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杜绝偷窃行为?

如题所述

青少年偷窃行为的产生有几个主要原因。心理因素则包括:当青少年不能拥有同侪(同侪指与自己在年龄、地位、兴趣等等方面相近的平辈)或其他人所拥有的东西时,就会使用“不告而取”的方式,设法取得他想拥有的东西;当青少年得不到父母、师长的爱,经常遭到拒绝,就可能偷窃,企图补偿因得不到爱而受到的伤害;青少年为了得到同侪的承认,或反应同侪的压力,常会以偷窃方式取得财物与同侪分享;行为受享乐原则的支配,凡事都想不劳而获,容易受物质的引诱,如果加上侥幸的心理,就会采取偷窃的方式,以供自己享乐;不正常的情绪发泄,偷窃不是因为个人所需或金钱价值,也非表达愤怒或报复,而是一种强迫性行为,从偷窃中获得快感。

除了上述心理因素外,环境因素亦助长了偷窃行为的发生。

一、家庭因素父母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子女,促使子女对社会负面文化的认同,形成反社会行为;父母过于放任,对子女偷窃行为纵容,使子女逐渐养成从事偏差行为而觉得无所谓的态度;父母过于严苛,过度管制零用钱,使子女无法满足物质欲望而起盗心,或者子女在遗失财物时,为了免受责罚,而去偷窃他人财物以顶替;父母本身就从事偷窃等不正当行业,子女从小耳濡目染,根本不觉得偷窃是不正当的行为。

二、社会因素社会急功近利,政治生态畸形发展,社会风气不良,误导了青少年的道德价值判断;大众传播媒体过于翔实地描写盗窃行为,无形中传授了偷窃技巧;传统守望相助精神荡然无存,给予偷窃可行机会;正当的休闲场所太少,而不正当场所的诱惑太多,意志不坚的青少年沉沦于其中而步上偷盗犯罪之途;青少年处于都市之较贫穷低下地区,受到低社会阶层青少年次文化的熏染,养成强悍、粗鲁、聪明、狡猾、宿命的性格,反抗法律规章,借偷窃追求刺激。

偷窃行为是违反法纪的,是涉及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大问题。极少数有了偷窃行为的学生应该怎么办呢?一、不能自暴自弃有的同学偶尔有了偷窃行为,被他人发现后,就觉得自己在别人的心目中永远是个“小偷”,感到自己在他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应该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件好事情,但也不能因此就总觉得低人一等,甚至干脆不去上学,与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其实,一个人犯错误只要能勇于改正,其他人都会给予谅解和赞赏的。

二、分析原因,努力改正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深刻了解盗窃行为的危害性,克服促成自己盗窃行为的因素。必要时可寻求老师、家长或其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三、要增强法制观念偷窃行为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不利的。许多犯罪分子都是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小偷小摸,由于没有及时加以纠正,胆子越来越大,最后终于锒铛入狱。因此,有偷窃行为的同学不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反正没有被人发现或者又没有触犯法律,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你一定要悬崖勒马,不能任其发展下去。

四、要杜绝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交往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以偷窃谋生,以偷盗技巧“高超”为荣。如果学生与他们混迹在一起,就会是非不分、良莠不清,最终可能走上犯罪道路。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应该主动地向父母或老师坦白自己的不良行为,请求他们帮助、监督自己纠正不良行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