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一上期整本历史书单元总结、详细点,拜托。复制的就不来了、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如题所述

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复习总结 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1西周的分封制 时间: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实行分封制. 内容: 1.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周公在推行分封制中起很大的作用。 2.分封制规定,被分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这些受分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影响: 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对世界而言) 衰亡: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增派赋役的独立性。一些诸侯的势力日益壮大,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事件,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战国末年,周天子完全失去分封大权。 1.2西周的宗法制 与分封制两制相同点: 互为表里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宗法制(里),分封制(外)。 目的: 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受分封的诸侯与卿大夫既是兄弟关系又是君臣关系。 *实质: 宗法制按照血统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内容: 1.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2.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力,称为大宗。次之、庶子的后裔称为小宗。 3.由血缘系统,形成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作用(目的): 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在诸侯的领地内,除诸侯嫡长子继承外,还将土地和庶民、奴隶分封给其他各子,为卿大夫。卿大夫再依次分封下去,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 影响: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商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消极),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1至高无上的皇权 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实行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一统天下。 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内容: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中央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 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意义: 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内容: 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还设立诸卿、中正、廷尉 职位 职务 地位 补充 丞相 帮助皇上处理全国的政事 最高 御史大夫 负责执掌群臣奏章 次于丞相 太尉 负责全国军务 等同丞相 未任命,秦始皇亲自掌权 诸卿 掌管各项具体政务 丞相之下 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中正 管理皇族和外戚事务 廷尉 管理刑狱、司法 2.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背景: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来在边地设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内容: 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增加至四十余郡。郡守是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促所属各县。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称县令或者县长,由朝廷任命,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通过每年的考核和平时的考察,对县令、县长的工作进行考察。 作用: 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评价: 秦朝废分封立郡县,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对中央加强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秦朝郡县制的管理模式,对历代封建王朝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4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本质:君主专制,即封建地主阶级专制主义统治。 第三课——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3.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汉朝 1.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习称三公。 2.为加强皇权,汉武帝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3.汉光帝进一步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令的权利,使尚书台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 二、魏晋南北朝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体制。 三、隋朝 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是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 四、唐朝 1.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是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三省长官都为宰相。 具体分工为: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 作用: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影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2.隋唐时期,在尚书省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此后历史朝代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五、宋朝 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是最高的军政机构,长官是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两个机构和称为“二府”。为制约宰相,增设参政知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作用:削弱宰相的职权,以总揽皇权。 六、元朝 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意义:元朝的政治制度在加强皇权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 记忆表格 朝代 统治机构 补充 汉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习称“三公”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隋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 唐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尚书省下置:吏、户、礼、兵、工 称为六部 宋 中书省、门下省、枢密院 元 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 3.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汉朝 1.汉初在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各国,郡国二制并行。 2.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设刺史(秦朝的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3.东汉时期,刺史逐步添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4.东汉末年,州逐渐变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由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二、隋朝 1.隋文帝因地方行政机构重叠,废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 三、唐朝 1.唐太宗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逐渐变为州之上的行政实体。 2.唐朝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四、宋朝 1.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消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以防武人割据局面的重现。 2.宋朝地方政权分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成“路”,在州县之上。 五、元朝 1.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地方设行中书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记忆表格 朝代 地方政治制度 汉初 郡国二制并行 东汉末年 州、郡、县 隋初 州、县 唐 道、州、县 宋 州、郡、路 元 行省制度,行省之下为路、府、州、县 意义: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评价:(1-5积极作用,6局限性) 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 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郡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4.1宰相制度的废除 背景: 明初沿袭元朝的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太祖认为,这种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内容: 1.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部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秦朝的御史大夫,汉朝的刺史),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2.1380年,因丞相胡惟庸试图造反,被明太祖诛杀,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影响: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4.2内阁的创立 内容: 丞相废除后,全国重大事务由明太祖亲自处理,深感处理全国事务的疲惫,于是设殿阁大学士,作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的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又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成立(明成祖)。 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特别是万历初年,张居正当权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但是内阁只是顾问,票拟的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意义:内阁时郡主专制的强化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4.3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 内容: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按照部落贵族共同议事的传统,由八国旗主“共治国事”。皇太极极为后,为销弱旗主的 力,增加议政的人数。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后,将原来的旗主全部封王,议政会议即称为“议政王大臣会议”,同时还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内阁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由于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会议决定的事,皇帝难以更改,皇权受到很大的限制。 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参与机务,替皇上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雍正帝时,又在宫内设置军机处,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写成文,经过皇帝审批后,传达中央各部的地方官员执行。于是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的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内阁相继撤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