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化在新时期如何焕发生机和活力

中国古典文化在新时期如何焕发生机和活力

  论中国古代文化的时代性

  清华大学 法61 刘星星

  内容摘要: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化大国,中国古代文化之璀璨夺目,是世界其它国家所无以能比的。她的精彩世间罕有,她的丰富无与伦比,她的魅力无穷无尽、、、、、、而如此美妙的文化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那么中国古代文化与这种时代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本文通过从我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学术方面、文学方面分析来论证二者之间的关系——“文化的时代”或“时代的文化”。

  关键词:古代文化 时代 文化特点 学术 文学

  作 者:刘星星 清华大学法学院法61班 2006012753
  一、 前言
  中国——龙的故乡。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各族儿女,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辛勤耕耘,铸造了五千年华夏文明,为这方水土戴上了“文明古国”的桂冠,为“龙的传人”赢得了全世界的敬仰。中华民族历来以悠久而丰富的文化著称于世。在五千年多年的历史演进中,在祖国这片广阔神奇的土地上,勤劳智慧的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在改造山河.改善生活的不懈奋斗中,创造了包蕴中华民族思想精髓和价值追求的灿烂文化。从秦汉以前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次.元曲以及明清小说,我国人民创造的形式多样的优秀文化,描绘了我国人民壮阔而又艰辛的奋斗历程,展示了我国人民细腻而又丰满的艺术情趣,记录了我国人民充实而又多彩的社会生活,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1]。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各个门类百花竞放,异彩纷呈,文化氛围十分融洽和谐。然而这些精彩的文化,无不与当时的一定的时代背景、社会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所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古代文化必然与其时代有着密切关系。战国《易传》曰:“观乎人文,以化天下。”这里的“人文”指人类规范社会的人伦秩序、道德规范,这里的“化”就是改造教化之意。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文化可以归人们的行动、教化天下。也就是说,文化总是在教化一个时代,这种教化与规范,是文化与时代相融合,文化适应、约束并反映一个时代,特定的时代背景也约束和促成这文化的发展。那么文化和时代具体有什么关系而又是怎样体现出来的的呢?

  二、 从古代文化特点上看

  中国古代的文化,因产生并发展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产生在生产方式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社会组织以宗法——专政政体为主的特殊经济和社会时代土壤中,呈现出独特的特征。

  第一、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典型的伦理性特征。这种伦理性特点,是统治者治国的结果以儒。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余年,其社会结构模式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宗法专制社会。中国古代文化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表现形态中,传统伦理思想处于中心地位。然而这种特征,归根到底,是因其时代所决定的。孔孟之道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为统治者推崇近两千年。而这种伦理性特点,正是在以儒治国的时代背景所形成的。

  第二、中国古代文化的包容很强。它不仅兼容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也兼容各外来地域文化。这种包容性极强的特点,是与中国古代的开放、政策的开明、民族的发展离不开的。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各国间经济文化交流不断,促使新文化的产生。屈原《楚辞》和《离骚》为代表的文化就是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产物。魏晋南北朝民族文化的形成、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契丹文字、西夏文字的诞生,也都是当时的政治时代的产物。多民族文化形成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另外,古代佛教外文化的形成与时代背景体现得尤为密切。两汉时期,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加强同世界其它地的交流,使佛教传入,唐的统治者崇尚佛教,使其达到鼎盛时期。明代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渐渐强大,中国一些封建统治的衰落,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传入,形成“西学东渐”的热潮。以上兼容性文化的形成无不是时代的特定产物,它有时代决定由反映着时代背景。

