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姓的历史渊源及变迁情况是怎样的呢

我是一个从山东登州府逃荒出来的祖辈的后代,至今历经芝,朝,凤,翔,玉,树,春,永八代.很想知道自己的祖籍以及蓝姓的历史演变.望知情者能告之,谢谢.

一、姓氏源流
蓝(L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芈姓。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亹,因任蓝县尹(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东),又称蓝尹亹。蓝尹亹的后代子孙以“蓝”为姓。
2、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受命为蓝(即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君,他的后代遂以封邑地名为姓,称蓝姓。
3、出自赐姓。据《蓝氏族谱》则将得姓追溯到更遥远的年代,族谱载,蓝姓的受姓始祖是昌奇公。“昌奇公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蓝,赐名曰昌奇,后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后子姓蕃衍,遍处雍、青、徐、荆、益、冀、幽,布甲天下,今之蓝姓皆公遗裔”,汝南堂名源此。当代不少地方,习惯上把蓝姓与兰姓混为一谈,即把蓝字作为兰字的简化字使用。事实上,古蓝姓与兰姓,在历史上完全是两个姓氏,蓝姓出自嬴姓,另有自己的血统源流。兰姓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国公族的后代。
得姓始祖:昌奇公。据《蓝氏族谱》载,蓝氏为炎黄子孙,第一代昌奇公生于帝喾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738年,时以秀蓝赐名,分封为汝南郡(河南省新郑县)火旺公。历年蓝氏兴旺,代代有名人,子孙遍及全国海外。至十代善公助夏禹治水。授以“牧”都安邑。遂住安邑(山西省安姨县),嗣后,蓝氏子孙又徙迁陕西,隐居长安,甘肃陇西县,湖广荆州、江苏上元县,今南京市朱紫坊。蓝氏后人尊昌奇公为蓝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蓝姓在大陆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台湾是第六十六大姓。对于蓝姓的起源,古书中未有十分详尽的记载,最早出现是在战国时期,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受封于蓝田(今陕西省蓝田),人们称他为“蓝君”。可能是他的后代子孙以封地名中的“蓝”为姓。古书记载战国时中山有大夫蓝诸,蓝姓郡望中山,可能与此有关。但是,具体如何,古书中没有详细记载。蓝姓现多被误写成“兰”姓,但是,两者起源并不相同。蓝氏有悠久的氏族历史。据闽、粤、赣各地《蓝氏族谱》载:“炎帝号曰神农,乃始祖也,十一世传至榆罔(据《三皇本纪·补史记》考:神农纳奔水氏之女为妃,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故榆罔应为神农之第四传,原《蓝谱》所记帝榆罔为十一传,这在辈序上有出入),迁空桑(今山东省曲阜县),徙涿鹿(今河北省涿州市)时,有熊国君贡秀兰一株,值帝后宫降生一子,帝甚欢悦,以贡兰赐姓蓝取名昌奇,及长分封汝南,遂以此地为郡。”继后,随朝代更迭,后裔因受历代战火影响,或受封随居,或寻找新的生存之路,自北向南搬迁蕃衍。唐中宗天授元年(690)传至108世明德,任扬州节度使,宦游金陵,自北豫迁建康(今江苏省江宁市),居上元县朱紫坊,为江南开基1世祖。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江南15世(受姓122世)吉甫,遭金人之乱,弃建康句容,奔闽居福清五福乡,为蓝氏入闽始祖。广东省潮汕蓝氏大多是明清时从漳浦迁入的,漳浦的蓝姓种玉堂则是由蓝元晦于明初由江西迁居漳浦亭岭下尾后开创的。蓝元晦被追认为种玉堂三世祖,其祖蓝炯为一世祖,父蓝琛为二世祖。