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读后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6
断舍离是日本山下英子写的,我的这个版本是2024年4月第37次印刷,可以印刷次数看出来是很非常的受欢迎。第1版是在13年的7月。

首先开篇的是张德芬老师的推荐序:我们如果想要幸福有三步骤,首先,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舍,顺从自己的心,割舍即有;离,打消多就是好的念头。

在我们小的时候,不知不觉被父母和周围的环境编辑,我们中的大脑就像计算机被程序化一样。如果计算机程序比较健康就没有自虐倾向,幸福指数会比较高。有些比较不幸的人,他们天生是悲观主义者,思考问题也比较负面,所以每当你注意到自己,在进行负面思考的时候,就要能够进行戒掉那些导致不幸福的念头。最好的方法就是观察,不断的观察自己,在思想所编制的牢笼之中,知道自己是念头的囚犯,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一点。

离,就是出离心,驱离要求过更多的幸福的欲望。

张德芬这老师这部分,说我们想要幸福,要在我们的头脑层面意识到自己平日里对自己所下的一些评判,或者是受他人的影响,在这块要有意识。然后,对于自己目前不适合的,要顺从自己的内心,去努力的做到割舍离。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是相当丰富的,大多数人的东西都是多的,我们要做到东西少而精。

前言

什么是断舍离?

山下英子说他是杂物管理咨询师,就是帮助客户重新审视,整个住所的物品,把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全部都扔掉,因为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没用的一些破烂儿。

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服的的行为技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也觉得你内心的混沌,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主语,永远是自己,时间轴永远是现在。对目前的自己进行深刻彻底的了解,接纳最真实的自己。

我们接纳此时此刻的自己,对于我们想要买的东西,我们要想想:是想买呢,还是真的需要。舍,就是我们现在已经有的一些东西,我们可以用些方法,可能某一个类的物品,我们用个5样。所有在这排序5名之外都将它送给需要的人,如果要买新的东西的话,再把其他的一个丢弃。

所有我们用东西是自己真正需要,自己很非常喜欢的。让自己的空间留有余地,不要让自己在一个杂乱的环境里,这样的整个人的状态都不太好。

第1章  只要了解各种奥妙,就能激发干劲——断舍离的机制

断舍离是不收拾的收拾法

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筛选必要物品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要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一个过程。

从关系轴和时间走轴看物品

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能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

为了保持好心情而收拾,自从断舍离之后,以前那种一提到收拾就觉得讨厌的心情全没了。跟以前比,现在的自己态度有了180度的大转弯。

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东西,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不再需要收拾了。

与整理术、收纳术有什么不一样

首先,断舍离并非绝对要把以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

其次,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考虑的是我自己还需不需要他。

筛选物品带来的自我察觉

虽然仅仅做的是筛选物品,但参加过讲座的学员纷纷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变化。

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允许自己使用高级的东西,看待自己的方式,就从过去的减分法变成了加分法。

把物品这一次元收拾干净了,以往一向阻碍视听的东西没有了,就能够看得更清楚,就能开启通往更深层次的通道。

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

我们很容易让自己的情绪随着别人的心情而有所起伏,让自己陷进别人的引力圈。

我们要让自己先快活起来,把不快活的人拉到自己的快活引力圈里,。其次要从住所职场等这样的近距离环境开始让自己变得快活。

夺回被占据的空间和能量

断舍离的任务就是,夺回以往所有被浪费掉的这一切。在最初阶段,分析自己到底被这些物品夺去了多少能量,通过筛选物品实现自我完善。

先诊断出物品从你身上掠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

从衣柜开始,来一场自我改革吧

这些东西值得我花那么多时间、金钱和劳力去收拾吗?如果觉得不值得,就把他们给扔掉。

从不穿的衣服着手,去除自己的执念

日常生活很多不起眼的东西,其实是该被珍惜被感激的。

明明是已经不会再穿的衣服,却因为有感情,所以只能收着。

衣柜里买满是不会再穿的衣服,其实并不是留恋,而是一种执念。

筛选物品的同时,也改变了人际关系

要是自己能随便凑合着用一个东西,那别人也会用随便的态度来对待你——他能用那样的东西,穿那样的衣服,那随便拿个东西当礼物送他就行了。

如何对待自己就决定了一切。

筛选物品的同时,你会发现与周围人的关系也慢慢发生了变化。

动手实践,意识也能获得转变

舍,要彻底的筛选物品,要用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判断标准来看待物品。 要还是别扔了,说不定什么时候会用到。这就是正视迷茫的开始。反复坚持实施断舍离。

