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读书跟成为有钱人的关系在哪里?

如题所述

1.读书的人反而混得差?

当你在夸某人读书多,读书厉害的时候,身边总会有些人对此不屑一顾,因为他们对于读书的作用是嗤之以鼻的,并且经常会在各种社交场合宣扬“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读书无用论,而现实中也总能举出那么一两个例子来加固他们的观点。

例如谁谁没读大学甚至没读初中但是现在事业做得风生水起,豪车靓房一抓一大把,前阵子还带着老婆孩子去拉斯维加斯度假呢!

相比之下,某邻居的孩子名牌大学毕业,在几年前还以天之骄子自居,当时在街上遇到他们的时候,母子两那个得意劲儿简直令人作呕。

而几年过去了,眼看都要结婚生孩子了,一个月还拿着几千块微博的工资憋屈地生活着,别说发家致富了,能不能养得起老婆孩子都成问题。

总而言之,读书没屁用,趁早出来社会闯荡。

寻常老百姓就不说了,毕竟见识有限,这种现象见多不怪,也就不跟他们一般见识。

但是,连著名网红富二代王思聪他爸,也就是首富王健林都发话了,他在某个公开场合曾经说过:“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虽然没直接批判读书的用处,但是似乎间接也在暗示着些什么,由此我们就必须开始正式这个话题,得好好拿出来讨论一下了。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好久之前的一个刷屏事件”伍继红事件”。

98年从人大毕业的伍继红,执着地屡次考公务员不中,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又恰逢父亲去世,精神深受打击,就稀里糊涂地嫁人了。又稀里糊涂地离了婚再嫁,吭哧吭哧前后生了五个孩子,一步一步地把自己拖入了赤贫的地步。

高学历,名牌大学,这些曾经加注在她身上是“人生赢家”的筹码,硬生生地被搞砸,只是因为她过于迷信考公务员,面试失败就一挫不振,兜兜转转地连一份靠谱工作都应付不来。

这样例子我们在生活中,媒体上,随处可见,大家对这类事件的关注度极高,因为这对宣扬读书无用论者来说,犹如是在悬崖边上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给予了他们生存的希望。

例如像很多文化程度并不高的明星就赚得盆满钵盈。

比如微博上经常买热搜的国名闺女关晓彤,因为在《奔跑吧兄弟》里解出了一道二元一次的方程题,就被全队人捧为“小天才”,“胜算子”。

杨幂在某次接受采访时把“莘莘学子”读成了“辛辛学子”。

还有刘翔的前期葛天在参加某综艺节目录制时把“闰土”读成“闺土”,杨丞琳在《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中跟吴宗宪说中国对日抗战打了11年。

不仅仅是明星,很多商界大佬例如香港巨富李嘉诚,霍英东,前大陆首富黄光裕,宗庆后等,都是上没几年学就早早出来混迹江湖,但是如今全世界名牌大学的学生却甘为他们奉献犬马之劳。

种种的例子指向很明确,读书就跟我们身体的阑尾一样,割掉一个无所谓,可有可无。

“读书多貌似跟能不能赚钱没什么关系!”某次跟朋友聊天的时候,在抱怨了社会不公之后,发出这么一声感慨。

2.说读书没用的人,其实是嫉妒心作祟!

善于观察的人应该可以发现,在我们生活中,那些吐槽读书没用的人往往都是在当今教育体制下的失败者,在学校受尽学校和老师的白眼。

他们当真不希望自己的名字在每次考试后都显眼地被陈列在排行榜上吗,当真如他们口中所说的不屑于与读书人为伍么,其实不然,他们潜意识里是渴望的,羡慕那些能够因为成绩斐然而在学校里尽享人群的交口称赞。

然而,由于自己贪玩,不够努力,没有毅力,或者能力不足而难以达到目标,嫉妒情绪便油然而生,既然我做不到,我也无力改变,那么,为了我每天能够心安理得地入睡,我必须说服我自己,他们的境况并不如我!

3.读书没用?只是你没见过好的而已!

实质上大部分人都错把读大学等同于读书,读了大学出来赚不了钱则认为读书好的人只是个穷酸书生,事实上,上大学才叫读书吗,李嘉诚,王健林虽然没有国家颁发的正式的学历证明,但是不代表他们不看书,知识容量不一定就比大学生少。

还有人动不动就把比尔盖茨,扎克伯格这些世界顶级富豪辍学的例子拿出来说事,却俨然不见他们是哈佛的学子,而能考上哈佛的人能有几个,哪怕辍学也改变不了他们是全球顶尖的高材生。

实际上,读书的人数要远远大于大学生,因此单纯地把读书和读大学划上等号是极为不合理的,怀揣着嫉妒心理的人无非是为了安慰自己,无形中硬是将读书人这个群体样本量给压缩小了。