蓝元晦生三子:长子庆福(四世)居苌坑(今赤岭),为漳浦蓝姓始祖;次子庆禄,迁蓝教(今隆教),为龙海蓝姓始祖;三子庆寿,迁居广东大埔河廖(今湖寮),分支又迁饶平蓝屋村。据蓝氏族谱记载实际来源于畲族的创世传说,远古盘瓠的次男蓝光辉,封护国侯,处汝南郡。蓝姓是畲族的第一大姓,广布于闽、粤、赣山区。宋元之后,一部分或者是为了躲避汉族的屠杀,或者是出于对汉族文化的崇敬,总之改变了自己的族称。这种状况持续了几百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福建的漳浦、龙海、上杭,广东的大埔、饶平等地的蓝姓才突然恢复为畲族,总人数达几万人。而族源相同,散布于海内外各地的更多蓝姓族人,至今仍以汉族面目出现。潮汕的蓝姓,还有一支是由铁安公直接从漳浦迁居而来的,初居澄海大衙,再蕃衍至樟林、河浦、达濠等地。入潮时间应在明初,因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世居漳林山边的十五姓排户具呈潮州府,请求筑寨屯聚防御寇盗,十五姓中就有蓝姓。
三、历史名人
蓝 玉:明朝人,常遇春妻弟。隶属常遇春麾下,每战皆先登陷阵,屡立战功,封为凉国公。后恃功专恣,为太祖所恶,以谋反罪诛死,坐累列侯功臣、文武大吏以至偏裨将士2万余人。
蓝 瑛:明末画家。擅山水,早年风格秀润,后漫游各地,风格变为雄奇苍老。兼工人物、花鸟、兰竹,骨力峭劲,各具意态。世人称他为“浙派殿军”。
蓝 桂:下都乡人,清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历任云南大和等县知县,云南大理府同知,从政20多年,始终以清勤自励,生平好义勇为,热心公益事业,告老还乡后,布衣草履,本色依然。
蓝采和:唐末逸士,传说中八仙之一。他常着破烂蓝衫,一脚着靴,一脚跣行,夏天则在衫内加絮,冬天则卧于雪中。每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常醉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后于濠梁酒楼上饮酒,有五色云覆其上,饮毕,乘云鹤去。
蓝斗南:庐丰乡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举人,任福清县教渝,任中辞官回乡侍奉母亲未再复出。他虽家贫如洗,却廉谨自守,不妄取一分一厘,他立下誓言:“宁可吃番薯度日以终此生”。
蓝天蔚:早年以官费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任湖北新军统带兼湖北弁学堂教员。武昌起义时与吴禄贞等策划北方新军起义,未成,潜逃上海,被民军推为关东革命大都督,北伐军总司令,驻节烟台。1921年任鄂西联军总司令,随后被军阀孙传芳击败,死于四川。
蓝廷珍:清代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年间由把总升任温州游击,屡败海贼。后又升南澳镇总兵。随施琅入台湾,平朱一贵,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加左都督。
蓝维仁:庐丰乡人,在厦门读书时参加国民党左派组织,民国15年(1926)加入中国共产党,闽西工农民主政府财政部部长,民国21年(1932),不幸牺牲。
蓝庭辉:庐丰乡人,参加了红军和长征,任铁道兵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少将。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中山郡:战国时为中山国,被赵国所灭。秦代属于巨鹿郡。汉高帝时设置中山郡,汉景帝时改为中山国。相当于现在河北省北部地区。
东莞郡:晋武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沂水、莒县一带。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上蔡,在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2、堂号
