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觉醒》第三章读后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5
摘录

1.自负感是一种盲目的情绪,是我们对自我形象的一种关照,也就是我们脑海中的自己。我们的情感特征,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举止都植根于自我形象之中。

要承认我们自身的某些问题导致了生活中那些消极的事,总是有些困难的。我们更喜欢把责任推给客观情况,推给自身以外的那些原因。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完全来自脑海中的自我形象。如果要做出改变,自我形象就会受到威胁,所以我们总是会热烈的为自己辩护,徒然的希望其他人做出改变,而不是自己。

如果我们把自己从自负感中解放出来,然后朴素的观察一下孩子自发成长的状态,他们就会成为我们的小老师。换句话说,真实的生活状态使我们不再把孩子当成空白的画布——我们在上面图画想当然的景物。当我们把孩子当成同一旅途中的旅伴时,他们对我们的改变将与我们对他们的改变一样巨大。问题在于我们愿不愿意放弃“我知道”的错觉,迈出自负感权威感的轨道,允许自己向身边的小生命学习,因为他们的生活状态里是最没有自负的。

2.我们追求的目标不应是完美无瑕,而是接纳一个不完美的自己。

当生活不像计划那么如意时,我们就会产生抗拒的心理,会闹情绪,因为我们感觉受到了威胁。当我们心中“应该怎样”的完美梦想破裂时,我们的自负感就凸显了出来。我们希望自己所爱的人和自己的生活都像受控的机器人一样有条不紊,毫厘不差。一旦达不到这个理想,我们看待人和事的态度,就开始变得偏激过火。我们往往意识不到凡事都期望童话般的完美结局,其代价也许是损害亲人的幸福。

当我们坦然承认自己的缺点,不再以一种自我鞭鞑的态度对待自己所犯的错误,并实事求是的看待问题时,也就是在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笑着面对自己的错误,坦诚生活中的不安全感,这意味着我们不再盲目的相信世上有完美无缺这回事了。撤去了上下级的隔阂,我们就可以鼓励孩子与我们人对人,精神对精神的平等相待,并在此基础上与我们建立长幼关系。我们要做的仅仅是以身作则,当孩子意识到我们能完全接受自己,他们也会坦然接受自己的一切。

3.如果当事情不顺时,父母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他们的孩子也会沉浸在负面情绪中,其情感模式也会受到影响。这样的孩子就像炮仗一样一点就着,显然他们误以为只要自己反应强烈,现实就会屈从于他们。

一个人如果受到了这种自负心态的影响,那么当她经历生命的低谷时,就会变得暴躁易怒。他们的躁怒实际上是为了遮掩自身的不安全感。当他们经历无助的痛苦而感到无法适应时,自负感就会将不安全感转化为愤怒和气恼。愤怒是强大的兴奋剂,它诱使我们误以为自己很强大,很有控制力,然而恰恰相反,愤怒的时候恰恰是我们最失控的时候,我们变成了自负感的囚徒。

4.自负做作和本真坦白,两者的差别在于,前者是思想驱动的行为,后者是真心驱动的行为,即“应该如何”与“接纳现实”的区别。

源于自负态度的反应

讲大道理:“如果我是你……”

发表意见:“要是你问我的话……”

作出判断:“我喜欢……”或“我不喜欢……”

发出命令:“不要难过。”“不许哭!”“不要害怕。”

施加控制:“”如果你这样做,我就会……”或“我不能接受你这个样子。”

源于真心流露的反馈,也就是真实的自我:

接纳对方,把他当作独立的个体:“我了解你。”

接纳对方真实的自我:“我懂得你。”

尊重对方真实的自我:“我听见你了。”

赞赏每个人完整的自我:“你就是你自己。”

认识到生命本身的美好:“我们俩在一起,这一刻真完美。”

感想:

在生活当中对待孩子总是命令式的,而且家长的权威不容许孩子侵犯。一旦侵犯就会怒火中烧,朝孩子发火,甚至打骂。这样教育下的孩子自然会逆反,蛮横不讲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