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第一章:真善美的错位。

      词:艺术是逼真的幻觉

          (统一性、矛盾性)

                实用价值、情感审美价值

              自动化、陌生化

            恶不必丑、善不必美

            情感逆行(曹操杀吕伯奢)

句子:情感的丰富和复杂的多方面、多维度的发现,就是美的发现。

第二章:因果关系,打出常规和情感错位。

词:情节——假定的独特的因果关系

        生活的横断面

          突变和对转(第二环境、第二心态)

句:总的来说,情节的功能,第一是打出常规,第二是暴露第二(深层)心态,第三是造成人物之间的情感错位。

第三至第六讲:多重错位

词:曹操—美化至丑化

        武松—神性与人性(李逵)

                    感知错位

        祥林嫂—三重矛盾四层深度

                        情节淡出、

                      多重感知错位

        孔乙己:叙述视角拉开情绪距离

                        平静叙述、杂文成分

                        笑

句子:从鲁迅的追求看来,小说美学就是人物的多元感知变幻学。鲁迅的伟大就在于,发现了人物的生命不仅仅在行为和语言、思想的冲突之中,而且在人与人感受部分重合/部分偏离的结构之中。各人的感知,是各不相同、各不相通的,但是,并不仅仅是直线对立的,而是多元交错(错位)的。在鲁迅的错位感知美学中,他人的感知和自我的感知形成一个有机的结构,变异了自我感知的功能,一元化的自我独立感知失去了自主性。人物对自己的感觉往往没有感觉,对他人的感觉却视为性命攸关。人物的自我感觉取决于他人,主要是周围人的感知,好像是为了他人的感知而活的;最极端就是,人家不让她端福礼,她的精神就崩溃了,就活不成了。

第七讲 古典诗歌:比喻、意象、意脉、意境和直接抒情

总结起来说,中国诗歌的意境大致有三种:第一种以意脉或强或弱的变化转折取胜,情感处于一种动态,其意脉为线性的曲折状态。第二种,意脉不是处于动态,而是处于持续性凝神状态。从视觉来说,是目光的静止;从听觉来说,是听觉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无声胜有声)。第三种,以意味的渗透、扩散为特点。情感不但是静态,而且有虚态,意象则自在、自为,不加修饰。这透露出某种理念,弱化、虚化的情感之所以动人,原因在于感知越过情感直达理念,水乳交融,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心与物的融合、意与境的高度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应该更符合“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