戒君堂:春秋楚昭王时,伍子胥为报楚平王杀父之仇,率领吴军攻破楚国郢都。楚昭王仓皇出逃到成臼河边。这时有一条船离开岸边,昭王认得船上是蓝尹亹及其妻儿,就大声喊:“快让我上船!”没想到蓝尹亹毫不理睬。昭王又大叫了好几次,蓝尹亹才回答说:“自楚立国以来,从没一个国君丢弃过国都,现在楚国灭亡都是你的错,你还过河干什么呢?”昭王没有办法,只好从陆路逃到随国。后来昭王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复位,这时蓝尹亹又来求见。昭王一听说他来了,顿时大怒,要把他抓起来。令尹子西在旁劝阻说:“他敢来总有道理,先听听他怎么说吧。”昭王于是派人去问,蓝尹亹回答说:“上一任令尹子常就是因为积怨太多,引起国人不和,所以败给吴军。现在大王还想走他的老路吗?我在成臼河不救大王,是为了惩诫大王,希望大王有所改变。我现在来就是看看大王改了没有,大王若仍不愿改,楚国就完了,既然如此,我这条命又有什么值得顾惜的呢?”昭王为了警诫自己,于是重新任用了蓝尹亹。
种玉堂:种玉堂得名于郡望汝南。相传蓝氏得姓始祖昌奇受封汝南郡,又称蓝田,以产美玉出名,故有“蓝田种玉”之称。蓝氏族谱对祖先有几种说法,一是以炎帝神农为受姓远祖,共传108世,到唐朝武周时,八仙之一的蓝采和之父、扬州节度使蓝明德成了江南始祖;二是以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的蓝吉甫为入闽始祖(受姓122世,江南15世)。之后万一郎(江南17世)迁宁化石壁,和二郎(江南19世)徙长汀“牛栏祖地”。按此推算,漳浦种玉堂始祖念七郎蓝炯为受姓128世,江南21世。
此外,蓝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汝南堂”等。
============================================================
【蓝姓宗祠通用对联】
〖蓝姓宗祠门眉题辞〗
明德世弟 采荷遗风 彩和遗风
“明德世弟”颂扬明德公风范。谱载明德公为蓝氏第108世祖,生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官至杨州节度使,为江南开基始祖。
“采荷遗风”,“采荷”亦作“彩和”、“采和”。是蓝氏第109世祖,明德公之子也。蓝采荷是唐玄宗开元元年癸丑科进士,授左辅朝廷谏议大夫,因谏权臣杨国忠被谤见黜,解职归家,身终南山为逸士,修炼成功,白日升天,古今相称大罗仙(八仙之一)。有诗赞曰:“解印辞朝就学仙,炼丹成日上青天。有子流芳无后虑,逍遥快乐海云边。”
-----------------------------------------------------------------
〖蓝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福州望重;
即墨名高。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程乡人蓝奎,字秉文,小时候家贫,借书苦读。中进士后,官博士,曾奉诏在福州点校文章。气节与文章一并出名,学者称他为蓝夫子。下联典指明代即墨人蓝田,字玉甫,号北泉,嘉庆年间进士,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当时,大臣张璁迎合世宗旨意讨论大礼,蓝田反复抵制,先后七次上疏,以至受杖刑被打成重伤,仍坚持自己的意见;又弹劾陈洸违法的事,正直的名声震动一时。著有《北泉集》。
福州望重;
泉郡名高。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读书课子;
推产分俸。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蓝瑞,仁惠清廉,知议中府归,囊无余资,惟读书课子。下联典指明·蓝伟,致仕归,推产让兄,分俸恤族。
八闽望重;
凉国名高。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蓝奎,第进士,官博士,受诏校文于福州。下联典指明·蓝玉,初隶常遇春,累功至大都督府佥事,以征西番功,封永昌侯,后进封凉国公。
衡文望重;
讨贼功高。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蓝奎以文章气节名,受诏校文,学者称“蓝夫子”。下联典指明·蓝玉事典。
濠梁仙侣;
浙派画家。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蓝采和,为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下联典指明·蓝瑛。
