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人前教训孩子”羞辱之行为:会对孩子造成最严重伤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9
9月17日下午,武汉市江夏一中九年级学生张某锐在教室与另两名同学玩扑克牌被抓,班主任随即请三名学生家长到校配合管教。

据监控视频显示,男生在教学楼楼道被母亲教训,期间挨了两耳光。

母亲离开后,男生默立两分钟后,转身爬上栏杆从5楼跳下,路过的同学试图阻拦未果。

当晚9时,伤势严重的张某锐被宣告不治,当地教育、司法等部门已介入处置善后。

此事引发网络热议。

很多网友认为学生家长教育方式过于粗暴。孩子也有自尊心,家长不该在大庭广众之下打孩子。

父母“人前教子”羞辱之行为,就是家长当众羞辱自己孩子,让孩子颜面扫地,没有尊严,事实上,当着外人的面批评孩子,不仅不会让孩子反思,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为了面子,有的孩子离家出走,有的…………还有的孩子一时想不开,就命丧黄泉。

有的父母,“人前教子”,一方面是在展现的父母权威,显示出父母的“家教严明”,一方面是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另一方面是发泄对于孩子以及其他不满与愤怒,也就是我们说的指桑骂槐。

父母的体罚暴力,对于10多岁的孩子,基本上没有用,越打孩子,孩子就越叛逆,别看有的孩子表面上老老实实,内心是一肚子不服气。

父母的语言暴力,其杀伤力非常强大,甚至于超越体罚暴力,就是心灵的刀子。 常言道,树怕伤根,人怕伤心。

要知道,哀莫大于心死,教育,就是心田的播种,想一想,人的心已经死了,怎么会茁壮成长?

有的父母总拿自己孩子和别人比较,打击孩子自信心。

每当孩子不听话时,一定父母往往喜欢大声训斥,不管周围有没有人;有时甚至还会找一个“反面”例子,讽刺挖苦道:”你看邻居某某给你大小差不多,多听话、学习多好,——哪像你,整天就知道吊儿郎当的,不知道学习,就知道吃喝玩乐,我看见你就恶心,不知道上辈子是不是坏了良心,怎么生了你这么一个逆子。“

好,下面我们来看一看“9月17日,武汉市江夏区一中初中部九年级一14岁男学生张某锐,在教室与另两名同学玩扑克牌,班主任请三名学生家长到校配合管教”的这个问题,父母应该如何解决?

母亲正确的应该是面带微笑——

孩子, 今天妈妈被学校老师请来,  是不是因为你劳逸结合打牌呀?

孩子, 这个要知道,  打牌打不是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这样对于其他同学影响不好的,在学校吗,就要准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你说是不是?

孩子, 在一个,  假如你是老师,今天,你的学生在教室玩扑克,你会怎么解决?

孩子, 今天,  老妈非常能够理解的所作所为,想当年,你爸爸妈妈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有时候,比你还严重,我们经过老师的批评教育就及时改正。

孩子, 不过,  我想你们几位同学各自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其实,只要向老师和同学们道歉,并承诺今后不要再犯类似的低级错误,相信学校老师、妈妈都会原谅的,相信你们还是老师好学生、妈妈的好孩子,对不对?

如此教育,孩子哪里还有什么不良习惯?

可是,想一想,同学玩扑克牌,班主任请三名学生家长到校配合管教,我感觉到老师的教育方法有点不妥,母亲在在校当众打孩,更是不正确,是在拿孩子的生命赌气。

在我国有句俗话:人前教子,背后教妻。

其实,这句话是《朱子家训》:“堂前教子,枕边教妻”一个说法。

其意思是,要当面指出孩子的错误,不管人多人少,让孩子在人前感到羞耻,便不会犯类似的错误。对于自己妻子的错误,要在背后悄悄告诉她,给她留有面子。

那么,这条中国教育古训是否完全正确?

