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主义哲学怎样与幼儿园课程相结合?

如题所述

第二章 幼儿园课程的基础

● 课程的基础——是指影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主要因素。

一般认为,课程的基础学科是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

● 课程与作为课程基础的每一学科都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以不同方式影响课程)

就学科而言,心理学和社会学都是从哲学分化出来,而且每一种心理学或社会学思想的背后都有哲学假设为其支撑点。

哲学的基础性和终极性,使其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也许不会像心理学和社会学那么直接,或者使其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通过心理学或社会学而得以产生。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促进学龄前儿童发展是对学龄前儿童实施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之一。

一、心理学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为课程编制提供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规律,以及儿童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过程等方面的有关信息,为幼儿园课程的编制提供依据。

二、心理学流派与幼儿园课程——

认知心理学、成熟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等。

1、认知学派:

理解认知心理学理论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特别是有哪些重要的启示

(1)皮亚杰理论

①认知发展过程——同化与顺应。

②儿童发展的四阶段论:

③皮亚杰理论对幼儿园课程的启示——对教师三条相关联的建议;建构理论

对教师三条相互关联的建议:

——为儿童提供实物,让儿童自己动手去操作;帮助儿童发展提出问题的技能以及应该懂得为什么运算对于儿童来说是困难的;教育要适应不同水平的儿童,要促进儿童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凯施根据自己对皮亚杰理论的理解,提出皮亚杰理论在教育中运用的一些要点:①儿童接受的教学方法应同他们能够达到的智慧机能的类型相适应;②教学采取的一般方法应当能够促进自我调节或建构的过程。

许多学前教育工作者主张:(得到的启示)

● 强调儿童的自主活动,强调为儿童提供实物让他自己动手去操作,强调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儿童的自我调节和反省抽象。

● 教育应适合不同水平的儿童的发展,要促进儿童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 认定在学前机构中应以同化为主的游戏活动为儿童学习的根本。

案例:雨滴画家(小班)

案例:雨滴画家(小班)

目标:1、初步了解雨水渗透纸张的现象,观察不同的纸有不同的渗透效果;2、形成乐于观察,乐于发现的品质。

如何达成目标呢?

让孩子——画一幅送给雨的画!

(2)维果茨基理论:

✧ 最近发展区

儿童的任何一个行为是有两个水平(较低水平的行为、较高水平的行为)。这两个行为水平之间构成了一个区域,在这个区域之间有若干程度的行为水平,这个区域称之。(事实上指儿童独立行为水平与其依靠帮助解决问题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 鹰架教学

此概念是伍德、布鲁纳和罗斯在运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过程中提出的,是指为儿童提供教学,并逐步转化为提供外部支持的过程。

✧ 心理工具

维果茨基理论对幼儿园课程的启示:

● 幼儿园课程应该既能适合儿童的发展,又能对儿童的认知具有挑战性。

● 幼儿园课程应该能够帮助儿童获得智慧的和社会交往的技能,特别重要的是获得语言的技能。

● 幼儿园课程应该能够通过提供支持,对儿童的思维提出挑战,并使儿童获得成功。

● 幼儿园课程还应该为儿童提供文化工具。

2、成熟理论:霍尔、格塞尔

根据成熟理论,幼儿园应在不施加不适当压力的情况下让儿童得到发展,课程设计应基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重视儿童的“准备状态”,尚未达到应耐心等待;教师的作用是为儿童提供支持其成长和发展的环境气氛。

3、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埃里克森

4、行为主义理论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的哲学基础

了解哲学、社会学对幼儿园课程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哲学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为课程提供有关知识的来源、知识的性质、知识的类别、认知过程以及知识的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理性认识,为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判断、幼儿园课程设计模式的确定、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与选择等都会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

二、哲学流派与幼儿园课程

1、经验论和唯理论 2、实用主义哲学

第三节 幼儿园课程的社会学基础

社会学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为学龄前儿童编制的课程,其背后隐含着与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制度等相适合的基本假设和价值取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24
朋友你好实用主义,哲学主要针对的是成年人而不是幼儿,幼儿应该接受一些适合他们的年龄阶段的内容,而不是去学复杂的哲学理论

