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

如题所述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周围的社会情境如何影响人、人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的科学。与社会学相比,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心落在人身上,它更关注每个人在社会环境下,是怎样感受,怎样思考,怎么行动的。从研究方法来讲,社会学更多采用调查研究的方式,而社会心理学更注重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与心理学其他的分支学科相比,比如与人格心理学相比,社会心理学对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关注较少,更关注特定情境下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行为规律。

社会心理学关注的是,在社会情境中,我们怎么看待自我和他人,怎么影响他人,怎么与他人互相关联。举个例子,社会心理学发现,行为不仅取决于客观情境,还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其进行解释。举个例子,关系和谐的情侣,会把对方尖刻的语言,归结于某些外部因素,比如工作中可能遇到了什么挫折;而关系紧张的情侣,会将同样的语言,归结为对方的品行或态度。这样一来,就会反唇相讥,进而又诱发了对方的敌意,使冲突不断升级。

再比如,社会心理学发现,他人的行为会轻易影响到我们,而我们常常还意识不到。在日常生活中,人会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受暗示性,比如某个人咳嗽、微笑或者打哈欠后,周围的人也会跟着表现出类似的行为。很多室内喜剧节目选择用笑声做背景,就是利用了人们的受暗示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0
哲学上有三大经典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社会心理学不能帮我们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却能让人带着问题去思考,怎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我们这一生,有多大程度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过,又多大的程度是受到我们所身处的社会的影响,到底存不存在全凭自己意志过活的人?

如果你不仅对自己感兴趣,还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身处的社会感兴趣,想要了解人们都如何看待和影响彼此,那么《社会心理学》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好书。

首先,让我们了解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曾写道:我们人类“首先存在于环境之中,我们不能脱离环境,环境塑造了我们,决定了我们的可能性。”人与人存在的地方就是社会。

社会心理学则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互相影响,以及如何与他人互相关联的科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境影响力的科学,尤其关注我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

从学科范畴上看,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一门交叉学科。通过提出激发我们所有人浓厚兴趣的各种问题来研究我们的社会思维、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比如:我们的社会行为更对地取决于所处的客观环境,还是我们对情境的解释?人们会听命做出残忍的行为吗?是助人还是助己?

我们都关注人们如何彼此看待和影响。这些也是社会心理学关注的问题。

其次,社会心理学有什么用?

《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为读者呈现了社会心理学中强有力且经历了数次历史检验的原理。其作者是国际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密歇根希望学院心理学教授戴维·迈尔斯。读完这本书,能帮助读者提高批判性思维、更加深刻地去理解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如何看待彼此,又如何相互影响—为什么我们有些时候相互喜欢,相互爱恋,相互帮助,而有些时候又互相讨厌,互相憎恶,互相伤害。

作者说,许多教授、编写心理学著作的人并不仅仅是为了传播心理学,他们同时也希望能帮助读者拥有更好的生活—更睿智,更有价值,更激情洋溢地生活。我想这些也是作者希望我们读完《社会心理学》能得到的。

最后,整本书的结构和内容。

《社会心理学》一共分为5个部分,共16章,第一个部分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其后的四个部分分别围绕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展开,分别探讨了社会思维(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社会影响,社会关系(消极和积极的社会关系的态度和行为表现)以及分析如何将在前面章节学到的 概念应用到社会生活中。

以下节选了部分个人在看书过程中比较感兴趣的概念或理论。

第二章 社会中的自我

自我服务归因: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而把坏的结果归因于其他,这种现象是人们最强有力的偏见之一。

专栏作家戴夫·巴里提到:“有一件东西是所有人都有的,无论年龄、性别、种族、经济地位或者宗教背景,那就是在每个人内心深处都相信,我们比普通人要强。”例如大部分司机都觉得自己的驾驶技术比其他的司机要好。

