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不再想男女之事控制思欲方

如题所述

方法一:读经诵咒,可考虑诵《心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悲咒》等,同时以诚心持诵观世音菩萨圣号。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wēi)巍(wēi)如是.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chēn)恚(huì).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chēn).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节录自《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方法二:观苦空无常无我。

苦为入道之本,一切凡夫初期的「修道动力」,其实都是由「知苦→惧苦→求离苦」的因而来的,世尊说四圣谛以「苦谛」为始,原因在此。仁等既发心向道,则不可不知此、修此!

欲修道而不知苦为何物,则修行将如「隔靴搔痒」,难发真实恳切之意志,从而亦使修行成为「虚应事故」了无法喜,久久则失去信心与动力,诚为憾事。仁等于此不可掉以轻心。一生信佛、学佛煞有介事,而到头来却仍烦烦恼恼一事无成者,率皆由此,可不慎乎?

欲知苦当于一切生活中,学观苦因缘。应观:一切与贪求、自私、我爱、求不得、对立、执着不舍之念相应的事,皆有其无法抗拒之「无常性」与「逼恼性」,当于此时细细体察内心之觉受,要数数觉观以真实地令「苦」之觉知现前。于行、住、坐、卧,日常应对、时事观察中,皆提起正念如是内修、密行,斯可名为精进善修之人,否则即是懈怠,不过挂名「道人」罢了,岂有真心修道?望仁等慎思一己大事,勿可自欺。

若修观苦而仍不得力,此是业重之相,当急修忏悔法门(拜《法华三昧忏法》、诵大乘经典、念佛、拜佛、持咒,于三宝门中修苦行、培福,供养、恭敬三宝…等等,皆可随力修之)。并日日于佛前迥向、发愿,同时仍日日努力学戒、持戒,少欲知足,多生反省、惭愧,不计成果继续观苦,日久必有所突破。
如何观空?印顺导师开示,不外三门,其一,从前后延续去观察时,得到了‘诸行无常’的定律。一切法,不论是物质或精神,无情的器世间或有情的身心,都在不息的流变中。虽然,似乎世间有暂住或安定的姿态,而从深智慧去观察时,发觉到不只是逐年逐月的变异,就是(假定的)最短的时间——一刹那,也还是在变异中。固有的过去了,新有的又现起,这是生灭现象。这一刹那的生灭,显示了一切都有‘诸行’(动的),都是无常。佛菩萨的甚深般若,从息息流变中,体悟到这是幻现的诸行,不是真实有的。非实有的一切,尽管万化纷纭,生灭宛然,而推求本性,无非是空寂。反过来说,因为一切法的本性空寂,所以表现于时间观中,不是常恒不变,而现为刹那生灭的无常相。无常,是‘无有常性’的意义,也就是空寂性的另一说明。其二,从彼此依存去观察一切法时,得到了‘诸法无我’的定律。例如有情个体,佛说是蕴界处和合,不外乎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现象。所谓自我,是有情迷妄的错觉,并不存在,而只是身心依存所现起的一合相——有机的统一。无我,才能通达生命如幻的真相。依此定义而扩大观察时,小到一微尘,或微尘与微尘之间,大到器世界(星球),世界与世界,以及全宇宙,都只是种种因缘的和合现象,而没有‘至小无内,至大无外’的独立自体。无我,显示了一切法空义。无我,有人无我与法无我;空,有人空与法空;空与无我,意义可说相同。从彼此依存去深观空义,如上面所说。如从法性空寂来观一切法,那就由于一切法是空寂的,所以展现为自他依存的关系,而没有独存的实体。这样,无我又是空义的另一说明。其三,从一一法的当体去观察时,得到‘涅盘寂静’的定律。虽然从事相看来,无限差别,无限矛盾,无限动乱;而实只是缘起的幻相——似有似无,似一似异,似生似灭,一切终归于平等、寂静。这是一一法的本性如此,所以也一定归极于此。真能通达真相,去除迷妄,就能实现这平等寂静。矛盾,牵制,动乱,化而为平等,自在、安静,就是涅盘。大乘法,每每着重此义,直接的深观性空,所以说:‘无自性故空,空故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故本来寂静,自性涅盘’。
从竖观前后,横观彼此,直观自体,而得‘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三法印’。但这决非三条不同的真理,而只是唯一绝待的真理,被称为‘一实相印’——法性空寂的不同说明。三印就是一印,一印就是三印。所以,如依此而修观,那末,观诸法无我,是‘空解脱门’:观涅盘寂静,是‘无相解脱门’:观诸行无常,是‘无愿(作)解脱门’。三法印是法性空寂的不同表现,三解脱门也是‘同缘实相’,同归于法空寂灭。总之,佛法从事相而深观一一法时,真是‘千水竞注’,同归于空性寂灭的大海。所以说:“高人须弥,咸同金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8-07
观照——当欲望的想法生起,当身体忠实地反应你的想法,不要认同,既不要认同思想,也不要认同身体,只是保持警觉以旁观者的角度去观照体内的这份燥热。不要去排斥、逃避,也不要认同,只是观照,闭上眼睛,用内在感官去观看这股能量如何往下走,然后在你的注视下,你会发现性 欲并不只有向下一条出口,它还能向上或者自己平息。
同样,当这样的想法生起时,不逃避也不认同,只是观照,因为你是天空,它是浮云,没有自性,没有你给予的关注,它转瞬即散追答

不过,我觉得让修为还没到的僧人禁 欲,真是不人道啊。性 欲的不在,这是成道大师才能达到的境界,却让僧人违背自然强制去做,真是?
有人可能会说这样可以让僧人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修行上,真的这样吗?我倒觉得他们每天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对付这股欲望哈

第2个回答  2015-08-07
采纳告诉你追答

咒语,

还有更高的,想知道么

采纳,你问我啥我都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