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后期的宦官,为何能够掌握皇帝的生死,还能废立大权呢?

如题所述

历史上,东汉和明朝是宦官专权的重灾区。其实,唐朝中后期也出现了类似现象。相较东汉和明朝,唐朝的宦官除了抓权,还控制着皇帝。自唐穆宗后的九位皇帝,有七位是宦官所立,敬宗、文宗甚至被宦官所杀,这在历史上十分罕见。宦官哪来这样的底气呢?一窥神策军的发展,便能知晓答案。

神策军的成立,与吐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吐蕃在七世纪强势崛起,对唐朝的西北边境构成了严峻的威胁。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六月,名将哥舒翰率军攻陷了河西走廊的咽喉要地石堡城,以此为契机,占据了黄河九曲,取得对吐蕃的战略优势。

天宝十三年(754年)七月十七日,哥舒翰上书获批,成立西北边防军,以此为战略支点,持续碾压吐蕃。神策军在洮水南岸的磨环川成立,首任神策军使由洮阳太守成如缪担任。神策军最初编制只有两千人,相当于现在一个团的兵力。

次年12月16日,安禄山起兵反唐,攻势凌厉。朝廷抽调边军,驰援赴难,神策军也是其中之一。公元759年,神策军将卫伯玉率领千余人,参加了相州之战。尽管唐军占据了人数优势,但相互之间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指挥,结果一败涂地。

卫伯玉败逃陕州(今河南省三门陕西),不久前神策军原驻地已落入吐蕃之手。无家可归的卫伯玉只得暂驻陕州,站在了抵挡史思明叛军的第一线。此时,深受唐肃宗李亨信任的宦官鱼朝恩也在陕州督军。神策军第一次与宦官有了交集。

上元二年(公元760年)二月,叛将史朝义率军夜袭陕州,卫伯玉主动出击,在永安大破叛军。肃宗大喜,褒奖神策军,命其镇守陕州,卫伯玉受命入朝,鱼朝恩乘虚掌控神策军,原先的边防军变成了藩镇军。在鱼朝恩的运作下,神策军进入发展的快车道。陕州节度使所属的军队,统统被其纳入神策军,军队规模扩大到万余人。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犯边,直驱长安。代宗李豫出逃陕州,鱼朝恩率神策军充当禁军,保护代宗的人身安全。随后,代宗在神策军的护卫下,回到长安。两年后,吐蕃再次侵扰关中,神策军驻军苑中,并分设左右两军,从此确立了中央禁军的地位。

神策军分立之后,各设大将军一人、将军四人、统军两人,屯驻京畿和关内要地。为统一指挥,设立护军中尉,节制神策将吏,同时以左右神策行营的名义,统率京畿和所在地的驻军, 由此可以看出,神策军具有拱卫京畿和野战的双重职责。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鱼朝恩获罪身死,神策军恢复了由兵马使统率的先例。然而建中年间爆发的“泾原兵变”改变了神策军的命运。建中四年(783年),原凤翔节度使朱泚发动叛乱,长安失陷。德宗带着妃子、太子、宗亲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军紧追不舍,轮番围攻奉天一月余。关键时刻,神策军及时救驾。叛军人多势众,神策军顽强作战,敢打敢拼,迫使叛军无功而返。随后,神策军收复长安,迎回德宗。

经历这一变故,改变德宗的观念。在出逃过程中,皇帝的威仪荡然无存,文臣武将或逃或降,只有宦官忠心地环伺左右。大笔军费豢养的军队,随时可能反咬一口。只有神策军能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堪称当时军事力量的台柱子。

德宗认为宦官是最值得依赖的对象,神策军是最能打的军队,两者结合,强强联手,必定能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德宗任命窦文场、霍仙鸣为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帝既以禁卫假宦官,又以此宠之。”至此,宦官掌控禁军成为一项制度。

凡事就怕万万没想到。宦官仇士良的出现,使得神策军彻底沦为宦官打手。宪宗即位之初,提拔心腹宦官仇士良为内给事,权势日益。经宪宗、穆宗、敬宗三朝,仇士良虽呼风唤雨,却无法坐稳“宦官一哥”的位子。

文宗李昂即位后,对王守澄为首的宦官势力,十分不满,有意提拔李训、郑注等人,密谋铲除宦官势力。太和五年(公元835年),文宗设计剥夺了王守澄的兵权,将其免职、赐死,另立王守澄的对头仇士良填补权力真空,出任左神策中尉,掌握神策军的权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8
这是因为唐朝中后期的宦官掌握了神策军的兵权,他们就利用兵权威胁皇帝,特别是甘露之变以后,宦官彻底掌控了皇帝,只要不满意就把皇帝杀了或者废了。
第2个回答  2020-11-18
唐中后期已经非常弱了,各地潘镇割据很厉害,宦官专权。当时的皇帝无法获得足够的支持。
第3个回答  2020-11-18
因为唐朝中后期皇帝大多昏庸无能使,得权力都被宦官所掌握,所以才能掌握皇帝的废立大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