在《清醒思考的艺术》一书中提到,我们每个人都习惯事后合理化解释某些事物的结果。

例如我们平常看到的是身边某些读书好混得差,读书差混得好的特例,然后就不加思考地从这些案例中去总结他们身上的特点。

而很多目不识丁的人沿街乞讨甚至烧杀掠夺,学富五车的人在商场,官场甚至情场春风得意的案例我们却充耳不闻,用局部代替整体,用偏见代替全面,对统计学视而不见。

4.读书的本质是什么

读书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试着就着概念来分析一下。

读书,顾名思义,我们可以把词语拆成两部分来解析,其中,后一个字是“书”,是名词,前一个字是“读”,是动词,“读书”意指我们在阅读一种叫做书的东西。

而“书”是怎么产生的呢,是人用文字写出来的,文字的作用是承载作者的思想,如同我们跟某个人沟通交流一样,“读书”就是在与一个不曾见过面的人推心置腹地进行思想上的碰撞,感悟作者的人生。

写书的人会对他此前所经历的所有事情拎出来进行回顾,并加以总结,例如其中有哪些坑是可以避免的,有哪些地方是能够做得更好的。

此时的他以一个导演的身份幻想着重新剪辑自己此前所有的人生片段,因为作为一个过来人,他清晰地知道不同的片段可以组合出成怎样的不同的影片展示效果,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他可以随意编辑自己的人生。

可惜,作者在此刻只能是以一个观众的身份置身于电影院看一部差强人意的烂片,尿点十足,却无能为力。

而我们,如果愿意花费那么一点空出来的业余时间,睡觉之前把作者花费多年心血写的书翻一翻,就能提前知悉作者的人生经历,知道如何更好地组织自己的人生片段,如此一来,是不是就避免了在电影院望洋兴叹的局面?

读书,就等同于经历一场场虚拟的人生,里面的欢声笑语,痛苦彷徨,都历历在目。

如果某一天,我们真实地遇到同样的事情的时候,眼前有好几条路,旁边的人还在踌躇不前的时候,我们将不假思索地往某个方向大踏步地向前,不留一丝犹豫。

5.读书的与不读书的差别在哪?

有些人可能会说:“谁说一定要读书,你刚才都说了,读书无非就是在跟人沟通交流,而在社会打拼本来就需要跟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那不就行了么?我干嘛还要浪费时间去做一些没用的事情。”

说到这里,那么,“跟人口头交流”是否可以完全代替“读书”呢,或者说,口头交流所获得的东西跟读书得到的是否能划上等号呢?接下来我们可以分成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从效率方面讲:

我们回顾一下世界文明是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是古人能够开始用树枝在墙壁上画画,能用象形字表达开始的。

如果至今我们还只能通过口头语言来沟通,那么估计现在我们还跟远古时代一样过着采集狩猎的生活,跟动物没什么区别。

哪会有现在动辄几千上万人一起井然有序地工作的高度分工协作的社会,正如《人类简史》所说的,文字是一切思想,制度的来源,可见,文字才是精神财富最好的承载器。

口头语言是面对面实时的交流,因此彼此之间需要几秒钟内便做出回应,并且,口头语言并不会被刻意地存储,对方对自己所说的话不需要负什么责任,对彼此也不需要有太多的义务,自然不会怎么深思熟虑,这必然会导致话中的内容漏掉很多重要且关键的信息,有效性大打折扣。

而想要把自己思考的东西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相比口头语言,需要我们对要表达的东西思考得更系统,更全面,因此,读取文字所承载的信息是最具效率的。

试想一个场景,有时候我们在跟朋友聊天的时候,自己对某个谈论的话题滔滔不绝,目光如炬,而提笔时却禁若寒蝉,哪怕匆匆憋出几十个字,也是惨不忍睹,内容散乱没有逻辑,如果把这些内容马上通过口头语言分享给别人,可想而知。

所以,当你想要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给自己的学弟学妹们的时候,如果希望让他们更有效率地从你身上学到东西,请闭上自己正在一开一合的嘴,不要用自己尚未思考清楚的观点把别人的未来扼杀在摇篮中,请想清楚,写出来。

从可选择性方面讲:

我们现在再来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假如某个人就是个天才,能够最大效率地从面对面的谈话中吸取每一个人身上所有的东西,甚至比读书得到的效益更大,是否就意味着他不需要读书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由于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的限制,注定了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能接触到的人数是有限的。

如果你的父母是务农的,那么,现实很残酷,你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往上爬才能结交到真正的精英分子,平时充其量也就和村里的孩子打打闹闹。

如果你身处广州,平时和你勾肩搭背相约一起上厕所的小伙伴自然也很少会是北京人。

如果你很不幸,打出身起爸妈就没办法给你一顿饱饭吃,别怪别人势利,真正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会躲着你,压根不会跟你建交。

而只有一种方式,不论你是达官贵人,还是一贫如洗,都一律对待,那就是读书。

无论你的出身多么低贱,都不妨碍你跟一个牛逼的有思想有见识的写书人交流,你可以通过读书广泛地获取到形形色色的经历和思想。

而读人是有条件的,并非每个人都能像《锵锵三人行》的窦文涛或者《鲁豫有约》的鲁豫那样有资格把所有的大咖都请过来大侃人生经历,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摊开一本本书,在字里行间中去品味人间百态。

