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说“普通话”吗?

如题所述

‍当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帝国后,为了管理广袤的土地,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因此,“普通话”就成为一种必须。没有“普通话”,中央政府就不能有效地对地方进行管理。

当然,古代并不是叫“普通话”,而是叫“官话”或“雅语”。普通话是现代的叫法。古代没有大规模的、现代的学校,像是农民等普罗大众没有机会学习“官话”和“雅语”。对于他们来说,“官话”的作用并不大。农民终其一生,活动范围就是方圆几十里。

文人才有机会学习“官话”和“雅语”。当他们参加科举,进入殿试后,还是讲着地方方言,那么朝廷沟通效率会有多低?那些读书人不好好学习官话,还想不想当官了?

各朝各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官话”和“雅语”。如唐朝的“官话”,则以洛阳长安地区的口音为主,为洛下音。其中,“官话”的教材为《切韵》。此后历朝历代的文人,都是用《切韵》进行“官话”的练习。

当然,各地的文人的“官话”都会带上当地的口音。很多官人因为口音问题,成为人们取笑的对象,如唐朝官员候思止,就是因为口音不正被人写进《大唐新语》。因为口音不正而名留史册,对于候思止来说,这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呢?

中国土地广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语言,没有统一的“官话”,实在时候无法管理。以客家话为例,梅州与河源都是客家话地区,可口音也有很大的差异。再小到县与县、镇与镇之间,口音也有差异,真是“十里不同音”。

所以,推行标准的、统一的“官话”,可提升人们对国家和文化的认同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6-12
中国一直都是两套系统,官话和各地语言,官话是工具语言办公用的,各地语言是管理流动人口和固定人口用的,所以皇帝是不提倡基层讲官话的,“普通话”这种鼓励基层讲官话的词是不可能存在的。一般去那里居住就要学说那里的语言叫入乡随俗。没什么事尽量回老家死,叫落叶归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