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时期建筑的结构方面有了哪些新突破?

如题所述

在结构方面,元以前城门洞上部一般做成梯形,用柱和梁架支撑,从元代起已有一些城门用半圆形砖券,如1969年发掘的元大都和义门瓮城城门洞,是1358年(元至正十八年)修建的,用四层砖券砌筑,不用伏砖,四券中仅一个半券的券脚落在砖墩台上,说明当时起券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是从唐宋以来“过梁式”木构城门发展到明清砖券城门的过渡形式,到了明清则全部采用砖券。建筑方面,15世纪出现了全部用砖券结构的无梁殿,并盛行于16世纪中、晚期。华北黄土地区的窑洞住宅内部也陆续采用砖券,说明这时候砖券结构已普及各地。

随着伊斯兰教而传人的穹窿顶,通常建于方形平面上,其结构方式有二:一种是由元代一直延续至清朝的新疆维吾尔族陵墓,在面积不大时,穹窿直接放在方形厚墙上,面积太大时,顶下用连续小栱构成多边形数层,作为圆顶与方形平面间的过渡。另一种方式见于内地礼拜寺中,是在方形平面四角用砖叠涩及砖制斗栱出跳,上承穹窿顶,而当面积较大时,则如北京、杭州等处少数明代清真寺大殿,在汉族形式的屋顶下并列三座穹窿。这种在内地发展起来的砖砌穹窿顶,到了明中叶发展成为多层的斗八形状,如在太原永祚寺、苏州开元寺无梁殿中所见到的,就是这种砖结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