这东西就算留下来,也没有任何人会用他,这是中极阶段。

到最后,身边只留下适量的物品。自己能够掌控,物尽其用。到了这一阶段,我们的家才由仓库变成了住宿。

和物品成为好朋友

在收纳的时候先问问那样东西:你想待在哪里?一直待在那儿吗,还是偶尔?以此来决定物品放置的位置和高度。

离的更高目标是和物品交朋友。买东西的时候会反复思量,让物品物尽其用,并且确保能把它的功效发挥到极致,一直到用完。这是断舍离的最终阶段。

身边的物品保持优胜劣汰的自然循环,丢弃程度降到最低。都可以抛掉住所的称谓,叫自在空间。

磨砺内在的感应力

从思考的状态转移到感觉的状态

我们总是忽视个人因素,武断的下结论说这东西好还是不好,这是不恰当的。

断舍离是一种磨砺感应能力的技术,就是一种内在智慧。将家里不舒服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转换成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扔掉家里的一件垃圾,这个简单动作就能磨砺你的内在智慧。

东西要用才有价值

物品在当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他的地方。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断舍离的目标就是要让整个社会上的物品都能各得其所。

蒙古人与断舍离的生活法

在避免囤积物品的同时,人对物质的欲望也就淡薄了,反过来精神世界异常丰富起来。

第二章  我们为什么没办法收拾——无法丢弃的理由

物质过度泛滥的社会

社会家庭和自我对这种状态都有责任。

捡便宜心理和折扣的陷阱

我们总在不知不觉之中就一头扎进了商家的陷阱,做出这种看着是占便宜,其实是吃亏的傻事儿。完全看不见要花多少钱,眼里全都是打的折扣了。没有看清楚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

入口是断的闸门,出口是舍的砸门

香鱼变成鲶鱼了吗?

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逃避现实型

这种人太忙了,几乎没有时间待在家里,对家庭有所不满,不愿意待在家里,让自己忙起来加上家里乱七八糟,所以就更不想待在家里了,慢慢的恶性循环越陷越深。

执着过去型

即便是现在不带用的东西,也非收着不可,隐含着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恋。

担忧未来型

总觉得少了一些东西就会困惑焦虑不安。

总之我就是不想待在家里——逃避现实型

不想正视某些问题,所以才常常找出一些让自己忙碌到必须一刻不停的外出的理由。

那些回不去的幸福时光——执着过去型

没有了就会很不安——担忧未来型

为了某个没有这些东西就过不去的未来担心不已,但这一天就从来没有真正的出现过。要通过物质充足的方式保证自己的未来不陷入困境。

扔不掉就是不想扔

认清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没有收拾的屋子就像便秘的状态

我们把房间比作肠道好了,有这样那样的理由丢不掉的东西堆积起来,堆得越来越多,却只进不出。当我们身处一个堆满垃圾和破烂的房间时,你等于24小时不间断的吸收这些废物排出的废气。

