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1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

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

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钱币正面铸有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

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

《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

这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

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

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尊长之赐小儿者。

亦谓压岁钱。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

1949年

这会儿要是有福气收着压岁钱,听起来倒是挺唬人的——100块,其实那时候的100块跟今天的1分差不多,也就能买俩糖球儿吧——连包装都没有的那种。

五十年代

后来币制改了,压岁钱于是也就开始五分、一毛地给——还得磕响头作毕恭毕敬状才拿得到呢!不过,那也“乐得屁颠儿屁颠儿的”,合作社买小炮儿买零食去!一路那钱被死攥在手里直到捂出汗来,藏来藏去藏丢了的倒霉事也常有,那种痛心跟今天在股市割肉没什么两样儿。

六十年代

行情见涨,也就两毛五毛的,钱一到手,眼前就是小人书、小炮儿、大米花儿。

七十年代

拜年磕头的孩子,收个五块十块的压岁钱不成问题。

八十年代

钱多了,反而不太兴给压岁钱了——平时的零花钱把压岁钱给比下去了。

九十年代至今

孩子成稀罕物儿了,身不动膀不摇地就能得个成百上千块——不过搁手里攥着的少了,有的让爹妈代管了,有的存银行了,还有就是上网打游戏了。

大多数家庭的“红包”基本就是将钱“转了一圈”,其实最后还是在父母手里。

长辈给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春节发红包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红包文化源远流长。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得病,使孩子变成傻子。

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

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逼着孩子玩,一直玩到睡下,还放到枕头边。

半夜里,祟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出现一道亮光,祟急忙尖叫着逃跑了。

管氏夫妇把这事告诉了邻居,一传十,十传百,家喻户晓,纷纷仿效给孩子压祟钱,并且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到了明清时,压祟钱改成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铜钱给孩子。

民国时,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钱,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晚辈的压岁钱,用红纸包一枚大洋,象征“一本万利”。

至今,红包由压岁(祟)普及为一种习俗。

因为红色象征好运,所以,每逢婚嫁、添丁、新宅、开工、生日等等......皆发红包。

有喜当贺,理所当然。

又如给喜娘、道士、僧尼、轿夫、吹鼓手、司机、小姐等人发个红包,过去叫作“花彩”,今天改名“小费”, 乃回馈他人辛劳,无可非议。

送红包和收红包是国人长久以来的传统习俗。

红包文化原先是出自于中国人礼尚往来的一种正常人际关系,体现和谐相处的友好情结,几百年来红包还是以这个意义居多。

不过送红包更为普遍的意义,一是给晚辈一种关爱,压岁钱、生日祝愿都含有平安吉祥的寓意;二是婚嫁喜庆有喜当贺的礼仪,以及亲友初会、相聚互馈祝愿的表示;再一种则是完全出自内心感戴之情的酬谢。

而回馈他人辛劳,给喜娘、道士、僧尼、轿夫、吹鼓手、车夫等等的红包,一般又叫做“花彩”,今天则称“小费”。

应该说红包文化除了体现中国人注重礼尚往来外,还有受惠不忘施予者,也有不敢忘恩负义的心态。

对于该如何处理压岁钱的问题,有人认为不应该简单“充公”,而且想出了很多的处理方式,比方存到银行、用于买书或者借机教育孩子理财等等。

应该说,红包文化除了体现中国人注重礼尚往来外,还有受惠不忘施予者,也有不敢忘恩负义的心态。

全球七大洲,凡有华人的地方,红包文化都存在,并堂而皇之。

旅居海外的华人返乡省亲祭祖时,例行都要给亲友族人送红包。

由于人有亲疏,礼分厚薄,所送出的红包也就有大、中、小三档,见什么人发什么红包,这也是红包文化的一个特征。

全球七大洲,凡有华人的地方,红包文化都赫然存在。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

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

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在异国他乡,一些与华人有往来的其它族裔朋友,对华夏的红包文化也是随俗例行,民间如此,社区、公司也奉行如仪。

