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画家对凡·高有哪些评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30

别的画家窃窃私语,认为凡·高精神异常,但罗特列克认同其的才华。

不知是否因为在阿尔勒追踪了凡·高生活轨迹之后来到此地,我在看罗特列克的作品时,眼前总是浮现出凡·高的模样。罗特列克的人生同凡·高在很多方面具有可比性。两个人生活在同一时期,且均为后印象派代表画家。

除了这个共同点之外,他们的人生也有颇多相似之处。首先他们二人天资卓越,一位是由于贫穷和不安,另一位则是陷于绝望和自卑。他们在苦难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彼时两人的年纪均是37岁。

凡·高开枪自杀,罗特列克虽然活着,却近乎死亡,他对自己衰竭的躯体置之不理,这和消极的自杀并无二致。凡·高和罗特列克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1886年,罗特列克在巴黎柯尔蒙的画室与凡·高初次相遇。

当时罗特列克22岁,凡·高33岁,由于凡·高于1890年去世,两个人的友谊仅有4年的时间,但他们非常珍视这份深厚的友谊。性格内向的凡·高总是安静地坐在那里,等待着人们来青睐自己的画作,却常常落寞地走上归途。

虽然其他画家窃窃私语,认为凡·高精神异常,但罗特列克似乎对凡·高的才华和信念颇为感动。凡·高去世后,罗特列克说道:"虽然凡·高只有37年的短暂人生,但是他创造了伟大的艺术,故无须叹息,我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这样。"

果然11年后,罗特列克像凡·高一样,留下了伟大的艺术作品,结束了短暂的一生。罗特列克对凡·高的感情,也体现在《文森特·凡·高像》(Vicent van Gogh)这幅画作当中。面前放着一杯苦艾酒的凡·高正凝望着远方。该画作绘于罗特列克前往阿尔勒之前,画作中随处可见他追寻凡·高笔触的痕迹。

在人生之路上相差无几的两位画家,在对自己的态度上却有着显著差异。我来到了罗特列克的自画像前,这幅作品完成于罗特列克前往巴黎之前,几乎是我们所知道的唯一一幅自画像。这再次让我们想起他唯独未留下自画像的事实。

和不断地将自己描绘在画作中的凡·高不同,罗特列克从早期的赛马场作品开始,将许多人都绘入了画作当中,但他对在画作中描绘自己丝毫不感兴趣,这应该是源于他因自己矮小丑陋的外貌而感受到的强烈自卑。我看过几张照片,记录着他的容貌。

短粗的鼻子,厚厚的嘴唇,戴着圆圆的眼镜和礼帽,穿着相当不错的正装,但一只手却拄着拐杖,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罗特列克的形象。在自画像中,他被深色的阴影遮挡,很难看清他真正的模样。因为过于模糊,连表情也难以辨认。

他应该是在桌子上堆放的杂物之间,隐藏着短小的身躯,偷偷地边看镜子边进行的创作。据说罗特列克性格外向,口才甚好,虽然个子矮小、长相丑陋,但是说话的语气却是愉快且充满自信的,同时又兼具卓越的绘画实力,颇受人们喜爱,但在画自画像时,他却无法欺骗自己。

凡·高连自己的皮肤纹路都想要表现出来,罗特列克却将自己的轮廓线都描绘得模棱两可。凡·高正视自己,罗特列克却退后一步,将自己隐埋在黑暗中。前者因担心迷失自我而战战兢兢,后者因害怕别人了解自己而苦苦挣扎。虽不知哪一方更加真实,但双方的人生想必都是艰难痛苦的。

这两位画家的态度,该说是相似还是不同呢?相较于其他描绘红磨坊舞者各式动作的作品,一幅备觉凄婉的画作映入了我的眼帘,那便是罗特列克描绘母亲的作品——《阿代勒·德·图卢兹—罗特列克伯爵夫人》 (La countess Adèle deToulouse-Lautrec)。

因儿子身体残疾且画作有伤风化,丈夫对儿子感到十分不满,母亲则瞒着丈夫,默默地支持着儿子。对于画家来说,母亲一直是自己坚强的后盾,这幅画与罗特列克的自画像创作时间相近。3年后的1886年,罗特列克以母亲为模特儿,留下了另一幅肖像画。

在这幅画中,母亲坐在沙发上安静地读书,手势优雅、嘴唇饱满,眼睛微微低垂。儿子画作中的母亲,散发着贵族的风姿,也流淌着无从得知的悲伤。这和其他作品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看着他描绘的母亲脸庞,我想起了他其他的几幅肖像作品——以"苏珊娜·瓦拉东"为模特儿的《洗衣妇》(La blanchisseuse)和《宿醉》(The hangover)。