但并不是所有的自我服务偏差都是不好的,例如其可以保护人们免受抑郁的伤害,帮助人们缓解压力等等。

自我表露的管理:我们通过把失败归于外因以保护我们的自我形象。自我妨碍有利于我们把失败归于一些暂时的或者外在因素,例如我身体难受,我昨晚上熬夜太晚等等,而非自己的天赋或能力的匮乏,从而可以保护我们的自尊和公众形象。

我们并非如实地对现实进行反应,而是根据我们对现实的建构做出反应。

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批判而不愤世嫉俗,好奇而不受蒙蔽,开放而不被操纵。

第四章态度和行为

探讨态度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的态度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一个人的态度可以界定为个体对人或事物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性反应,它通常根植于个体的信念,表现于个体的感受或者行为倾向中。

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区分证实了21世纪心理学最大的课题:我们的“双重加工”能力,受控制的(目的性的、有意识的、外显的)思考和自动的(不费力的、习惯性的、内隐的)思考。

总体原则:当我们观察个人总体的或通常的行为而非单独的某一处行为时,态度对于行为的预测效应会变得更明显。

当测量的态度直接与情境相关时,态度确实能预测行为。

道德行为,特别是当可以选择而不是被强制接受时,会影响道德思维。

此外,对他人的积极行为会增强对那个人的好感。

所有要牢记:如果你想要更爱某人,就先表现得好像已经爱上他了。

为他人提供帮助也会增强对其好感。(所以如果我们想让一个人对自己产生好感,就先去取得其帮助吧。)

行为影响态度的原因:自我表露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自我知觉理论。

当人们在没有报酬或没有强迫的情况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他们会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对这种活动的兴趣。而外部报酬引导人们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激励性因素,从而破坏了内在动机。

如果我们想在某个重要的方面改变自己,最好不要等待顿悟或灵感。

雅克·巴曾十分认可行为的巨大力量,他因此建议那些具有一定雄心壮志的作家,即使冥思苦想令自己无法理清头绪,那也还是要拿起笔来进行写作。

写一篇评论或说出一种相反的观点会迫使我们去思考可能被自己忽视的观点。而且,当我们主动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某些事情时,我们会记得更牢。

没有反应就没有接受,没有相关的表达就不会产生印象——这是教师应该牢记的最伟大的格言。

第六章从众和服从

从众: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个人是否从众的关键是,当你脱离群体时,你的行为和信念是否仍保持不变。

从众有多种表现形式:顺从:迫于外部压力而与群体趋同但内心并不赞同;服从:是顺从的一种,是对直接命令的顺从;接纳:内心认可社会压力并在行动上保持一致。

经典的从众和服从研究:

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

“变色龙效应”指个体会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的动作、表情、口音乃至呼吸频率和情绪。

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实验发现四个因素会影响服从:与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和正当性、机构的权威性和不服从的同伴参与者的释放效应。

对恶性的听之任之常常会使之日积月累,尽管我们并不是有意识地去作恶。拖延同样是对恶性的无意识放任,会造成自我伤害。

第七章说服

说服的路径:中心路径、外周路径

中心路径:当人们积极主动,并且能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时,就可以接受中心路径说服,也就是关注论据。如果论据有力且令人信服,就很可能说服他人,反之则不行。

外周路径:当人们心不在焉或者没有积极主动地思考的时候,熟悉易懂的表述比新异的表述更具有说服力。

说服的中心路径引起的行为变化比外周路径更持久,也更可能改变行为。

说服的主要要素:说服者、说服内容、说服渠道、说服对象。(也就是什么人用什么方法将什么信息传递给了谁?)

