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1.动脉血压的形成
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 压强。血管各段的血压都不相同,平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
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以及主动脉与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基本条件。循环系统内足够的血液充盈和心脏射血是形成血压的基本因素。在动脉系统,影响动脉血压的另一因素是外周阻力。外周阻力主要是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左心室的射血是间断性的。一般情况下,左心室每次收缩时向主动脉内射出60~ 80ml血液。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有较高的阻力,加之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具有较大的可扩张性和弹性回缩性,因此左心室一次收缩所射出的血液,在心缩期内大约只有1/3流至外周,其余约2/3被暂时储存在主动脉和大动脉内,使主动脉和大动脉进一步扩张。主动脉压也随之升高。这样,心室收缩时释放的能量中有一部分以势能的形式储存在弹性储器血管壁。心室舒张时,主动脉瓣关闭,射血停止,被动扩张的弹性储器血管壁弹性回缩,将在心缩期储存的那部分血液继续推向外周,并在心舒期使主动脉压仍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可见,由于弹性储器血管的作用,使左心室的间断射血变为动脉内的连续血流;另一方面,还使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远小于左心室内压的大幅度变化。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所达到的最高值称为 收缩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简略估算,平均动脉压大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
一般所说的动脉血压是指主动脉压。因为在大动脉中血压降落很小,故通常将在上臂测得的肱动脉压代表主动脉压。我国健康青年人在安静状态时的收缩压为100~120mmHg(13.3~16.0kPa),舒张压为60~80mmHg(8.0~10.7kPa),脉压为30~40mmHg(4.0~5.3kPa),平均动脉压在 100mmHg(13.3kPa)。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凡是能影响大动脉内充盈血量和血管容积关系的各种因素,都 能影响动脉血压。
(1)搏出量:如果搏出量增大而外周阻力和心率变化不大,动脉血压的升高主要表现为收缩压的升高,舒张压可能升高不多,故脉压增大。反之,当搏出量减少时,则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可见,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搏出量的多少。
(2)心率:如果心率加快,而搏出量和外周阻力都不变,舒张期血压明显升高,收缩压的升高不如舒张压的升高显著,脉压比心率增加前减小。相反,心率减慢时,舒张压降低的幅度比收缩压降低的幅度大,故脉压增大。
(3)外周阻力:如果搏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加大,舒张压明显升高,而收缩压的升高不如舒张压的升高明显,脉压也相应减小。反之,当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张压的降低比收缩压的降低明显,故脉压加大。可见,在一般情况下,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由于主动脉和大动脉血管壁的弹性储器作用,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明显小于心室内压的波动幅度。老年人的动脉管壁硬化,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减弱,故收缩压明显升高,舒张压明显降低,脉压增大。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积的比例: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积相适应,才能使血管系统足够地充盈,产生一定的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在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相适应,血管系统充盈程度的变化不大。失血后,循环血量减少,此时如果血管系统的容积改变不大,则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必然降低,使动脉血压降低。在另一些情况下,如果循环血量不变而血管系统容积增大,也会造成动脉血压下降。
上述对影响动脉血压的各种因素,都是在假设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分析某一因素发生变化时对动脉血压可能产生的影响。实际上,在各种不同的生理情况下,上述各种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可同时发生改变。因此,在某种生理情况下动脉血压的变化,往往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