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学习内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9-20
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水平,人格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这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共识,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凸显,究其实质,相当一部分与家庭教育有关。

例如:过高的期望,盲目地攀比,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引发了学习焦虑,考试焦虑,并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和抑郁情绪;比如,一位来访者回顾自己以往的重要考试,每次考试之前就会考试紧张焦虑,夜不能寐,严重时,伴有躯体症状,经过长程咨询后了解到,这位来访者小时候就是全家的希望,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就活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做错了什么。

每一次考试对她来说都是一次承受负面情绪风暴的经历,因为她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如果考不好她就要承受巨大的内疚,而考好就意味着要不断的给自己施压,她的童年没有玩耍的回忆,没有竹蜻蜓,没有洋娃娃,有的只是不断的埋头做作业,拼尽全力的考完这一场,胆战心惊的迎接下一场考试;还有的现象是过分的溺爱导致孩子依赖性大,辨析力弱,容易形成自我中心,难以接受意见和批评;

比如,有位家长带着孩子来咨询的原因,是因为孩子在学校只能听好话,不能接受老师对他的批评,样样都要拿第一,甚至后来考数学的时候,班里有一个同学比他先考好,就冲过去,把那个孩子的试卷给撕了相反,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以让孩子相对稳定的渡过人生发展的每个阶段,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

家庭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社会学研究指出家庭是一个互动的系统,由夫妻组成的二人关系开始,等到子女出生后就转变成三角关系或多重关系,虽然每个成员都是独立的个体,但他们彼此之间并不是孤立的,他们常有一些看不到却能感觉到的联系,形成一个家庭网络。心理学指出,在父母与子女不断的互动过程中,父母的信念、情绪、行为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近年来教育方面问题特别多,一向被认为希望所系的学校教育遭遇到严厉的批评。学校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素质良秀不齐,有的入学前养成良好习惯,接受过学前教育;有的由于入学前的文化环境贫乏,良好学习习惯尚未建立,加上适应学校生活能力不足;有的入学前已经养成一些不良习惯,既没有良好品格又缺乏读书兴趣,不遵守校规。

对于这些学生单靠学校教育是很难发生效用的,他们的差异源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教育方式,要想改变首先必须消除家庭中的一些不利因素。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间教室,如果父母在教育子女的知识、技巧与方法上有所进步,亲子间互动品质就能提高,对孩子的学习也能产生长远影响,同时也可促进父母和孩子的自我成长,研究表明,父母多半会重复他们孩子时代所受到的父母教养方式,这是一种心理代际遗传,因此,如果心理发育良好的父母,就会有心理健康的孩子,这些心理健康的子女,将来又会成为心理功能良好的父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