  第三、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务实精神和崇尚中庸的特点。这种特征的形成与古代社会“以农为本”即统治者统治理念有着密切联系。封建小农经济历来提倡“自给自足”。务实精神是农人的基本特点,不务实作物收获,这种自给自足必然要求务实精神。文化上强调实用,使之与生产生活直接有关,如农学、天文医学、历史、文学、教育等。封建射虎提倡“学以致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是为学,“笃行之”是为用,“学而优则仕”,这些具有务实精神文化的形成,都是封建统治需要的体现。当然这种务实精神也使中国人在宗教方面为陷入狂热地步,可见中国时代特征的形成也受文化影响。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崇尚“中庸之道”,这种中庸之道是以平和稳定为之屈的农人和农业自然经济的产物,同时它也被认为是中国是智慧的特征,反对走极端,体现在政治上抑制强好,平均权利和田产;体现在文化上,则是多种文化相融,异中求同,求同存异。

  从以上三点特征,可以得出: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反映着时代的特征,先低能者时代的发展方向;同时一个时代也促使文化的形成、发展和融合,限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三、 从学术上看

  (一)、先秦诸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全面形成时期。地主阶级崛起,女力主贵族没落,田氏伐齐,三家分晋,吴起相楚,商鞅变法,相继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反映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恶尖锐斗争。,各国为适应强权竞争纷纷变法,这都引发人们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思考和争鸣。随着官学的衰落和私人讲学的兴起,各学派著名学者广招门徒,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互相辩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道、墨、法等各学术流派在争辩中深化自己的理论,构建起中国传统学术的框架,是的文化异常繁荣。一是天下大乱,礼崩乐坏换来了天下一统和拜见争鸣,一元文化的离析导致多元文化的发展。

  孔儒之学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和礼教道德的精神,其也是为抗议当时“礼崩乐坏”主张贵贱有序而提出,“仁者,人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儒家思想在传统社会很快并长久占据统治地位,维护着封建社会发展。老庄之学为汉初统治者所采用,“休养生息”对韩统治的巩固起了很大作用。墨家思想反映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反对王公贵族任人唯亲,体现时代特征。法家学派倡言法治,力图改革,以富国强兵,这种思想正体现出这种战乱纷争的时代背景,即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过渡阶段。

  (二)、两汉经学

  公元前221年,经过多年合并战争,秦王嬴政终于完成统一大业。但其短暂王朝很快便被刘邦灭掉。两汉时期,鉴于奉行以利斯为代表的法家思想路线导致迅速灭亡的教训,统治者提倡黄老之学。随着汉朝国力的空前强盛,为适应封建大一统政治局面的需要,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被汉武帝所采纳,经血流派一时盛行。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的儒家学说为主干,惯犯吸收阴阳五行、黄老姓名等多种学说,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他论证“三纲五常”,提倡大一统,无不是汉朝要求“政令一统、社会一同、文化一同”的要求。

  (三)、魏晋玄学

  东汉后期,政局的变化、儒家思想的衰落、党锢之祸的发生,以及仕人致仕这一传统人生之道所面临的挑战,都是新旧思想发生交汇和碰撞。在此过程中,一种重自然而弃名教、重个性而轻共性、高扬人性而鄙薄神性、追求真实而唾弃虚妄、略与具体事务而醉心于抽象原理的学术取向渐渐形成。这种与两汉经学神学化背道而驰的新思想和新价值观,就就是融合了经扬弃的儒学的儒学与老庄之学后形成的玄学。玄学以何晏、王弼、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为代表。他们探讨有无、本末、动静、自然等哲学问题,丝毫不及政事,使当时形成了一种寄情山水,不求闻达乃至放荡不羁的生活观念。这种“玄、远、清、虚”的学术氛围、生活情趣,实际就是一种对于汉代名教压抑人性、虚伪矫情的反驳,是对当时政治失望的表现。

  (四)、宋明理学

  唐朝时期,佛教达到极盛。安史之乱导致唐王朝的衰落,时代的巨表及其儒学正统意识的觉醒。从中唐起,以韩愈为代表的思想家反对佛老,以恢复儒学道统为己任,苦心追寻文化传承的血脉。富有一种文化使命的职责。及至两宋,积贫积弱的政局和北方彝族的内侵,激发起许多学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学术使命感,他们怀着“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抱负,积极创立新儒学——理学,立学以儒学为主体、吸收佛道思想而成。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明朝科举考试独尊程朱理学,实际是封建统治的需要。