汝南世第;
节度家声。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蓝姓的郡望出自汝南。下联典指蓝氏108世入江南始祖蓝明德,官任杨州节度使,故谓“节度家声”。
-----------------------------------------------------------------
〖蓝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汝水源流远;
蓝田世泽长。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官庄蓝氏宗祠联。全联典指昌奇公为蓝氏得姓始祖,封汝南郡(在上蔡之西南,今为汝南县),汝水与汝南指的是同一个地方;据《竹书纪年》载,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即蓝田。子孙以地为氏。蓝田今在陕西省长安县的东南,该处以出产美玉出名,故有“蓝田种玉”之称。
伯麟清廉政;
乘文气节名。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进士蓝瑞,字伯麟,邓州人。正德年间任常州府摊官,莅政廉明,转南京刑部郎,后升知汉中府,赴任二年,百废俱瘵,不为时所容。比归,囊无余资。惟读书课子,有《求仁录》、《湍南稿》等到。下联典指宋代进士蓝奎,字乘文,程乡人。官博士,受诏校于福州。以文章气节名,学者称“蓝夫子”。
游击驱海贼;
义勇保金瓯。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福建水师提督蓝廷珍,字荆璞,漳浦人。康熙间由把总擢温州游击,屡败海贼,贼闻风破胆。皆曰::谨避老蓝“。后擢南澳镇总兵。从施琅入台湾,平朱一贵,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加左都督。卒谥襄毅。下联典指关东革命大都督、北伐军总司令蓝天蔚(1878-1922),字秀豪,湖北黄陂人。早年以官费留学日本士官学校。1903年,沙俄入侵我国东北,他发动留日学生组织拒俄义勇队,被推为队长。后因日本政府干涉而被迫解散。回国后,任湖北新军统带兼湖北将弁学堂教员。1910年任新军第二即潜逃上海,被民军推为关东革命大都督、北伐军总司令,驻节烟台。1921年任鄂西联军总司令,随后被军阀孙传芳击败,死于四川。
-----------------------------------------------------------------
〖蓝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种传四海皆有庆;
玉出蓝田即望馨。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见上《蓝姓宗祠五言通用联·汝水源流远;蓝田世泽长》联之注释。
朴树千枝根共本;
汀江万派水同源。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官庄蓝氏宗祠联。上联“朴树”,指该蓝氏宗祠位于官庄朴树下(今树人村内)。下联“汀江”,是闽西最大的河流,上游流经林木葱茏的深山峡谷,一路上汇集山泉、小溪,在崇山峻岭中回环曲折,汇成大川奔流南下。流经流经福建省长汀、武平、上杭等县,再经永定县流入广东。在广东省大埔三河坝与梅江汇合称为韩江。主流在广东省澄海县入海,全长328公里,其中福建省境内285.5公里。
源自春秋流芳远;
望出汝南世泽长。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蓝姓的得姓源流为春秋时期。下联典出蓝姓的郡望汝南郡。
北泉御史声威壮;
浙派殿军品位高。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进士蓝田,字玉甫,号北泉,即墨人。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性耿直,对不法之事则直言纠劾,声震一时。有《北泉集》。下联典指明末画家蓝瑛,字田叔,号蜨首、石头陀。钱塘人。擅山水,早年风格秀润,后漫游各地,风格变为雄奇苍老。兼工人物、花鸟、兰竹,骨力峭劲,各具意态。世人称他为“淅派殿军”。
长景明晕在空际;
金银宫阙高嵯峨。
