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的经济作用

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的经济作用

1.人类在群居过程中的进化
人类继承了自己动物祖先的群居习性,人类社会的第一个自稳态结构就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为中心和纽带”的母系氏族关系上。原始人类在群居过程中,逐步将“动物社会的群集协同关系法则”通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生物性协同关系”的过渡,转变为以“经济、地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性协同关系法则”。
2.由群体中性关系上意识规范的形成导致群体结构的变化
动物界两性之间的关系仅靠生理本能支配,其性行为没有群体规范的约束。到了猿人阶段仍是毫无限制的性交关系,这种杂交的原始群是从猿到人的过渡群体。早期智人阶段人们在生产活动已出现按不同的年龄进行自然分工,同时群体内部的婚姻也按辈分来划分,称为辈行婚。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由“无序”到“有序”的关键性“相变”点之一,就是通过“群婚”阶段逐步转化为有相对固定性伙伴的“对偶婚”,以逐渐形成“家庭”这一社会的“细胞”!社会群体内的每一代人都互为兄弟姐妹,可互为婚姻,但不同辈分的男女之间禁止通婚。
3.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形成
人猿相揖别,由起始于动物群体中自然组合的“成群觅食的采集方式”,上升为由自觉的分工与协同组合而成的“群猎”的生产方式。人类一开始就形成了一个合作的、公有的社会。人类社会协同的紧密程度与作用方式与使用工具的状况相伴而行:在一定的程度上,工具威力越小则要求社会协同的紧密程度越高,工具威力越大则个体独立性越强,同时社会协同的方式也发生变化。
4.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形成
在生活方式上,从动物群体内部由饥饿法则支配的对食物的争夺,转变为每一个人类群体中的每一个狩猎者所带回的猎物必须与整个群体共同分享。这是人类社会与动物群体相比较从本能支配到社会意识控制方面质的飞跃。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为生产和生活资料在人群中引入简单的分配。
5.人类社会组织结构方式的形成
在人类群体的组成结构上,从动物界首领和随从的关系(统制和服从的关系)法则上升为群体意志法则。在氏族社会中,作为决定社会协同序参量的是全氏族成员大会的决议,男女都可以参加发言,老年妇女的意见尤受尊重。在这里可以看出,社会圈的独立形成并彻底脱离生物界的又一个里程碑,就是在社会意识的指导作用下,社会圈的发展逐渐由盲目的无序性向自觉的有序性过渡。
6.人类社会文化进化的开始
初期人类社会与动物群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产生了以自制工具为特征的物质生产功能和以有形符号文字为特征的信息储存和传递功能。这样,人类社会就为从生物圈中的分化并形成自已独立的圈层结构,开辟了“人工自然物进化源”和“文化进化源”。没有社会协同就没有社会组织,而没有社会组织,就不可能将个人的经验变为群体的文化财富而积累、扩散、传播和世代传递下去。使用符号语言的能力是人与猿的重要的区分的主要特征:在生物圈中,只有人能使用符号语言,猿和所有其动物只有信号语言。人类所使用抽象的符号语言,这种语言需学习,需要社会认同。符号语言借助一定的语法规则将不同词汇(概念)组合成复杂句,表达复杂的意思。语言与社会协同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随社会协同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劳动对象和劳动复杂程度都与一定的语言相匹配。对语言能力的掌握需要靠训练和教育,这都必须依靠社会组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