幼儿园所采用的编制课程内容的方式目前一般有三种:

1.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是以科目为单位对课程内容进行编制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幼儿获得系统的知识,但由于科目分化容易造成忽视各科目间的联系以及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忽视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

过去,我国幼儿园课程普遍采用分学科(如:语言、数学、常识、音乐、美术、体育等)组织的方式,当前,则有大量的幼儿园采用分领域(如:语言、科学、社会、健康、艺术等)组织的方式。对课程内容分学科组织和分领域组织都属于分科目组织的方式。

2.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有两个义项:其一是指各种课程中最基本最核心的课程;其二是指轮形课程,即以生活中的主题为轴心(中心、核心)设计的课程。我们这里是指后者。

核心课程又称生活中心课程或单元课程,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幼儿的学习有一个中心,所有学习活动都围绕着这个中心来进行,这个中心即“核心”。在幼儿园,核心课程通常是从幼儿能接触到的自然、社会现象中,选取其中的重要课题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其他科目则环绕它与之搭配。“主题综合课程”即是如此。核心课程有利于幼儿获得完整的生活经验,但不利于幼儿掌握系统的知识。

3.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在课程内容组织方面,它强调以幼儿的活动为中心,以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编制的起点,重视依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的变化不断调整和组织课程内容。“方案教学”“探索性主题课程”即是如此,这种方式有利于幼儿个人的直接经验的发展,但通常容易忽视学习内容本身的知识体系以及传统文化的价值。

上述三种课程内容的编制方式各有利弊,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应在充分发挥该方式的优势的基础上尽量克服其可能的缺点,并吸取其他方式在各个方面的优点
第2个回答  2020-10-17
可以在幼儿园的课程当中添加实用主义哲学相关的课程。
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正是急于将每日吸收的知识、经验归纳到自己体系中的年龄----对于我们来说,将世界各归其位这件事或许已是日行惯例甚至略带乏味的下意识行为了,但从孩子的眼睛来看,世界的运作法则依然充满着不可思议,而幼年时对权威的依赖也在逐渐褪去。

以我自己以及我观察的很多朋友为例,很多人面对外界信息输入时会经过这样的流程:

A) 识别可以被认知结构接纳的信息
↓ ↓ ↓
B) 用自身认知方式处理信息
↓ ↓ ↓
C) 归位并和已有知识结构联结

其中A是难以察觉的,它是潜意识的:你习惯于用感官还是直觉收集信息?观察时你是习惯先看大局还是从细节向大局扩展?A可能决定了你看到的世界的底色,难以改变也无需改变。

B涵盖了很多,既包括思维模式,逻辑,也包括情感模式,比如在遇到某些信息时某些情感会被激发,甚至past trauma被唤起有应激反应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信息的处理。B在通常情况下是不被意识到的,但通过一定训练可以有所觉察:你倾向于用成长思维(growth mindset)还是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思考一件事?对一件事是先由情感过滤再加用思考消化么?是否有自我中心思考(egocentric)的惯性?(至于childhood trauma形成的pattern大多是盲点,出于自我保护会下意识忽略,需要更强的觉察来照亮)

C是思维的联结方式,是创造力的源泉。任何信息都只有在被联结时才对个体有意义,不然孤立的信息堆放只会不断熵增。一个严谨的理性主义者或许会用标签化管理的方式存放信息,一个充满诗意的大脑则会用无数隐喻优美的联结万物,杰出的科学家哲学家和天才艺术家们,尽管联结方式大相径庭,大多都是有自己独有的方式。在发现有效改进方式之前我暂时认为C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天赋。

大学阶段的哲学训练和小学阶段的介绍入门很大一个差别在于,大学生的A、B、C都相对稳定,如果一个人的B可以有效的对周围的信息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处理,那么直接从哲学史入手,分析学术论文、形成自己的论证是完全没问题的;小学生A、C基本形成,B还处于塑形阶段,直接介绍理论和概念时,由于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还不够发达,没有一个完善的B处理信息,也无法把抽象信息与自己联系(C),会无从下手,觉得枯燥乏味。也因此P4C(Philosophy for children)的重点不是哲学史上的著名论证,不是认识那些大哲学家的名字和理论,而是以哲学思考为出发训练B, 从而引导他们用B的方式探索世界,发现更多哲学问题,甚至潜移默化影响到A、C。
从抽象角度思考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论证一个观点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天然的好奇心会指路,不需要灌输,因为孩子倾向于思考意义而不是价值,而这正是身为一个哲学家最需要保护的天性之一---不用外在价值衡量事物。
第3个回答  2020-10-17
朋友你好实用主义,哲学主要针对的是成年人而不是幼儿,幼儿应该接受一些适合他们的年龄阶段的内容,而不是去学复杂的哲学理论