  (五)、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明清两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这一段时期,统治者不断加强专制制度,明初统治者主动外交,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方传教士东来,这一切时代背景都促进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潜滋暗长。其中李治者则儒家经典并非“万事至论”,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的思想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评判,他提倡“法治”反对“人治”;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提倡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这些在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出现,无不预示着封建王朝的必然灭亡。

  可见,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经过以同样昭示:一个时代的文化总是体现这个时代的特征,总是要适应这个时代,不同的时代又有不同的文化种类,一种文化必然爱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出现,并在这个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变化,并导引时代的发展。

  四、 从文学上看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代有高峰,名家辈出,佳作纷呈、瑰丽璀璨看陈人类文化史上罕有之奇观。我们常将中国古代文化概括为“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几个阶段,而这几个文学阶段正体现出时代的特点。

  诗经与楚辞 诗经描写了民间故事、宫廷宴饮、西周春秋时期宗庙祭祀等社会生活,整体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倾向,体现了人民的疾苦。《楚辞》体现了使人强烈的爱国思想,表达了对时政的担忧,体现出时代特点。

  先秦散文与汉赋 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描写历史;诸子散文是伴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动,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中产生的。而肿胀法的内容无不与先秦社会动荡的特征紧密联系。而函复产生于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和统一的封建帝国。它以其文词展示了汉帝国江山的宏伟、宫殿的巍峨、城市的繁荣、物产的丰富、商业的发达和汉武帝文治武功之隆盛,表现了中华民族自身力量的强大,表现了对自己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的高度自信与肯定。汉赋的恢宏气势正是汉朝强盛国力的体现。

  唐诗宋词 盛唐是古典诗歌的繁荣时期,像李白这一时期的诗脍炙人口,风格雄奇豪迈,明快生动。而杜甫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晚唐杜牧的诗,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绪,它以咏史来指责当时的统治者。从唐诗的风格变化看到唐朝由盛而而衰的过程。宋词繁荣一时,首先由于宋代封建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市民队伍物扩大,人们思想情感更加丰富,词为此流行。其次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使一些作家转向于采用此来抒发感情。从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以及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我们都可以看出时代变迁的影子。

  元杂剧与明清小说 元杂剧内容极其丰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有爱情剧《西厢记》、世情剧《救风尘》、历史剧《单刀会》、公案剧《窦娥冤》、水浒剧《李逵负荆》等。元杂剧是文学更贴近人民生活,直接表现人民的喜怒哀乐,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这些杂剧无不以社会现实为背景,体现出文化的时代性。明清时期,伴随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说成为文学主流。这一时期经济进一步繁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情趣,而且叙述文学已出现了商品化倾向,从而促成通俗文学的繁荣。另一方面,社会上情欲的泛滥和自我张扬加之以李贽等“异端人士”出现,使明清小说具有主情浪漫的特色。这一时期传世佳作层出不穷,有反映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政治军事斗争的《三国演义》,有反映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和敢于斗争的精神的神话小说《西游记》,由鞭挞封建礼教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的《红楼梦》,也有揭露科举制度腐败,批判封建社会的《儒林外史》等。这一阶段的小说文化,充分歌颂人民斗争精神,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没落;同时这种小说文化的兴起也是早期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在中国的体现。

  由此,从文学文化来看,一种文学文化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的变化,其一定会被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一个时代也必然影响到其文学文化的风格、内容及形式,并以这种文学文化来为其添加魅力。

  五、结论

  由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从中国古代文化及社会的变迁史中,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古代一个时代的文化,必然被深深地打上这个时代的烙印,他会通过影响这个时代的各个方面来导引甚至限定时代的发展;而一个时代,也必然会产生一种文化与之适应,并且它会通过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来影响这种文化的内容、风格和形式,直至这种文化与之适应或至少与之不背道而驰。文化与时代相互约束,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我将之命名为“时代的文化”或“文化的时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