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这篇课文采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回忆鲁迅先生这篇课文采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主要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重点是分析关键字(站、停、蹲、悠然)的妙处,既衬托环境的安静也衬托人物的孤寂。其次是外貌描写的修辞,这些描写(手空闲地垂着, 脸上是平静的,舒展的,安静地躺着,吃茶少,放弃吸烟等)来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坚强与善良)。还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等表达方法。

扩展资料:

《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本描写鲁迅先生生平的书。作者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本书主要对鲁迅先生的生活进行了记述。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07

1.此句话主要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重点是分析关键字(站、停、蹲、悠然)的妙处,既衬托环境的安静也衬托人物的孤寂。

2.此句话主要是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脸、眼睛)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手空闲地垂着, 脸上是平静的,舒展的,安静地躺着,吃茶少,放弃吸烟等)来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坚强与善良)。

拓展资料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笔名鲁迅(Lution)源于革命revolution。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后与《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7-04

(1)主要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重点是分析关键字(站、停、蹲、悠然)

的妙处,既衬托环境的安静也衬托人物的孤寂。

(2)主要是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脸、眼睛)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手空闲地垂着, 脸上是平静的,舒展的,安静地躺着,吃茶少,放弃吸烟等)来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坚强与善良)。

《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本描写鲁迅先生生平的书。作者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本书主要对鲁迅先生的生活进行了记述。

作者简介: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拓展资料:

教学要求

在一线师生中,很长时期都有一种惯性的认识,觉得鲁迅生活的年代与环境与当代学生生活相距太远,思想上有隔膜,难以产生共鸣。 且鲁迅的作品常给人一种投枪匕首式的冷峻印象。这些都对学生走近鲁迅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后,中学语文界对于鲁迅的解读更加强调立体、丰满 ,希望还原一位“活”的鲁迅,让学生放下包袱,轻松地走近这位思想文化的巨人。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用细腻的笔触,真实的心灵感受 ,再现出形神兼备、血肉丰满的“活的鲁迅”,让读者看到鲁迅生活化、人性化的一面,加深对鲁迅的感性认识,并能放松地走进这位伟人,

感受其精神魅力,为今后学习鲁迅甚至进行鲁迅研究做一个铺垫。这也是教材选编本文的主要目的。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师要提示学生理解各个片段的主要内容,结合旁批对文本进行细读,从具体的细节中去感受鲁迅的形象。

重点难点

教学中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细节去把握鲁迅的形象,感受鲁迅的魅力,并在各个看似毫无关联的片段之间找到一条贯通的情感脉络。本文中的细节看似信手拈来 ,零碎不连贯,读之却丝毫让人感觉不到繁冗、无序。这是因为这些细节片段中贯穿着作者对鲁迅的深沉厚重的情感,仿佛一入笔端,感情便喷薄而出, 文字便一气呵成。随着作者情感的流动,鲁迅形象在一件件平常小事中站立起来,真切感人,微中传神。

对细节的揣摩、品味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很容易读完这个片段,只停留在某处场景、某个印象的层面,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是概括性的、 笼统的。要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字词句,深入品析。比如,第11节,写鲁迅陪客人以及忘我的工作。

这一段是特别富有感情色彩和意境的一段, 有不少细节值得细细揣摩。比如开头一段,作者连用了若干个“陪”字,不厌其烦地提醒“陪客”时间的漫长和时间的流逝,鲁迅不属于他自己, 他的生命,属于大家,属于所有需要他的人。第2段,写到了下半夜,许广平、海婴、保姆都“睡着了”,烘托出夜的宁静, 此时人也最需要休息,鲁迅却“正要开始工作”。

接下来的第3段至第6段,是对鲁迅夜间工作的具体描述,意境肃穆、深远,鲁迅的“ 背影”在这里极富象征意味。第7段至第9段,写“人家都起来了”,世界恢复了喧哗,点出天真、尚不懂事的海婴, 勾勒出一幅生活图景,侧面写鲁迅“才睡下”,让人不由得想到,这时的鲁迅,该是疲倦至极了吧?随后的三段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课文中还有不少动词运用非常传神,比如,“鲁迅先生走

路很轻捷,尤其他人记得清楚的是,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抓”“扣”“伸”, 这几个动词,形神兼备地描绘出鲁迅的习惯性动作,体现出鲁迅敏捷果敢、一往直前的性格特点。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高”, 一般用作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富有动态,并与“睡下”形成鲜明对照。“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 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压”字,“站”字,尤其是“站”字,精练传神,敬重中带有一丝朴稚的孩童式的淘气味道, 正是萧红内心情感自然的流露。“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停”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与鲁迅“睡着了” 的安静的静态形成反衬,充满回忆的温馨色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7-04

一、具体分析:

1、此句话主要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重点是分析关键字(站、停、蹲、悠然)
的妙处,既衬托环境的安静也衬托人物的孤寂。

2、此句话主要是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脸、眼睛)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手空闲地垂着, 脸上是平静的,舒展的,安静地躺着,吃茶少,放弃吸烟等)来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坚强与善良)

二、拓展资料:关于《回忆鲁迅先生》(资料来源:《回忆鲁迅先生》

1、《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本描写鲁迅先生生平的书。作者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本书主要对鲁迅先生的生活进行了记述。

2、作者简介:

(1)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2)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2-19
1.文章刻画鲁迅先生主要运用了语言、神态描写手法,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幽默、和蔼、认真的性格特点
2.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既衬托环境的安静也衬托人物的孤寂。不亏点睛之笔
3.然后侧重点在于鲁迅先生的外貌进行描写,这些描写从细节到环境,来表达鲁迅先生的内心情感的(坚强与善良)
4.此句话主要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重点是分析关键字(站、停、蹲、悠然)的妙处,既衬托环境的安静也衬托人物的孤寂。
5.此句话主要是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脸、眼睛)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手空闲地垂着, 脸上是平静的,舒展的,安静地躺着,吃茶少,放弃吸烟等)来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坚强与善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