其实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很多优秀的东西,但糟粕就是糟粕,我们继承下来了不代表就是精髓。就像“棍棒底下出孝子”一样,即便是错误的教育理念,有的父母往往不愿意放下。

哲学家约翰·洛克有句名言:“ 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也会更小心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 ”

据报道, 瑞典人尊重孩子的最突出表现是“人前不教子”,对此,他们是这样解释的:孩子也有自尊心,父母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尊重孩子的自尊,保护孩子的面子,这样对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很有帮助。

事实上,别看孩子虽小,其尊严不容无视。

父母“人前教子”会令孩子们感觉丢脸、伤心,有的因自卑垂头丧气、有的因愤产生逆反、有的因叛逆离家出走、有的因一根筋想不开命丧黄泉。

一句话,总之,父母“人前教子”是错误的!

下面,我们看一看胡适母亲为啥  “当面教子”改为“背后教子”?

胡适,我们知道,他是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曾经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驻美大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是中国现代史最著名的学者之一;在“哲学、文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且一荣获35项博士桂冠。

胡适如此成为伟大的成就,是偶然的吗?

不是偶然的!

为什么?

胡适是一个天生的好孩子,从来不调皮捣蛋?

不,是孩子,哪有不调皮捣蛋的?胡适是一个即聪明又调皮捣蛋的孩子!

正如胡适所说:一次天气凉了,母亲说“穿上吧,凉了。”胡适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啊。”

面对这样的问题,胡适母亲是如何对待?

天底下,没有一个孩子不淘气的,没有一个孩子不犯错误的,成长中的孩子一般来说,所犯的“错误”主要有,无意识的“错误”、好奇导致的“错误”与模仿导致的“错误”,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面对孩子的错误?

有人说, 中国教育孩子与妻子的独门绝招是“当面教子,背后教妻。”

意思是“教育孩子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以便让他有羞耻心,下次不再犯。妻子出现错误,应该夫妻在背地里讨论,不能当着人面,照顾妻子的自尊心。”

那么,“当面教子”这句话对吗?

看胡适母亲是如何面对、对待与处理孩子的错误?

冯顺弟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她从不溺爱独子。

胡适说“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眼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跪罚,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啊。’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

“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胡适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5年9月第一版 第34页】

由此可见,胡适母亲会把握教育的时机和分寸,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其实,对于孩子犯的小错误,一般来说不一定要在孩子睡觉前就唠唠叨叨教训个没完没了,这样就不影响孩子的休息,同时晚上还给孩子一个反思与反省的空间;不过,第二天睡觉醒来,对于昨天孩子错误,父母还是要问的,告诉孩子如何如何,并且,还要提醒注意什么,这样以来,家长上学前正确的提醒,让孩子来迎接新的一天学习。

“ 当面教子”是不是好方法吗?回答是否定的!是不是妥当教育方法,应该把“当面教子”改为“背后教子” 。

因为,我们的“当面教子”之说,应该说,这是封建文化思想中的糟粕,现代社会,我们不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

事实上,在封建社会里,家长把自己的子女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是典型的家长作风在作怪。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当面教子”家长,打孩子,骂孩子,有的家长还指桑骂槐。

家长要知道,子女虽然是自己生的,但孩子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是需要别人尊重的,也需要父母的对于自己尊重。

家长,要知道,孩子无论大小,都是和自己一样的人,都有“面子”,也就是自尊。

如果,家长当着别人的面斥责、教育孩子,孩子第一反应是失去了自尊,会感觉到没有“面子”,从而排斥家长的教育,甚至在“心田”种下仇恨家长的“种子”。

现在为什么有许多家长不能很好的与孩子沟通交流,也许这是原因之一。

当然,不提倡“当面教子”不代表不需要教育孩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很正常,如果疏于教育,就不正常了。

今天教育,作为家长更要研究和掌握教育孩子的有利时机与正确方法,切莫趁一时之气,又打又骂,这样就伤害了成长中孩子。

其实,一句话,在教育孩子方面,尤其是对待孩子的错误,家长要向胡适母亲学习 “背后教子”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