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岳能在长沙顶住日军三次进攻,为什么呢?

如题所述

以第二次长沙会战爆发之前的日寇第11军为例,它当时下辖七个作战师团和三个独立混成旅团约20多万人马,这已经大大超过了日本陆军一般的“军”级编制规模。即便如此,第11军的兵力仍然不敷分配,因为它需要牵制的是中国军队第五、第六和第九等三个战区的近100万大军。

其中的第13师团(甲级师团,尚有26000余人)需要驻防宜昌,以遏止陈诚第六战区的反攻;第39师团(14000余人)驻湖北应山,要监视李宗仁第五战区的动向;第34师团(14000余人)驻南昌,要应对罗卓英赣州部队的窥视;包括很有些名气的大阪第4师团(不足13000人)原也驻在长江以北,刚刚参加完豫南会战。

在长江以南的鄂北和湖南方向,只有一个驻扎在岳阳的第6师团(甲级师团,20000余人),以及担负机动任务的第3师团(甲级师团,20000余人)和第40师团(14000余人),去除武汉地区的必要守备兵力,不妨计算一下,阿南惟几如果发动攻势作战,能够集中起来的机动兵力能有多少?实在是有限。

所以第二次长沙会战,阿南惟几能够纠集起来的总兵力,只有第3、第6、第40师团的全部,然后再从其它师团尽量挤出一些可用之兵,比如第13师团的早渊支队、第34师团的针古支队等等,加上担负补给线警戒任务的独立混成第14旅团等部,杂七杂八拢共不超过10万余人。他的前任冈村宁次,面临的情况也差不许多。

正是因为第11军的真正的实力和承担的任务,注定了它在前三次长沙会战中,均无力以占领长沙城为目的。否则再抽出长沙的警备力量、长沙到岳阳交通线的警戒力量,第11军将不再保有任何机动兵力,其作为在华唯一野战机动兵团的功能将不复存在,这一点必须先交代清楚。再换句话说,哪怕前三次长沙会战日军已经冲进了长沙,也只能在彻底破坏城市之后,再“反转”撤回新墙河防线。

那么,为什么日军又一定又要进攻长沙呢?其战役目的在于:在野战中重创第九战区的军事力量、破坏三湘大地这个抗战的粮秣基地、同时压迫重庆政府谈判或者投降。尤其是长沙已经成为抗战相持阶段江南唯一没有沦陷的大城市,也是鼓舞中国军民抗战意志的象征性地标,所以日本人必欲摧毁之而后快,但这与不进行长期占领并不矛盾。

然后说到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湘省主席薛岳,对这位抗日名将的评价要客观,至少在当时的中央军将领中,薛岳是极少数富于主动攻击精神的将领,比如豫东会役、比如万家岭战役等等,这是非常难得的。而其他大多数将领缺乏跟日寇大兵团正面对决的勇气,如果换成顾祝同、蒋鼎文之流,那么长沙也早就失守了,就这一层来说,薛岳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敢战也得有可战之兵,第九战区恰好集结着最大的一坨中央军精锐:第4军(粤)、第10军、第26军、第37军、第79军和战区炮兵等黄埔嫡系,军事委员会直辖的第74军和第5军(驻湘桂交界的全州)两大王牌。以及川军杨森集团军、滇军精锐第58军等,即便是二流部队比如湘军的暂5师、暂6师,也不是吃干饭的,这些战斗力较强部队的存在,也是薛岳敢于应战的底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