个人与传媒的影响

说服研究表明影响我们的主要因素并非传媒,而是我们和他人的人际接触。

多数媒体影响都包括沟通两步流程:即从媒体到意见领袖,再到普通大众。

媒体对文化的影响很微妙,慢慢渗透,层层推进。即使媒体对态度的直接影响很小,但仍会产生巨大的间接作用。

媒体形式越贴近生活,其传递的信息就越有说服力。因此说服力强弱排名似乎是:现场(面对面人际接触)、影像、录音和书面文字。然而,书面信息的理解和回忆效果最好,因此,如果信息难于理解,那么书面表达的说服效果最佳,因为读者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速度来研读。

难以理解的信息书面呈现时最具说服力,而简单的信息则以影像呈现最佳。

说服对象:每代人往往都会固守自己在青少年期或成年早期所形成的态度。

应该指导年轻人慎重地选择影响自己的是社会因素,如参加的组织、浸染的媒体、扮演的角色等等。

第八章 群体影响

群体:两个或更多的人在较长时间里进行互动,并以某种方式相互影响,将他们自己视为“我们”。

社会唤醒效应:他人在场可以增强个体的优势反应(促进简单行为、妨碍复杂行为)。

群体极化:讨论通常可以强化群体成员的普遍倾向。
第2个回答  2020-12-29
第一, 普通人接触心理学最大的好处是学会“自洽”的能力。
当然很多人就算不学也可以达到自洽。就是学会和自己相处,学会和自己和解,也学会从自我身上寻找力量。
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看起来是需要和人相处,需要交际,需要互动,也需要他人的认可等等,但最重要的还是学会“自洽“,自我接纳,自我和解,甚至自我满足。
譬如就拿情感来说,很多人会因为某某对我不好,或者某某辜负了我,我要恨他,要报复他,要他付出代价等等,除了那些很明显的欺骗行为之外,如树洞里经常被骗几万几十万之类的案例。就情感本身来说,学会自我接纳,会比用“受害者”思维强很多;
第二, 体验情绪上真实的感受。
某个点让你不舒服,或者某个关系让你觉得难受,你可以真实的感受出来,表达出来,让你亲密关系的人知道,如果他不能改变,你说出来的过程,也比你总是闷着的好。
情绪会追随人的一生,不会因为你很有钱了,就不存在,也不会因为你达到了某个境界,就会一直情绪高昂,而是总有高峰和低谷。“每个人一生都在体验着情绪,从出生到死亡。”(萨提亚)
我们也需要学会和自己的情绪相处。那么学习的过程,你也学会判断他人的情绪,如果某个人处于情绪上的奔溃边缘,或者危险的边缘,你可以选择回避,至少不要让你陷入险境当中;
第三, 原生家庭只是让你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样,而不是让你逃避自己。
心理学上很多人会拿原生家庭说事,也成了让很多人逃避的理由,譬如很多人说,我的原生家庭更不好,所以导致了我现在感情不顺利,事业不成功,总是自卑等等。
如果这个会成为你不改变的借口的话,这世上不会存在完美的原生家庭的。总有在离异家庭长大的孩子,总有在父母殴打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总有从小被父母贬损的孩子,总有身体上不健康的孩子,总有很贫困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等等。
没有完美的家庭,自然就不会存在完美的孩子。那么你认识到自己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样的人,等你到了一定年龄,可以适当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原生家庭就不应该是你的借口和理由了。这个过程,也是和自己父母和解的过程;
第四, 任何的学科,都有经典的人物和著作。
如果你真想了解这门学科,先去读这些著作,和了解那些经典人物的大致思想是最佳捷径。就心理学来说,学科不算古老,经典的人物著作,也就是哪些,如果你真有兴趣读完,大概也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
了解了,也不是说你要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或者从事这个行业,仅仅是因为你感兴趣而已。这样的著作不会超过五十本的。再延伸开来也就是一百本左右,如果你真感兴趣,大概一年半左右就读完了。
自留地的文章感觉越写越深了,今天这篇甚至都谈了一个这么大的话题,因为手边刚好有心理学的书。总算谈了一次。以后不想写这么大的话题了,还是写好玩一点的吧。
我觉得不管你学什么,最终的目的就是丰富你自己,认识你自己,心理学是如此,文学也是,电影也是,音乐也是,这样才是不辜负我们的时间。当然辜负了也没事,总有些时间是用来无所事事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1-10
第一, 普通人接触心理学最大的好处是学会“自洽”的能力。