——蓝采和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末逸士蓝采和《踏歌》诗句联。据传,蓝采和夏服絮衫,冬卧冰雪,常于长安市携篮而歌,自号蓝采和。为世所传八仙之一。他的《踏歌》诗,已被《全唐诗》所录。
为邀诗伴寻红叶;
拟入南宫奏玉筝。
——蓝瑛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末画家蓝瑛书联。
种德馨香光祖烈;
玉堂高敞耀宗榜。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龙海市隆教乡蓝氏家庙种玉堂联。
铜柱海疆曾著绩;
铁衣戎略夙知名。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赤岭乡石椅燕山蓝氏宗祠种玉堂联(1)。种玉堂位于赤岭公路东侧,座东北向西南,二进两庑一天井。第二进六楹三开间,主屋左边建前后厢房,中夹开井,三山双坡悬山屋顶。祠宽18米,深28.5米,土木抬梁结构,庙前广场面积约800余平方米。始建於明嘉靖五十五年(1566年),康熙三十四年(1895年)修,1962年、1982年、1996年相继修葺。祠中悬挂朝廷授闽台水陆提督蓝廷珍的平台大将军匾。康熙丙子朝廷授福建水师提督蓝义山的所向无敌匾。雍正十三年朝廷授予闽台水师提督蓝元枚的三赞大臣匾。授予广州府正堂蓝鹿洲的公正廉明匾。种玉堂蓝氏奉蓝氏始祖蓝昌奇的第一百零八世裔孙、扬州节度使蓝明德为一世祖(下同)。
-----------------------------------------------------------------
〖蓝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种子耕孙,文风鹊起;
玉堂金屋,甲第蝉联。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龙海市隆教乡蓝氏家庙种玉堂联。
潮本思源,怀思忠孝;
宗敬祖奉,祀依纲常。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杭邑城内南门南市巷(原称蓝巷)蓝氏家庙联。
吟咏铿锵,骚人望重;
文章气节,夫子名尊。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诗人蓝元威的事典。下联典指宋代进士蓝奎的事典。
燕山种英,屏开将军按剑;
蓝田挺秀,门对×马朝天。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赤岭乡石椅燕山蓝氏宗祠种玉堂联(2)。
五百多年,源源本本追功德;
二十余世,子子孙孙庆炽昌。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赤岭乡石椅燕山蓝氏宗祠种玉堂联(3)。
种义耕礼,念祖宗聿修厥德;
玉笋兰芽,愿子孙长发其祥。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赤岭乡石椅燕山蓝氏宗祠种玉堂联(4)。
鸿燕吟诗,博学浩瀚毓俊侯,
骏马驰空,军织蓝世撼中仑。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赤岭乡石椅燕山蓝氏宗祠种玉堂联(5)。
三楚大巡按,胜国曾持节钺;
六部小宗伯,圣朝与掌丝纶。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赤岭乡石椅燕山蓝氏宗祠种玉堂联(6)。
闽山沃土、乔木千枝,七枝竞茂;
汀水清泉,激流万派,一派扬波。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杭邑城内南门南市巷(原称蓝巷)蓝氏家庙联。
由镇海而分支,木本水源思先德;
卜苌溪以衍派,文经武纬振后昆。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赤岭畲族乡赤岭村蓝氏宗祠联。
陈俎豆以四时序事、序齿,共矢真诚昭祀典;
