

1.直接利用国外的Internet阶段:我国最早使用Internet是从1986年开始的。当时国内的一些科研单位,通过长途电话拨号到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联机数据库检索。不久,通过拨号上网与这些国家的Internet联系,进行E-mail通信。1988年,清华大学校园网通过X.25网与加拿大UBC大学联接,开通了电子邮件应用。与此同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DECNET成为西欧中心DECNET的延伸,实现了计算机国际远程联网及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电子邮件通信。1989年5月,中国研究网(CRN)也通过X.25试验网实现了与德国研究网(DFN)的互联。

2.国外网点代理阶段:从1990年开始,利用欧洲国家的计算机作为网点,在X.25网与Internet之间进行转接,我国CNPAC科技用户实现了与Internet用户的E-mail通信。10月注册登记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并且从此开通了使用中国顶级域名CN的国际电子邮件服务。由于当时中国还未能正式联入Internet,所以委托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运行CN域名服务器。1991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DECNET协议,以X.25方式联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LIVEMORE实验室,开通了电子邮件通信。1993年3月,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开通了一条64Kbps国际数据信息线路,联接中科院高能所和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运行DECNET协议,这时还不能提供完全的Internet功能,但经SLAC中心的转接,可以与Internet进行E-mail通信。有了这条专线后,通信能力大大提高,通信费用大为降低,促进了Internet的部分功能在中国的应用。

3.互联网络建设开始启动:早在1989年9月,原国家计委就组织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工程招标。经过3年的建设到1992年,NCFC工程的院校网,即中科院院网(CASNET),连接了中关村地区30多个研究所及中科院院部,清华大学校园网(TUNET)、北京大学校园网(PUNET)全部完成建设,1993年8月国家启动金桥工程前期建设。

二、教育科研应用阶段:1994~1995

这一阶段已正式与Internet联接,能够提供Internet的全部功能和服务。主要是为教育和科研服务。

1.正式接入Internet:1994年4月20日通过美国Sprint公司接入Internet,开通了一条64K国际专线,通过TCP/IP联接实现了与Internet全部功能的对接。从此,我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有Internet的国家。1994年5月15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国内第一个Web服务器,推出第一套网页。到此为止,中国的Internet建设事业还只是在北京地区的高校和科研单位中点点滴滴地边使用、边建设、边发展,还没有向外辐射发展。1995年3月是Internet建设事业从北京向外辐射发展的时期。当时中科院完成了上海、合肥、武汉、南京4个分院的联接,迈出了Internet向全国扩展的第一步。

2.四大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1)CSTNET(中国科学技术网)的产生和发展:1995年4月,中科院启动了京外单位联网工程,也就是“百所联网工程”。它联接了全国12个分院,100多个研究所,用户超过1万人。CSTNET成为中科院的主干网,在中国科研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

(2)CERNET(中国教育和科研网)的产生和发展:1993年12月开始立项,1995年12月实现与Internet连接。网络分成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三级。除了清华大学的网络中心及北京大学外,还包括上海、南京、广州、武汉、西安、成都和沈阳等八大城市10所大学,分别用DDN在线相互联通,构成CERNET的10个骨干结点,进而推进“百校联网”计划。CRENET的服务对象包括全国1000多所大学,300多万教师、研究生和在校生,还有4万所中学的550万名师生和16万所小学的1�2亿师生。

(3)CHINANET(中国公用计算机网)的产生和发展:CHINANET是邮电部门经营管理的中国公用Internet网,是中国Internet骨干网。1994年9月开始启动建设。用户可以通过CHINANET的灵活接入方式,方便地接入全球Internet。它已经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多个城市的接入网已经建成。1995年6月完成一期工程并正式向用户提供服务。全国各地用户可通过公用电话网、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中国数字数据网等线路以电话拨号入网,通过帧中继入网、专线入网等方式联接,接受Internet服务。

(4)CHINAGBN(中国金桥信息网)的产生和发展:1996年9月6日正式宣布开通并提供服务是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服务对象的侧重点是公司、企业,主要提供专线集团用户的接入服务和个人用户的单点上网服务。

三、商业应用阶段:1996~1997

1.四大网络全面开通并全面提供Internet服务:1996年1月,中国公用计算机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正式开通,全国范围内的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开始提供服务。CHINANET作为商用网向社会公众提供Internet服务,标志着中国Internet的发展进入商用阶段。从此,Internet这一新生事物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如一股狂飙风席卷中国大地。CHINANET在全国范围内热火朝天地建设骨干网,陆续在各大城市开通业务。1996年9月,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联入美国的256K专线正式开通,又为Internet商业服务注入了新的力量。同年11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开通2M国际信道。12月,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169网)开始全面启动,广东视聆通、天府热线、上海热线作为首批站点正式开通。同时,全国各地的ISP也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兴起。据统计,在1996年底,中国的Internet用户已达15万,接入网络的计算机达5万多台,仅在北京地区就有30多家ISP开始营业,如中网、东方网景、瀛海威等,它们的规模甚至超过了官方相应的机构,成为推动中国Internet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NCFC、CHINANET、CERNET、CHINAGBN这四大网络的开通,使中国Internet的主干网初具规模。