幼儿园所采用的编制课程内容的方式目前一般有三种:

1.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是以科目为单位对课程内容进行编制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幼儿获得系统的知识,但由于科目分化容易造成忽视各科目间的联系以及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忽视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

过去,我国幼儿园课程普遍采用分学科(如:语言、数学、常识、音乐、美术、体育等)组织的方式,当前,则有大量的幼儿园采用分领域(如:语言、科学、社会、健康、艺术等)组织的方式。对课程内容分学科组织和分领域组织都属于分科目组织的方式。

2.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有两个义项:其一是指各种课程中最基本最核心的课程;其二是指轮形课程,即以生活中的主题为轴心(中心、核心)设计的课程。我们这里是指后者。

核心课程又称生活中心课程或单元课程,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幼儿的学习有一个中心,所有学习活动都围绕着这个中心来进行,这个中心即“核心”。在幼儿园,核心课程通常是从幼儿能接触到的自然、社会现象中,选取其中的重要课题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其他科目则环绕它与之搭配。“主题综合课程”即是如此。核心课程有利于幼儿获得完整的生活经验,但不利于幼儿掌握系统的知识。

3.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在课程内容组织方面,它强调以幼儿的活动为中心,以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编制的起点,重视依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的变化不断调整和组织课程内容。“方案教学”“探索性主题课程”即是如此,这种方式有利于幼儿个人的直接经验的发展,但通常容易忽视学习内容本身的知识体系以及传统文化的价值。

上述三种课程内容的编制方式各有利弊,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应在充分发挥该方式的优势的基础上尽量克服其可能的缺点,并吸取其他方式在各个方面的优点
第4个回答  2020-10-17
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看“儿童为中心”理念

01导语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不仅仅在哲学领域具有着极其巨大的影响,更在教育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育教学体系。杜威主张“教育就是生长”,“教育就是生活”,“学校就是社会”等等各方面,重视教育和生活,学校和整个社会的联系,强调教育在现实当中的实用性和生活性。并且反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及形式主义与机械灌输形式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思想不仅仅给美国的教育是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给我国的教育界的教育学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为人们在处理教育问题时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
02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传入中国的历程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我国的传播大致有着三个历史阶段。早期对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引入与五四前后的广泛传播,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的逐渐失落的状态。发源于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于我国而言,从刚开始就是外来事物。之所以能够与中国具有着如此强大的关联,也具有着一定的社会背景。
在北美地区盛行的实用主义哲学,从最初的皮尔士到詹姆士,再到巅峰时期的杜威,不仅仅在哲学界引起了广泛影响,也在教育界形成了实用主义教育的新一轮的传统。在当时,美国所面临的社会局势,以及传统的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模式的力不从心,使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这一历史节点上显现出来。

这一教育思想充分的反思了从古希腊到近代欧洲的所有教育思想根植于现代的民主、科学、时代背景当中所表现的对于现代教育的反思观念与理想。不仅仅在美国一个地方具有着现实意义,而更为重要的在诸如民主教育,生活教育等方面。形成了现实的普世意义。
而在后期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其他国度的流传也证明了这一观点。最早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进入中国时就已经程度上,代表了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当中的教育要求。在那一时期,民主观念在民众当中广泛的传播,另一方面教育又成为了现实的拯救国民的方式。这就在现实的人才培养当中,不仅仅继承传统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在现代化教育浪潮当中,寻找更为有效的新时代人才,在这一节点上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就成为了在这一节点上最为重要的思潮。
而在那一段时期,公派留学生团体也对实用主义哲学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解,也为杜威教育思想的传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进入我国之后,例如影响巨大的《教育杂志》,和浙江的《教育潮》杂志,北京的《晨报》杂志等等都成为了宣传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的阵地。