当然很多人就算不学也可以达到自洽。就是学会和自己相处,学会和自己和解,也学会从自我身上寻找力量。

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看起来是需要和人相处,需要交际,需要互动,也需要他人的认可等等,但最重要的还是学会“自洽“,自我接纳,自我和解,甚至自我满足。

譬如就拿情感来说,很多人会因为某某对我不好,或者某某辜负了我,我要恨他,要报复他,要他付出代价等等,除了那些很明显的欺骗行为之外,如树洞里经常被骗几万几十万之类的案例。就情感本身来说,学会自我接纳,会比用“受害者”思维强很多;

第二, 体验情绪上真实的感受。

某个点让你不舒服,或者某个关系让你觉得难受,你可以真实的感受出来,表达出来,让你亲密关系的人知道,如果他不能改变,你说出来的过程,也比你总是闷着的好。

情绪会追随人的一生,不会因为你很有钱了,就不存在,也不会因为你达到了某个境界,就会一直情绪高昂,而是总有高峰和低谷。“每个人一生都在体验着情绪,从出生到死亡。”(萨提亚)

我们也需要学会和自己的情绪相处。那么学习的过程,你也学会判断他人的情绪,如果某个人处于情绪上的奔溃边缘,或者危险的边缘,你可以选择回避,至少不要让你陷入险境当中;

第三, 原生家庭只是让你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样,而不是让你逃避自己。

心理学上很多人会拿原生家庭说事,也成了让很多人逃避的理由,譬如很多人说,我的原生家庭更不好,所以导致了我现在感情不顺利,事业不成功,总是自卑等等。

如果这个会成为你不改变的借口的话,这世上不会存在完美的原生家庭的。总有在离异家庭长大的孩子,总有在父母殴打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总有从小被父母贬损的孩子,总有身体上不健康的孩子,总有很贫困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等等。

没有完美的家庭,自然就不会存在完美的孩子。那么你认识到自己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样的人,等你到了一定年龄,可以适当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原生家庭就不应该是你的借口和理由了。这个过程,也是和自己父母和解的过程;

第四, 任何的学科,都有经典的人物和著作。

如果你真想了解这门学科,先去读这些著作,和了解那些经典人物的大致思想是最佳捷径。就心理学来说,学科不算古老,经典的人物著作,也就是哪些,如果你真有兴趣读完,大概也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

了解了,也不是说你要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或者从事这个行业,仅仅是因为你感兴趣而已。这样的著作不会超过五十本的。再延伸开来也就是一百本左右,如果你真感兴趣,大概一年半左右就读完了。

自留地的文章感觉越写越深了,今天这篇甚至都谈了一个这么大的话题,因为手边刚好有心理学的书。总算谈了一次。以后不想写这么大的话题了,还是写好玩一点的吧。

我觉得不管你学什么,最终的目的就是丰富你自己,认识你自己,心理学是如此,文学也是,电影也是,音乐也是,这样才是不辜负我们的时间。当然辜负了也没事,总有些时间是用来无所事事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1-10
任何科学都有其适用范围,心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人类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本身并没有道德意义,也没有普世情怀,更不是为了个人的提升而存在的。因为科学的本质,就是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的工具,很多人给这个工具赋予了太多不切实际的希望,到最后又斥责它不是万能的,这就是因为他们看待心理学时看到的不是自己的爱好,而是自己的欲望投射在其上,最终因欲望没有被满足而愤怒。

现代心理学是以人类的神经结构为基础的,任何心理现象都是神经结构的组合。传统的思辨的研究方式已经成为哲学,心理学应该是一门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可以反复的在不同情景下验证,在不同情境下应用的学科
我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目前心理学的发展状况在中国不容乐观,但是就像美国50年前一样,20,30年后我们心理学的发展一定会得到社会的认同的!心理学有许多分枝,可以渗透到很多很多行业里去,例如教育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可见心理学的应用是多么的广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