聚子姓於一堂兴仁、兴邦,让聿厥德振家声。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澄海市东里镇南盛里蓝氏通祖祠锡庆堂联(1)。南盛里锡庆堂由蓝氏通祖祠及两侧两座大夫第构成,是传统潮汕祠堂及民居建筑,既充分体现四马拖车的建筑风格,又有推陈出新、洋为中用的独到之处。大夫第的格局、建筑艺术、嵌瓷泥塑等都充分显示潮汕四点金民宅特色。门楼按三门设制,中门匾额是“蓝氏通祖祠”,左、右门匾是“兰芳”、“桂馥”石刻,花巷门门匾分别是“礼门”、“义路”。门楼内外侧巧妙地采用多幅石刻诗赋、楹联、法器并配有栩栩如生的动物,生机盎然的花木,丰富多彩的屋脊屋檐的漏花嵌瓷泥塑。门楼及大厅、拜亭的地面用高级进口釉面地砖。拜亭是庆典和祭祀的场所,兼可作戏台。拜亭是重檐尖山式歇山屋顶,与大厅屋顶的结合是“一殿一卷式”勾连搭屋顶。屋面飞檐翘首,维妙维肖的泥塑嵌瓷,展示了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气魄。形状为八角形及正方形起线的外八字式八根石柱及柱础,檐下木雕垂花柱及玲珑剔透的木刻构件,对拜亭的轩昂华贵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下同)。
胥训诂、胥保惠、胥教诲,各守尔典率乃祖考;
以德进、以事举、以言扬,相观而善达乎朝廷。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澄海市东里镇南盛里蓝氏通祖祠锡庆堂联(2)。
【蓝氏族谱宗源编者的说明】
家谱是记载家史,记录家族重大变迁,传承家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编撰、传抄和珍藏家谱是祭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继承家族优良传统的重要方式,是追根寻源,认祖归宗的重要形式,是具有神圣的、烟火传递性质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移民来川的蓝氏后裔具有强烈愿望和热情编撰、保存、了解蓝氏家谱,了解蓝氏家族的发展史和重要变迁。
《蓝氏族谱宗源》是记录先辈的历史和创业之路,知晓祖辈来龙去脉,是发扬家族文化,激励后人奋发创业,光大家族精神,缅怀先辈的重要精神食粮。是家族的发展历史,是文字记载先辈的历史足印,是考证家史的重要工具,是家族的重要文化遗产。
现存《蓝氏族谱宗源》是1926年丙寅12月(民国十五年)誊写于四川省三台县南路女土乡(今古井镇)侯沟蓝春发家,侯仁星(年很长的教书先生)抄。此版本字体工整、笔风良好。
蓝春发家珍藏的这本老家谱,虽保存不是很好,有多处残缺,却是唯一最老的、可以考证蓝氏本门家史,最有用、最有价值的蓝氏家谱文物。其中第二十二代至二十九代的资料很简略,这是一大遗憾。此版本原件现在保存于蓝福平家中。
蓝氏家族其他支系后裔传下来的家谱都很简略,有的是近年重新续编的,没有照原件照抄编录,失去了原貌,家谱历史价值大大降低。
蓝福平2005年续编撰《蓝氏族谱宗源》时,不但有照原件抄录打印版本,且加上了标点符号,改原竖排书写为现在横行书写版,还适当添加了部分注解,而且将1926年蓝春发家抄录的《蓝氏族谱宗源》复印件一并归入,编为专章,以备后人考证,也为将来发现本族收藏的其它版本的《蓝氏族谱宗源》进行比对、校验和考证。本次共印40本。
蓝氏入川第二代大房蓝秀荣三台县后裔、第二代二房蓝秀华、三房蓝秀富、幺房蓝秀贵后裔家谱资料,由蓝以万、蓝以生、蓝福祥搜集资料,蓝以万执笔编写初稿,特别是蓝以万费心四处打听本门蓝氏后人的现在居住地方,并代为理顺辈系血源关系,为其写谱,蓝福平整理、校验、编印成书。
本次编辑将蓝以万搜集到的蓝氏第二十一代蓝念七郎后裔的家谱一并归入,列为专章,还将蓝念五郎后裔今在重庆璧山县的信息作了记叙。
也还初步获得信息,四川三台县老马乡、刘营镇、长乐乡,四川中江县等地蓝氏后裔是与我们同祖同宗的,由于代系久远,取名辈份各行一套,再加之无原始蓝氏老谱,不便将其一一征集,收归编辑,待今后有机会,理清代系宗源,将其编辑入册。
族谱编写中凡月日用大写的表示是农历,阿拉数小写的是国历。
2005年续编的族谱,新版家谱在打印原版家谱文字中,其“()”内文字,一是考证此段前后其意而推测所加,二是古汉字繁杂、生僻,已停止使用,故以简化字或通假字替代,三是因现在是计算打印,其计算机内所装字库有限,无法将所有古今汉字一一打印出来,便用其意相同的汉字替代。“【】”内的文字是此次所查阅资料所加。“○”是用来占据原谱残缺位置的,表示原谱此处文字缺失。
为弄清楚本门从广东迁徙四川的原由,特以专章叙述了明末清初国家的重大事件,着重介绍了“湖广填四川”的历史事件,以此告之后裔,蓝氏先辈从广东来到四川的历史背景。