所以,总而言之,不读书的人是可悲的,因为他无法预知人生更多的可能性,所有的一切只有靠自己摸爬滚打一路打拼得来,期间会踩过无数的坑,走过无数的弯路。

而读书的人早就备好人生的望眼镜,一眼望穿即将要走的路,哪里有坑,哪里有捷径,一清二楚。

有些人贫穷会选择撸袖子开始努力拼搏,争取一个美好的未来,有些人贫穷会选择烧杀掠夺,不劳而获。

有些人闲暇下来会选择到咖啡馆喝杯咖啡,听会音乐,或者一个人到陌生地旅行放松自己,有些人闲暇下来会选择去酒吧灯红酒绿,享受对女人的左拥右抱。

有些人遇到问题会思考出无数个解决方案,以达到最好的结果,有些人遇到问题会怨天尤人,怒骂社会的不公。

人们做的一切行动都是基于价值观的,而价值观则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当我们经历的事情越多的时候,我们对林林总总的事物发展规律就会看得更清楚,这样就更容易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很显然,在我们自身生存环境的限制下,如果还不读书,那么我们对未来是迷茫的,不知道路在何方。

我不知道世界上究竟有什么东西值得我去探索,我不懂咖啡馆,不懂啥是旅行,我能想到的只是附近的酒吧以及里面搔首弄姿的酒吧女,我没经历过眼前的这种困难,所以我会猝不及防,唯有抱怨才能赢得内心的片刻安宁。

我们的人生犹如一颗参天大树,读书人对它身上所有的枝桠生长方向一清二楚,而不读书的人,可能就是其中一根枝桠,哪里长出来的,就在哪里守着。

6.读书就能成为有钱人吗?

“你就别扯了,我身边的那些有钱人基本都是没读过什么书的,这点你怎么解释。”有人可能会这么反驳。

这让我想起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父母想让自己的儿子从小开始练游泳,因为他们平常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游泳健将都是人高马大,体形匀称,身材非常好看。

所以,他们认为游泳能够让儿子未来的身材迷倒万千少女。而实际上,他们在电视上能看到的这些游泳选手,是因为他们足够优秀,在极为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是因为他们的身体条件更有利于游泳,而那些身材不好的人早就被淘汰出局。

所以实际上,并不是游泳让他们的身材变得更好,而是他们本来就身材好,才成为了游泳健将。

跟我们所说的“有钱”一样,我们只看到了身边很多有钱人都是没读书的,但是却没看到大部分没读书的人横尸遍野,而满腹经纶的人已经在挥金如土。

我们善于对那些显而易见的结果进行分析,而对潜在的,不容易看到的视而不见。

有些领域,我们能对他的发展脉络了如指掌,例如如何学好英语,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如何成为一个好医生,如何成为一个好程序员等,就拿如何学习英语来说,背足够多的单词,要把语法记得滚瓜烂熟,不做好这些自然不可能成为一个英语高手。

虽然以上关键的学习手段我们也是分析显而易见的结果得来的,但是由于在这些领域并不容易受潜在的事物影响,或者说影响比较小,所以这些经验是可以总结和传授的。

这些领域不读书一定不行,除非你能找到一个英语高手不顾一切利益每天带着你学,把他毕生所学不遗余力地教给你,再试想一个场景,当你躺在病床的时候,你敢给一个宣称自己没读过书的医生开刀吗?

而“有钱”则不一样了,理论上,如果你能把一千个有钱人一生中所遇到的事情全部摊开来看,包括显而易见的和潜在的不容易看见的,你就会发现,促成他们有钱的条件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并且是千奇百怪毫无规律可言的。

所以单单“有钱”这么一个结果,是毫无发展脉络可循的,做什么都有可能最后变得有钱,无法提前预判有钱的路径是什么。

可以这么说,成为有钱人是人生这颗参天大树上的其中几个枝桠,不读书的人完全不知道这几个枝桠的存在,而读过书的人对它们也仅仅是朦胧可见,但是,最后鹿死谁手,全凭概率。

所以,以后见到有人在谈论读书到底能不能帮助我们赚钱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微微一笑,跟他们说:“全凭运气。”

-- E N D --

一个曾经靠别人赏饭吃的互联网产品狗

现如今是个赏别人饭吃的餐饮老板

当过苦逼的上班族

现如今自己翻身做主人

经历过被别人束缚,被别人掌控命运的生活

现在开始享受自由,自己把握命运

虽然还没取得什么大成就

但是,经历就是一笔财富

我愿意将这笔财富与你们共享

在这里

分享我创业路上的点点滴滴

这里没有虚无缥缈的理论

只有真刀真枪干出来的经验

何小毛

一个离开职场生涯的男人,他的认知世界或许能带给你一些不一样的思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