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之父逝世 中国天眼之父是谁

如题所述

中国天眼之父是南仁东。南仁东,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1994年始,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建设巨型球面望远镜作为国际SKA的单元,启动贵州选址。

任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主持完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主编科学目标,指导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其模型试验。

扩展资料:

2016年9月,“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前,南仁东已罹患肺癌,并在手术中伤及声带。患病后依然带病坚持工作,尽管身体不适合舟车劳顿,仍从北京飞赴贵州,亲眼见证了自己耗费22年心血的大科学工程落成。

2016年9月25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启用,并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仁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5

南仁东。

简介

南仁东(1945年2月—2017年9月15日),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科学技术工作。

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2017年7月,入选为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

南仁东于1945年出生,196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博士学位。后在日本国立天文台任客座教授,1982年,他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工作。

1994年起,一直负责FAST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负责编订FAST科学目标,全面指导FAST工程建设,并主持攻克了索疲劳、动光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2016年9月25日,其主持的FAST落成启用。

2017年9月15日晚,南仁东因病逝世,享年72岁。 2018年11月,被中科院推荐为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

生平

南仁东1945年出生在吉林辽源,1951年进入辽源中兴小学校读书。1963年进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就读。1968年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真空超高频技术专业毕业,进入吉林省通化市无线电厂工作。

1978年,进入中科院研究生院,师从王绶琯攻读硕士研究生。

1982年,师从王绶琯攻读博士研究生。

1985年,作为中方发起人促成中荷VLBI合作。

1994年起,带领团队负责FAST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

1985年至1987年在荷兰德文格洛射电天文台作访问学者,1990年9月至1991年9月以及1996年9月至1997年4月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与多国天文科学家建立友谊。

2006年,当选国际天文学会射电天文分部主席。

2007年7月,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作为“十一五”重大科学装置正式被国家批准立项。

2016年9月,在FAST启用前南仁东已身患肺癌,在手术中伤及声带的他坚持飞赴贵州,见证FAST的落成。

2017年8月,入选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北京时间2017年9月15日23时23分,南仁东因为肺癌恶化在美国波士顿病逝。

扩展资料:

新闻报道

“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因罹患肺癌、病情恶化抢救无效于15日夜间逝世,享年72岁。国家天文台16日发布讣告称,遵其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

南仁东是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自1994年起,他一直负责工程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编订了科学目标,指导了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及试验。“中国天眼”工程核心团队的成员,大部分都是南仁东的学生。

据了解,2016年9月“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前,南仁东已罹患肺癌,并在手术中伤及声带。他患病后依然带病坚持工作,尽管身体不适合舟车劳顿,仍从北京飞赴贵州,亲眼见证了自己耗费22年心血的大科学工程落成。

国家天文台有关人士表示,目前正值望远镜调试和试运行的关键时期,南仁东研究员此时逝世,是“中国天眼”的一大损失,也是中国天文界的一大损失。

得知南仁东逝世,他的昔日同事有的表示,南老师对事业的执着常人无法想象,为后人留下了丰硕成果;有的表示,南老师患病后仍不忘科研事业,从骨子里迸发出的激情折射出他常挂在嘴边的“拒绝平庸”。

“10年之后,南老师所成之大美‘中国天眼’必将举世皆知。”“中国天眼”副总工程师、国家天文台射电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学家李菂说,犹记早年与南仁东聊天时,他细细解释望远镜之美,其眼神深邃自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南仁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23
南仁东(1945年2月-2017年9月15日),吉林辽源人,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天文学家,被称为“天眼之父”,“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科学技术工作。2017年9月15日晚,因病逝世,享年72岁。[1]2018年12月18日,荣获改革先锋称号、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
第3个回答  2017-10-20

9月15日23点23分,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2岁。此前的23年时间里,他从壮年走到暮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这一次,我们走近他执着的一生,缅怀南老,致敬科学精神!

南仁东的名字,与FAST密不可分。

洪亮的嗓音,如今变得嘶哑,曾跑遍大山的双腿也不再矫健。72岁的南仁东,把仿佛挥洒不完的精力留给了“中国天眼”——世界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FAST。某种程度上,他成就了FAST,FAST也成就了他。

他,一生极富传奇色彩

1945年出生的南仁东,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经历“文革”动乱,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后,在东北的一个无线电厂一干就是十年。改革开放后,他代表中国天文台的专家曾在国外著名大学当过客座教授,做过访问学者,还参加过十国大射电望远镜计划。

这位驰骋于国际天文界的科学家,曾得到美国、日本天文界的青睐,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毅然舍弃高薪,回国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当时他一年的工资,只等于国外一天的工资。

他,20多年只执着于一件事

“南老师20多年只做了这一件事。”南仁东的同事和学生们如此评价。

故事要从24年前说起。1993年,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跟同事说:“咱们也建一个吧。”

没有多少人看好这个设想。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地方?施工难度能不能克服?这些都是未知数。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他要寻找当地的窝凼——几百米的山谷被四面的山体围绕,正好挡住外面的电磁波。

有的荒山野岭连条小路也没有,当地农民走着都费劲。但访山归来,南仁东心里有了底,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建设射电望远镜的设想。但能不能筹到足够资金,南仁东心里没底。

FAST项目副总工程师李菂说:

“南老师的执著和直率最让我佩服。担起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各种职责,推动了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

度过了举步维艰的最初10年,FAST项目渐渐有了名气,跟各大院校合作的技术也有了突破进展。2006年,立项建议书最终提交。通过最后的国际评审时,专家委员会主席冲上前紧紧握住南仁东的手:“Youdidit(你做成了)!”

FAST项目就像为他而生

在FAST现场,能由衷感受到“宏大”两个字的含义。而在10多年前,这样的图景在南仁东的脑海里已经成型。他要做的,是把脑海里成型的图景化成现实。

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做锁网变形,既要受力,又要变形,在工业界没有什么现成技术可以依赖。国家标准是10万次伸缩,而FAST需要200万次的伸缩,南老自己提出的特殊工艺支撑起FAST的外形。

2016年9月25日,FAST竣工进入试调试阶段。利用这一世界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人类可以观测脉冲星、中性氢、黑洞等等这些宇宙形成时期的信息,探索宇宙起源。“这个庞杂巨大的射电望远镜项目就像是为他而生。”姜鹏说。

第4个回答  2017-10-19
“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因罹患肺癌、病情恶化抢救无效于15日夜间逝世,享年72岁。国家天文台16日发布讣告称,遵其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
南仁东是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自1994年起,他一直负责工程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编订了科学目标,指导了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及试验。“中国天眼”工程核心团队的成员,大部分都是南仁东的学生。
据了解,2016年9月“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前,南仁东已罹患肺癌,并在手术中伤及声带。他患病后依然带病坚持工作,尽管身体不适合舟车劳顿,仍从北京飞赴贵州,亲眼见证了自己耗费22年心血的大科学工程落成。
国家天文台有关人士表示,目前正值望远镜调试和试运行的关键时期,南仁东研究员此时逝世,是“中国天眼”的一大损失,也是中国天文界的一大损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