为使后裔们了解蓝氏本门入川以来的命运和国家历史背景,特以专章叙述了蓝氏入川二百多年以来的国事家运,告之后裔,老百姓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是相关的,概略介绍了蓝氏本门入川以来的生活状况和各个时期国家的历史背景。
为使蓝氏后裔知道,我们的姓氏本应为“蓝氏”而不是“兰氏”姓,由于当今社会上人们误将“兰”混淆为“蓝”的简化字,加之近几十年国家几次进行全国人口统计填报表册,填写人员图简便,误将“蓝”简写为“兰”,加之办理居民身份证也图简便,均将“蓝”写为“兰”氏姓,对这一点作了专章叙述。
本次编撰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望谅解,并自行纠正。
蓝福平
二00五年十二月二十日
第一章
蓝氏姓的来历
[字源]《说文》:蓝,染青草也。蓝指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可作靛青色染料。
[寻根]《通志·氏族略五》:蓝氏,望出中山,中山太守诸(《战国策》)。
《百家姓考略》云:系出华姓。
春秋后期,楚国有一大夫,官司蓝县,故地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东,世称蓝尹,后裔子孙亦以地名为氏,其后代以蓝为姓。另外,在此前后封于蓝邑的楚国公族,也有人以地名蓝作为自己的姓氏。
据《竹书纪年》,梁惠王三年(公元前367年),秦子向命为蓝君,封邑为蓝田,故地即今陕西省蓝田县,子孙以地名为氏。
蓝氏姓源有两说,一说出赢,一说出华姓。
蓝姓是与地名有关的姓氏,陕西蓝田,1963年发现陕西蓝田化石,也叫蓝田人;蓝邑(今属湖北)等都是蓝姓氏所出之地。
据《蓝氏族谱源流》记载:蓝姓的来历说法是神龙皇帝赐姓。帝得一子,想取姓名,喜见后宫中有一株贡蓝,帝以贡蓝赐姓给儿子,取名为昌奇,子以“蓝”为姓氏,从此固定下来,世代相传。
蓝姓起源于公元前,蓝姓从春秋、战国时多居于楚国,根据《中国姓氏寻根》记载: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设置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市),蓝氏多居于此,并作为发源地,后来,多次迁徙,从中原南迁,迁安徽、江苏、又迁福建、广东,再迁四川和其它地方。
蓝氏家族支系本门,唐朝初由豫州迁居于上元。
八世祖蓝宗训唐朝末年因战乱迁河州之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
十一世祖蓝备,隐居于霍山(今安徽省霍山县)。
十四世祖蓝万福,又迁居于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
十五世祖蓝吉甫,只身迁居闽之福清(今福建省福清县)。
十六世祖蓝常新,迁居到建宁(今福建省建宁县)。
十七世祖蓝万一郎,迁居宁化(今福建省宁化县)。
十八世祖蓝熙三郎,迁居长汀(今福建省长汀县)。
明朝末年二十一世祖念五郎迁居武平(今福建武平县)、念六郎居林坊(今福建省)、念七郎居上杭庐丰(今福建省)。
清乾隆十二年左右三十世祖蓝维栋从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平远县(今广东省平远县)迁四川三台县乐安乡、古井镇。
念七郎后裔第三十一世祖蓝如桂从嘉应州长乐县迁三台县老马乡。
念五郎之十二代孙蓝克彬乾隆二年,1737年迁四川巴县白市驿,后又迁四川璧山县(现为重庆市璧山县)。
蓝姓历史上主要居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市)、河北、陕西、安徽、江苏、福建、广东等作为郡望,当代则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二省区,“湖广填四川”时迁来四川一部份,分散全川和今重庆市各地,从闽南迁往台湾省的也较多。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汉代名士蓝敏、宋朝邕州观察使蓝继宗等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1-12
http://www.zhongbao.gov.cn/ReadNews.asp?NewsID=814
自己上去看。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