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出殡:数十公里路不靠车马,扶灵之人来头一个比一个大,怎么回事?

如题所述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在教科书里躺了一个世纪的鲁迅先生,作品收入语文课本最多时曾达31篇,却成了大家的梦魇。这或许是鲁迅先生万万没想到的,但他却又是如此深刻的嵌入历史,镶在我们的心田。



可以说,鲁迅先生对于中国文学和社会思想的贡献是无比巨大的。鲁迅先生在世时,代表着新文化、新思想在中国文学界的兴起,他勇敢地向封建思想宣战,打响了近代中国青年冲破封建壁垒的“战争”。毛泽东主席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因此,他似乎是成为了一个图腾,被高高挂起。但
他在历史中的评价仍是褒贬不一,我却想,正如有人评价道“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位作家像鲁迅一样,如此嵌入历史之中”。

只不过这位大文豪终究还是没能熬过病魔的挑衅,曾经面对千夫所指亦泰然自若,敢于对逆境口诛笔伐,激流而上的鲁迅先生就这样安详告别了这个他又爱又恨的世界。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蜚声亚洲的大文豪鲁迅先生因胃疾加重,病入膏肓不治,与世长辞。



其实,在鲁迅先生病入膏肓时,身边的人就已经做好了后事准备,因为连当时世界知名的医生都说鲁迅先生已经回春难望。所以,里里外外都有人操持,鲁迅先生在面对死神即将来临时也依旧保持着豁达,并且给二妻许广平留下遗书:

(1)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2)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3)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4)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5)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6)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7)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可见,这一条条遗嘱,虽与他的文章一样,字里行间充满着棱角,无论对自己还是他人都是咄咄逼人。但却足以说明鲁迅先生平易近人,生活朴素,不追求物质东西的高尚精神以及鲁迅先生即使面对死亡也依然保持着那份豁达、泰然和从容。



在其去世后,很快治丧委员会便成立,共十三人分别是宋庆龄,蔡元培,内山完造,胡风,茅盾等人。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他在当时的历史中影响太大,前来吊唁之人太多,还专门设置了“治丧办事处”,第一天来吊唁的人有近五千人,如果不妥善协调管理,那恐怕乱成一锅粥了。



在出殡的路上更是夸张,数十里的公路,愣是没有用任何车马,人们簇拥着,一路抬着棺材前往了国家公墓,
无论身份多么尊贵之人都是默默跟随。为其抬棺者的来头更是一个比一个大,分别有巴金,胡风,萧军,张天翼等人。



快一个世纪了,鲁迅先生的小说如今读来,依然触动极深——说的不就是我们每个人吗?他小说里呈现的人生百态,笔下的人物,在我们的生命里神奇般复活了。

有人说,越接触社会,越了解社会,越觉得鲁迅先生说得对。生而为“人”的真实、局限和无限的孤独,鲁迅早早就在小说里做了预言。

或许,现在正是我们读鲁迅先生小说最合适的时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4
鲁迅先生是非常有名的作家,而且在很多时候影响了非常多的人,有很多他的崇拜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