给人一种感觉就是在罗特列克想实现点儿什么的时候,总会阴差阳错地出岔子。罗特列克是一位卷入低俗争议的画家,因"颓废画家"的烙印,他的个人展在一天内就被强制撤展。但对于我来说,以苏珊娜·瓦拉东为模特儿的画作看起来更加色情。

随便穿着一件衬衫、凌乱的头发遮住了半边脸的女人,不知道从何处散发出一种木讷的魅力。苏珊娜·瓦拉东不仅是罗特列克的模特儿,也是雷诺阿和德加的模特儿,是一位名留美术史的女人。身为洗衣妇私生女的苏珊娜,在很小的时候便被母亲抛弃。

辗转于餐厅、杂技团以及洗衣房的她,为了生计最终成了模特儿。她性格狂放不羁,每天出入于蒙马特的酒馆,和各种男人传出桃色绯闻,音乐家埃里克·萨蒂曾一度和她是恋人关系。罗特列克通过朋友的介绍认识了苏珊娜,当时她还是雷诺阿的模特儿。

年仅18岁的她怀了孕,却不知孩子的父亲是谁。富有的罗特列克身边一直有女人环绕。对这些女人未曾有过期待的罗特列克却对苏珊娜提出了要求,那便是"爱情"。"苏珊娜"这个名字也是罗特列克为她而取的。

苏珊娜发现与其他试图挖掘她性感魅力的画家不同,罗特列克捕捉的是疲惫的生活,她对罗特列克同样产生了特殊的感情。我未曾料到雷诺阿的《布吉瓦尔之舞》和罗特列克的《宿醉》的模特儿是同一人。她成了"罗特列克的苏珊娜",罗特列克默默地留下了她的形象。

但他们的关系并未持续很久,最初罗特列克并没有结婚的打算,反而将她介绍给了德加。德加发现她有素描的潜质,便将其收为弟子。结果罗特列克和德加决裂,再未同苏珊娜相见。在德加的帮助下,苏珊娜得到了人们的肯定,她被后人认为是开辟了裸体画新天地的画家。

以苏珊娜·瓦拉东为模特儿的罗特列克的代表作《宿醉》现藏于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在法国是见不到的,波瑟城堡执意选择这幅画的理由正在于此。也许罗特列克认为,俘获了众多艺术家之心、魅力十足的苏珊娜·瓦拉东不可能属于丑陋残疾的自己。

深深的绝望终不允许甜蜜浪漫爱情的存在,他陷入了堕入泥潭的冲动。在这一时期,罗特列克的作品数量急剧增多,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但越是步入鼎盛时期,他越感到绝望。在蒙马特街众多的女人那里得到安慰,醉酒后将她们描绘出来,成了罗特列克宣泄情绪唯一的出口。

他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即便如此,他依然酒不离身,日夜酗酒。亲友们担心他,做了诸多尝试,然而并未奏效,最终罗特列克因感染梅毒和酒精中毒,于1901年9月去世。罗特列克对自己颇感不满,他想要离开因他的存在而感到羞耻的父亲和故乡,但在去世之前又重新回到了阿尔比。

这是一段离开自己又重新回到自己身边的人生。虽然他下定决心摆脱自己,但不承想阻挡他脚步的总是母亲和苏珊娜的脸庞,她们的面孔使他再次坐在镜子面前,去凝视那个其貌不扬的儿子,那个被家族抛弃的残疾人。

《白马嘎泽》(Cheval blanc Gazelle),图卢兹·罗特列克,1881年腿脚不方便的罗特列克幼年时期经常在马厩里画马。这幅作品创作于波瑟城堡,罗特列克给马取名为"嘎泽"。

《日本会议厅的音乐厅》(Le divanjaponais),图卢兹·罗特列克,1892年这是为蒙马特的日式音乐厅制作的海报,作品以舞蹈演员珍妮·阿弗莉为模特儿,同时表现出了罗特列克敏锐的观察力和幽默感。

《图卢兹·罗特列克肖像》(Portrait deToulouse-Lautrec),爱德华·维亚尔,1898年维亚尔既是纳比派画家,又是罗特列克的朋友,他欲在作品中描绘出最开心的罗特列克形象。罗特列克一边准备料理,一边向朋友投来亲切的微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