最后甚至在教育部的会议上也开始宣传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而杜威来华讲学时期也标志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高潮。并且在系列演讲当中,关于教育的也占了大多数。因此对我国的影响也是极为的巨大。
03陶行知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借鉴
虽然在这之后这一思潮逐渐的衰落,但是在整个我国教育理论发展改革进程当中,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透彻在每一个过程当中。例如在我国最为著名的中国教育家,像陶行知就对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贯彻到底。
陶行知是外派留学学生当中的代表。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师范学院学习过,受当时的杜威思想影响极大。在归国之后就投身于教育行业。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于陶行知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陶行知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与中国的,实际状况相结合。经过了。改造与创新形成了“生活教育”的理论。主张在教育当中去生活,在生活当中去教育,社会就是另一所学校,教育与和学习要联合起来这些观点。

在这些中国最具著名的教育家们看来,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结合之下就可以显现出更为适应于中国本土的教育体制。
在教材与教学方法当中,很多地方贯彻者实用主义教育方法。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自学精神的培养等各方面都有具体的论述。因此长期以来,对这一教育理念的认识。停留在有限制性的阶段。而并没有达到更为深刻的阶段。
04教育就是生长,教育就是生活
杜威关于教育的观点,如果简单概括就是“教育就是生长,教育就是生活”。杜威从生物学学出发,认为儿童的心理内容基本就是以人类的本能活动为核心的一些习惯,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的机能发育发展,因此他指出,教育其实就是生长,除了生长本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教育就是生活。在他看来,学校不能脱离小孩子的教育与生活存在教育的所有开展的过程与目的都是眼前的生活本身。学校的教育应该和现实的生活情境相结合,并且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能把未来的一些事物与大人的经验强加给儿童。忽视儿童的需求。就会陷入教育的盲目境地,并且是儿童服从于教育,而并不是教育服务于儿童。

因此从这一论点出发,杜威提出了所有的学校教育基本原则,“学校就是社会”,他要求把学校办成和现实的社会制度本身相符合的环境,以便于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的社会生活当中的人。从获取使用知识角度,杜威把教育的本质看作是人的经验改造和重新的组织。
在教育的现实过程当中,不应该是直接把科学知识教给儿童,而是让儿童在教育活动当中现实的去接触这些经验,并且去取得经验并且杜威认为,教育本身是无目的的,教育只是一个过程。
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目的,而并没有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这一过程目的其实就是指在教育过程当中,将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一些经验性的事物,去符合与儿童的天性,把那些外在的社会性的内容过早地强加给儿童,这些都是作为一种虚幻的目的存在,因此不应该介入真实的教育过程当中,在否定教育的虚幻目的的基础上,是对于学生的活动的情境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规定。将儿童作为教育的中心,而不以其他目的作为中心。

他强调,儿童应该回到实际的生活过程当中去学习,学生需要去为解决现实的实际问题去搜集相关的资料、确定问题的本身所在、明确问题、提出假设、进而去解决问题等等。这就是杜威所提出的“五步教学法”。
他并且指出,儿童是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不应该做那些以成人作为目的性手段的教材,而更应该寻求以实际的形象操作为主的教材。因此他认为儿童更应该是教育的首要存在,儿童是起点,是教育的中心,并且也是教育的目的。
05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念在中国的意义
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对于现今的教育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作用。他在学校教育过程当中也和实际生活相脱离的方面,例如像教育的内容脱离于实际的内容,教学内容更为的成人化等等。
因此在杜威这里,很多的教育必须去利用良好的社会资源,敢于创新,学会让儿童去真正的接触现实问题,寻找在教学的方法上重视儿童本身的主体共性,学会引导儿童在实践当中学习,注重每一位学生本身的学习兴趣。师生共同制定一定的教育计划等等,来实现学生也不应该作为一种被动接受知识身份来存在,而更是在教与学这一过程当中存在。

总之,在现今的教育过程当中,以学生为主,以儿童为主是最为根本的一个问题,也是在未来的当中,最为需要透彻的基本立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