对于一个都是把家里堆满破烂的人来说,也同样如此,如果不改变你的生活习惯,你的家就没办法彻底干干净净。

代表停滞运和腐朽运的灰尘与杂物

可以从屋里灰尘的数量上看出人和家庭的整体运势。

除掉那些破烂儿垃圾,灰尘,就能消除停滞运和腐朽运。

破烂还可以分三类

不用的东西,还在用的东西和充满回忆的东西

不用的东西充满了咒语般束缚的能量。是会念咒的束缚人的淤泥。充满怀念的东西,本身就散发出强大的气场。

除掉废物垃圾,灰尘就能除掉停滞运与腐朽运

当杂物占据了空间

良心不安的聚集,担忧的聚集。

时间轴要锁定在现在

不扔,把能量留给未来,让未来去处理了。家里放的东西,有八成都是时间轴放到了过去或未来上的。

比起凌乱,堆积了聚焦于过去和未来的物品才是问题。

聚焦于现在的物品还可以分为几类。每天使用,每个月使用,每个季度,每半年,每年用一次。也可以分为日常和非日常两类。

不要把重点放在非物产非日常上

找回对自己的信任

拖延了于自己的约定。这种事日日重复,对自己的信任感就会一点点消失殆尽。

能够收拾好一件东西,就等于遵守了与自己的约定,换取值得信任的自己的信用资金。

由减分法变成加分法

不值得信任的自己,一直是处于今天也没做到,没能遵守约定,这种减分状态。而如今要转成,我今天做到了,我遵守了约定,这种替自己加分的角度。

由忽视和否定而来的能量

我们不仅忽视它,甚至还遗忘它,那么物品,非但无法完成这个使命,而且甚至连自身的存在价值都被否定了。

让房间变乱的心理

相当于是自己否定自卑的能量。为自己感到羞耻蔑视自己,甚至潜意识里充满了完全意识不到的羞耻感。

重新思考住所的意义

数量×场所×时长,是环境所承接的能量的大小

断舍离以“住育”为目标

我们所居住的地方会投射出我们自身的状况。住所的大前提是确保健康与安全。

食育,是培养一些了解食物的知识,选择掌握选择食物的能力,实现健康饮食生活的人,但是你的目标就是住育。

增强改变居住环境的意识

断舍离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思考环境

1.与人有关的环境和与场所相关的环境

2近环境和远环境

3靠自己的力量能改变的环境和靠自己的力量改变不了的环境

最容易改变的就是我们的居住环境,其实有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环境,看不见的环境是一种场的力量。

让家成为最棒的放松地

语言与动作,也属于自己能改变的环境之一。

断舍离是一种极力消除反差的环境整理术。

居住环境是凭借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环境,要打造出能够款待自己的空间。

第3章先从整理头脑开始——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以自我为中心,把时间轴放在当下

在行为上,要学会舍,把不需要的东西全都扔掉。舍得的秘诀就是以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并且以当下为时间轴。

自我轴心的窍门——注意提问时的主语

能用的东西和我用的东西是不同的。

让物品当了主角,物品原本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把主角的位置拱手让给了物品,把聚焦点放在了物品上。“筷子可以用”

对物品的品质数量毫无知觉的一个状态。

因为真的能用,所以我才用。

将与物品的人关系比作人际关系,了解当下的含义

虽然在扔东西,可是垃圾却不停的冒出来。

对破烂的IQ的提升,只选择死党,也就是只选择真正必须而且自己有喜欢的东西的阶段。

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以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记在心。

理清扫除的整体概念

收拾,筛选出必要的物品。只有把不需要的东西丢出家门,才是断舍离的收拾。

打扫是需要顺序的。在断舍离里,扫除,分为收拾、整理,以及表现为扫擦刷的打扫。

关注不扔东西造成的损失

想想这些因为不扔东西而造成的损失,你的感觉就会好很多。

别人的东西都是垃圾吗

如果你对别人的东西比对自己东西还在意,就说明对自己太放松,对他人太严格。

收拾本身并不是目的,也不伴随什么义务。断舍离是一种通过物品来完成自我发现、自我肯定的手段。

将周围人卷入断舍离的漩涡

对乱糟糟没有收拾的住所的不满是强大的原动力,而现在会更多的面对自己更深层的内在世界了。物品一味增加的状况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人们开始出现某种领悟了。

从信息过多到知行合一

相的世界与意识

世界仅占4%~15%的看得见的世界的变动,会让看不见世界一起发生变化。

清理多余的信息,能尽早从头脑中的便秘中解脱出来。

可惜的两种含义

可惜这东西还能用,爱惜物品的心情。

希望你不要认为可惜,是不用扔东西的赦免令,而是对物品的爱惜之情。

活着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

断舍离衍生了很多副产品,选择力就是其中之一。选项太多以至于无从选择,也就是回避决定原则。

给还是觉得扔不掉没法送人的你

物品是一面映照你自己的镜子,他所照出的是那个你想当做不存在、不愿意承认的自己。

第4章身体开始行动——断舍离的实践方法

激发收拾动机的方法

彻底的筛选物品,才是断舍离的核心。

减少物品等于只要能彻底的收拾,就根本不需要整理收纳了,先把收纳东西的家具都扔了吧,减少物品。

只集中于一点,把它搞完美,以此激发动机

首先考虑自己与物品的关系,然后是当下这一时间轴。聚焦于某一个场所。

二要选的场所就得意识到时间,我们是有半天一小时还是15分钟,即便是只是一个抽屉,你也可以甚至说的更夸张一点,即使只是一个塞满了购物小票钱包也无所谓。

一定要选择在能挤出来的这段时间之内可以收拾完的场所。

我们要找到那个和陆地相联系的地方。不管那个地方有多小。以这一块整齐的地方为突破口,得到激励,更愿意努力行动起来,那简直就太完美了。这就是激发动力的技巧。

根据目的选择不同的场所

我想通过断舍离得到什么?

