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夏季,老年人最容易猝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2-30
这个有一个报道来着
近日,56岁的国家邮政局副局长苏和从事公务返回途中,突发心脏病,心源性猝死,抢救无效去世。7月28日,在晋江进行备战赛的马来西亚男篮国家队一球员也因突发心脏病去世。进入炎热夏季,各地不断有猝死事件发生,医生提醒,夏季要特别注意休息、多喝水,患有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炎等的高危人群最好随身携带药物,发现胸闷、胸痛等症状要及时服药,并立即到医院治疗。 记者 王丽虹/文 林劲峰/图

案 例

猝死事件接连发生

夏季持续高温是猝死的诱因之一。今年6月下旬,在泉州市区浔美工业区一包袋厂内,53岁的湖北女工朱某在车间午睡时猝死。记者从泉州台商投资区浮山边防派出所获悉,7月26日,东园镇一72岁阿婆在上厕所时晕倒,经抢救无效死亡。医生判断,阿婆为猝死。

7月28日,随队在晋江进行备战赛的马来西亚男篮国家队球员黄杰基被换下场后,坐在场下观战,突感不适晕倒,送医抢救无效死亡,死因是心源性猝死。1988年出生的他,今年才25岁。

提 醒

警惕胸痛乏力征兆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心血管主任医师王耀国表示,猝死是意料不到的、突然发生的死亡,多发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高温天气容易发生猝死是因为,炎热气候易导致人体皮肤的表皮毛细血管扩张,内脏供血量减少,增加猝死风险;高温还会导致人体大量出汗,如果体液得不到及时补充,人体血液的黏稠度会增加,引起心血管疾病突发。

市第一医院急诊科陈医生介绍,入夏后,突发心肌梗塞的患者增多,且以老年人居多。猝死本身很难预料,但多数发生前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征兆,最常见的表现为胸闷、胸痛、四肢乏力、冒冷汗、头晕等。如果市民本身属于高危人群,并出现了相关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医,排除隐患。

预 防 随身带药注意休息

“心血管疾病患者,夏季一定要按时吃药,不可以自行增减或停用药物。”王耀国说,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外出时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并尽量携带写有家庭住址、家庭成员联系电话、病史的急救卡,以防不测。

据介绍,在一些中青年猝死的案例中,有些人发病前没有任何症状。他们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隐藏患者,由于没有及时体检,对平时出现的轻微胸闷等病状不重视,导致病状爆发引起猝死。定期体检是发现隐患的有效方式。

市第一医院急诊科陈医生提醒,夏季炎热,中老年人要特别注意休息,不要在闷热环境下剧烈运动。平时饮食要注意低脂低油,及时补充水分。年轻一族要避免长时间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戒烟限酒,保持好的生活习惯。如果出现失眠、焦虑易怒、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亚健康信号,一定要尽快调整工作和生活节奏,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

急 救 心脏按压辅以人工呼吸

据悉,猝死的临床特征主要是心搏骤停、突然呼吸停止、神智丧失、大动脉脉动消失、测不到血压等。猝死事发突然,往往只有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的时间。因此,猝死发生后,如何紧急施救变得尤为重要。

遇到有人出现呼吸或心跳中止症状时,该怎么急救?王耀国指出,应立即拨打120,在等待急救车到来的时间里,让患者平卧,颈部上抬,头颈后仰,促使气道通畅。做有效的心脏按压,具体方法是两手手掌相扣,手掌抬起置于患者胸骨下1/3处,垂直往下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次,幅度大于5厘米,用力均匀轻柔;同步采用人工呼吸,一手捏住病人鼻孔,推开下颌,用力吸气,将气吹入患者口腔,每30次心脏按压辅以两次人工呼吸。

莫到渴时才喝水 每天8杯助养生

本报讯 (记者吴志明)高温来袭,人体出汗增多,饮水成为夏季的重要“养生课”。专家表示,喝水也是有讲究的。

中国保健协会营养保健师福建培训部主任朱渭鸿介绍,补水也应循序渐进,喝水太快、太多或水太凉都不行。夏季应比其他时节的饮水量大些,一般每天饮用1500毫升至2000毫升(约8杯)为宜。他表示,夏季喝水应注意以下几点:

口渴前就喝。不要口渴了才想起喝水。当出现口渴心烦或乏力头疼等状况时,说明机体细胞已经开始脱水,此时再喝水已经是“被动饮水”。久而久之,人体就会长期处于一种潜在的缺水状态,不利于正常代谢。因此喝水跟吃饭一样,也需要定时,在感觉到“口渴”之前喝水。

喝温不喝凉。喝凉水会使胃肠黏膜突然遇冷,从而使原来开放的毛细血管收缩,引起胃肠不适甚至腹泻。最适宜的水温是10℃—30℃。另外,冰镇饮料应尽量少喝。

慢喝不快喝。不少人习惯“豪饮”而尽,但这对健康并无好处。快速大量喝水会迅速稀释血液,增加心脏负担;天热大量出汗时,暴饮会反射性地加大出汗量,进一步增加钠、钾等电解质的损失。喝水时应遵循少量多次,每次的量控制在150毫升以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