上世纪最后一个龙年春节,时任旧金山市长的布朗,正月初一与华人共贺新禧时,也给与会民众派发红包压岁钱,把节日气氛中美文化交融表现得淋漓尽致。

更有甚者,一些银行、商家在春节期间,从楼宇高处往下撒放红包,漫天飞舞宛如落英缤纷,街心人众如潮汹涌,争先趋之若鹜。

人们「冲」的不是那小红包内微不足道的一美元,求的是能得到红包图个吉利,来年招财进宝。

戏曲舞台于新春演出时,剧中有挨杀、暴毙或披戴孝的角色,戏班老板要给扮演者送红包,让他们拿去煮碗太平面吃,既作补偿奖励又为除晦消灾。

此习俗至今许多剧团仍在例行。

就是平日里剧团在乡间演出,观众给剧中人(其实就是演员)送红包,也是屡见不鲜。

笔者返乡到福建长乐县看戏,剧中演到一书生在法场哭诉冤屈,令观众掬一把同情之泪。

此时有一位著时装的观众走上台去,把一个红包插在这个将要斩首的书生发髻上。

处于这种情况,台上演员不受干扰照演照唱,台下观众也不以为怪还啧啧称赞。

大家都明白此乃善举,既同情冤屈者,又为演员送去晦气迎来吉祥。

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一电影公司拍部新片,剧中有一洋人被枪杀。

事后出品人给那位客串洋人的外国朋友送上一个红包。

对方知道红包就是钱,但不知这钱是什么钱。

当他知道这是消灾吉祥钱时不禁哈哈大笑,还说以后有枪毙时再找他。

所有这些不属于礼仪上的红包,则寓有消灾祛邪、祈求平安吉祥,与恻悯怜恤藉慰精神之意。

1、相亲相爱幸福永,同德同心幸福长。

愿你俩情比海深!

2、祝福你们新婚愉快,幸福美满, *** 永在,白头偕老!

3、让这缠绵的诗句,敲响幸福的钟声。

愿你俩永浴爱河,白头偕老!

4、两情相悦的最高境界是相对两无厌,祝福一对新人真心相爱,相约永久!恭贺新婚之禧!

5、祝你们永结同心,百年好合!新婚愉快,甜甜蜜蜜!

6、你们本就是天生一对,地造一双,而今共偕连理,今后更需彼此宽容、互相照顾,祝福你们!

7、愿你俩恩恩爱爱,意笃情深,此生爱情永恒,爱心与日俱增!

8、他是词,你是谱,你俩就是一首和谐的歌。

天作之合,鸾凤和鸣。

9、千禧年结千年缘,百年身伴百年眠。

天生才子佳人配,只羡鸳鸯不羡仙。

10、愿快乐的歌声永远伴你们同行,愿你们婚后的生活洋溢着喜悦与欢快,永浴于无穷的快乐年华。

谨祝新婚快乐。

简介

红包封是包著金钱作为红包送人的包装封套,粤语称利市封。

相传送红包的习俗,在很久以前就流行。

相传送红包的习俗,在很久以前就流行,但当时人们不过是以寓意吉祥的鲜红色纸,包著一张写满祝福字句的字条,送给亲朋好友,以表心意。

红包封在唐代时已经出现,当时是用手工织的布袋做“封面”,仅限于宫廷及官方使用,民间则以寓意吉祥的鲜红色纸,包著一张写满祝福字句的字条,送给亲朋好友,以表心意。

到了约300年前,人们则改用一张形状与正方形相若的红纸,包裹铜钱,封作“利市”。

而第一代的印刷纸质红包封,约于1900年,印刷术开始广为所用时,才得以问世。

当时的所谓红包封,做法非常简单,只以红纸印上黄油,再于未干的黄油上缀上金粉,效果就如现今烫了金字的红包封般,而图案则多以简单为主,再配以吉利的字句。

红包封面印刷精美,除了传统的红色外,还有金色的封套,上面的图案亦种类繁多,除了平面印刷和烫金印刷的吉祥图案、生肖图案外,还有立体雷射印刷和卡通人物图案的。

由于收红包的人在在拆开红包封后,往往就会把红包封弃掉,每年浪费了不少纸张,因此有环保人士提出循环再用红包封。

除了留待春节或需要时再用来封红包外,还可以做一些贺年饰物,例如装饰用的假爆竹、鱼形或球形的吊饰等。

发展阶段

红包封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代利是封以彩图为主,上面主要印有“寿星公”、“满堂吉庆”、“鲤跃龙门”、“升官发财”等民间色彩极为浓厚的图案,那时更有画家专门绘画这类图画,以供生产商作红包图案之用。

第二代是八十年代,烫金盛行,没有彩图,纯以烫金字样作装饰的红包亦开始出现,那时的设计只是简单直接将“福”、“恭喜发财”等吉祥字句置于封面,也有以“百家姓”加中式图案作点缀的,设计虽简约,却最为经典。

第三代是90年代,则流行彩图加烫金图案的红包,但亦由于工序比前两种更多,所以价钱亦较贵。

第四代是在2000年以后,市面亦出现一些卡通人物图案、五彩缤纷、立体、不规则形状,甚至与八达通卡套合并的红包,其图案与款式,更有愈趋多元化之势,如各大购物网站出现的电子红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