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之”有几种意思?

如题所述

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她)、他们”,极少数情况也作第一人称“我(我们)”;

如: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论语》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物主代词“它(它们)”,或“一件事,几件事,这(那)件事”;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③指示代词,表近指“这,此,这些,那,那些”;

如: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2.助词

①“的”,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表示人与物体或周围环境的关系(邻属关系),构成名词性偏正结构;

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无义,用于主语与谓语之间,表示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结构成为名词性偏正结构;

如: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无义,用于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表示定语后置的标志,构成倒装句;

如: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劝学》

3.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4.由于古人无笔墨,于是就用竹签点漆,在竹筒上写字,称为书契文,亦叫竹简书。因竹硬漆腻,书写不流利,写出的字头粗尾细,象蝌蚪之形,故叫蝌蚪书或蝌蚪文。凡是竹简漆书,都可以叫蝌蚪文,不一定非仓颉所书不是蝌蚪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22
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她)、他们”,极少数情况也作第一人称“我(我们)”

如: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论语》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物主代词“它(它们)”,或“一件事,几件事,这(那)件事”;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③指示代词,表近指“这,此,这些,那,那些”;

如: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2.助词

①“的”,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表示人与物体或周围环境的关系(邻属关系),构成名词性偏正结构;

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无义,用于主语与谓语之间,表示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结构成为名词性偏正结构;

如: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无义,用于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表示定语后置的标志,构成倒装句;

如: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劝学》

3.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第2个回答  2022-07-18
“文言文之的意思有:到,往;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指示代词,这;活用为第一人称,我;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