2.管理进入专业化:1996年1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同年2月11日,国务院发布第195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暂行规定》。1997年5月30日,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授权中科院组建和管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授权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中心与CNNIC签约并管理二级域名.edu.cn。1997年6月3日,中科院组建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行使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职责。同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成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工作委员会。

3.商业应用: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一次《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据该报告统计,截止到1997年10月31日,我国上网计算机29�9万台,上网用户62万人,CN下注册的域名4066个,WWW站点1500个,国际出口带宽18�64Mbps。四大网络大力发展了各自的下属网络和用户。其中,中国教育和科研网在国内联接了300多个大学的校园网,每天上网的用户人数超过15万。中国科学技术网已经联接了中科院所属的大部分科研院所及30多个勘察部门的网络;已有200多个接入网络连接1万多台计算机。中国公用计算机网已覆盖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并在200多个城市设有节点。中国金桥信息网也在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了70多个节点。

四、快速发展阶段:1998~2000

在这一阶段我国的Internet沿着两个方向迅速发展,一是商业网络迅速发展,二是政府上网工程和企业上网工程开始启动。

1.商业网络发展迅猛:1998年2月,我国直接接入互联网络的计算机有6�4万台,拨号接入互联网络的计算机达34万台,接入网络的总数已过1000个,使用互联网络的用户已超过80万。到1998年6月30日,上网计算机总台数为54�2万台,上网用户为117�5万人,CN下注册的域名为9415个,WWW站点为3700个,国际出口带宽为84�64Mbps。半年之后,1999年1月,上网的计算机台数为74�7万台,增长40%,上网用户数为210万人,增长达80%,CN下注册的域名数为18396个,增长96%,WWW站点为5300个,增长43%,国际出口带宽为143M256K,增长58%。

2.政府上网工程开始启动:1999年1月22日,“政府上网年”的第一幕正式拉开,由原国家经贸委信息中心和中国电信共同主办,联合48个部委和国务院直属机构共同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正式启动。其目的在于推动各级政府部门将公众信息资源及其应用系统上网,全面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同年6月,外交部、科技部、文化部、建设部、农业部、信息产业部等前期上网的政府网址联合进行了网上演示,随着演示的成功立即掀起了政府上网高潮。发起单位从原来的48家增加到57家,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国务院办公厅、国防科工委等单位也加入了发起单位行列。在同一时间,也有34个部委办的政府网站正式开通,并且还有一些行业信息网站以及各省、地市的政府网站也陆续开通。在1999年里,有60%以上的部委、办、局和各级政府部门在163、169网上建立起正式网站。到2000年时,80%以上的各级政府及各个部门在网上建有正式站点,并提供信息共享和便民应用项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19
  计算机、网络,曾经对人们来说是两个陌生的名词,如今已经成为许多人工作、生活中的必需品。

  作为我国较早“触网”的人之一,刚刚当选上海市“科技精英”的李建华说自己很幸运,作为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安全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他接触了十几代计算机,见证了网络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亲历网络攻防战的步步升级……

  早期计算机能耐小

  1982年李建华考入上海交大电子工程专业之前,从没接触过计算机。“那时候只接触到收音机、电视机,觉得电子很神奇,所以想学无线电。”李建华说,谁知最后“闯荡”到信息安全这一行当。

  实验室里抢“鲜”上网

  李建华的导师诸鸿文教授称得上是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开拓者。上世纪80年代末,他领衔建立了交大远程协作实验室,成为国内最早上网的实验室。李建华说,那时候,上网是件很新鲜的事,实验室通过欧洲线路连上国际互联网,还建立了当时非常稀罕的电子邮件系统。

  李建华第一次上互联网,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主要是查询资料。当时,国外高校实验室为了便于协同科研,已经实现了网上数据共享。他还记得,自己上大学至今,至少接触过10代以上计算机,亲眼见证了计算机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代数更新的速度很快,每次更新,从微电子到存储技术都有新进展。而网络则是随着人们对收发邮件、交流、交易等的需求逐渐普及开来。”

  安全攻防步步升级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不速之客”——黑客和病毒。李建华告诉记者,黑客、病毒自单机、局域网时代就已经出现,只是当时影响较小,到了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攻击对象逐步扩张,从破坏硬件、控制系统到占用计算资源,破坏性越来越强。

  “因为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一旦发生问题,就会像停电一样,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李建华说,我国科技部敏锐地意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十五”期间,国家863计划将信息安全单列为一个主题,李建华从此成为一名“信息安全卫士”。

  “研究信息安全,是件很有趣的事,需要人的天分。”他说,比如木马病毒,如果我们能吃透它如何最小化、如何隐蔽、如何躲过杀毒软件升级,把这些技术用在国家安全保障上,很有意义。如今,信息安全的内涵从最初的信息保密到如今的攻防、测评、管控。

  展望未来,李建华认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广电三网融合将是中国未来的趋势。“老百姓将能随时随地通过各种方式接入互联网。”李建华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23

互联网的诞生是互联网发展史第一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