重视健康及安全:就从厨房,卧室厕所浴室洗脸台开始。

希望能够用于心理深层:仓库,不怎么打开的收纳箱以及其他自己很在意的场所。

重视运气,玄关还有卧室。

不擅长整理、收纳的人,也不擅长分类思考。

只集中于一点做到完美,就能不知不觉的打开收拾的突破口。

一切从扔东西开始

断舍离的过程就是减少分类收纳,首先就是要彻底的减少。

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开始下手

只需要问这东西还要不要就行,需要不需要再加上舒服不舒服。会让我犹豫的东西果然还是不行。

扔的时候要说对不起,谢谢

很多时候送给别人东西,自己早就忘得一干二净。在扔东西的时候把对不起,谢谢这样的情绪表达出来。

把东西送给别人时,要说请收下。

断舍离并不是要大家把东西乱扔一气,而是要有效的利用资源回收。必要的时间,必要的地点,必要的限度。这东西在我这里没办法物尽其用,但是我觉得你会爱惜地使用它的,所以能不能请你收下他。以对方为中心进行考虑,。断舍离的高手都是非常擅长资源回收。

食材的中等分类:上中下

上层是普通的冷藏食品,以及干燥食品和调味料;

中层是蔬菜保鲜格,分为绿叶菜和根茎类。下一层是冷冻室。

烹饪器具的中等分类:水槽周边器具,炉子周边器具和电器。

不断的重复三分法,可以避免物整理物品时所造成的混乱。

利用751的总量限制原则,打造充裕的空间

限制空间里的物品数量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7成满,空出的三层空间,成为物品出入的通道,也是一种环境影响论流出了出入通胀通道,人们就会想要把它收拾整齐。

花时间收纳不需要的东西,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碗柜餐具架之类,看得见的收纳空间限量是5成。在高级精品店里,货架上只会零零散散的放着少量的东西,这样才显得很漂亮,显得很有品位。

装饰性的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只放一层东西。

永远都只用最好的5件东西的最棒的我。

打造物品外观形态的两大原则

只需一个动作原则

靠一个动作就能完成,拿出物品所需要的动作,充其量只有打开柜门去出物品就两个动作。

自立自由自在法则

自立,物品能自立。

自由,是指选择的自由。

衣服可以卷起来,自在的放。

第5章,前所未有的畅快和解放感——看不见的世界在变化

自动法则:启动自动整理的机制

断舍离与自动化

自问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筛选物品的过程,是完全以自己为中心,重新打造自己,用需要合适舒服,代替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让自己周围只剩下当下最需要的物品的过程。

利用物品不断提升自己

不管物体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

存留下的物品是自观的途径

通过反复扔掉破烂的行动,头脑和心情也能变得清爽起来,与此同时,还能改变客观环境的气场。

不断进行断舍离之后,剩下的东西就可以分为两种,一,从一开始就很珍惜东西,二回过神来才发现留下来的东西。物品是可以映照出未知的自己的。

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

使用精挑细选的,自己喜欢的东西,能挖掘出全新的自我物品,不是不只是用来使用的,而是要进入更高的阶段,最大限度的利用物品的力量。

每天都在用的东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潜意识。

日常随便使用它也不再感到别扭的时候,潜意识里的自我形象也就跟着提高了。

物品是自身的投影,既然如此,物品既棒又新鲜,就是最重要的。

更多看不见的变化会发生

从自力到外力的加速变化

首先是断与舍这种自我肯定、恢复自信的过程。一直以来都以为是自己的观念的东西,其实是父母的观念或者是身边其他人的观念。

关于碍事这个词,我们将直觉分为阴性直觉和阳性直觉两种。简单来说,阴性直觉就是异样感。

这件事好碍事,这种异样感否定掉的思维方式就像是清除掉附着在直觉,这跟管道上的铁锈一样。

住在乱七八糟的房子里,却期待着会不会有什么好事发生呢,是天方夜谭。从自力的世界进入成事在天的境界,这就是终极的自动化。

如果能够认为一切物品都是向地球借来的,这就自然而然的涌出感谢和敬畏之情。

后记

物品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整理肉眼看见的环节,同时也整理自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