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如题所述

随着知识的加深、学习的深入,尤其是数学学科,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渐渐失去信心,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淡,最终导致怕学数学、讨厌数学,甚至自曝自弃,从而演变成了所谓的数学后进生。当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失去信心后,就会增强自卑感,失去了前进的动力。面对那些对学习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的学生,教师把课设计的再好,课讲得再精彩,可能对他们已没有太大的效果。因为他们的思维已凝固,根本就没有跟上教师上课的步伐,上数学课,如踩在云里雾里,不知教师所云,一无所获。如何改变这一现象,让他们的上课也有一定的收获,我认为还是要树立学生的信心,让他们自信起来,这样才有机会让他们在数学课上动起来,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他们才会自信起来,才会主动思考问题,也才会把数学学好。如何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呢?
下面,就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几个粗浅的认识:
1 以爱暖人,加强思想教育,转变学习态度
每个学生的内心应该都是积极向上的,都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信任。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在平时要多关心自己的学生,不吝啬施爱。如:课后的一句关爱的话语,课间的一个简短的沟通等,都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特别是,当学生在某些方面未循规蹈矩或在某些方面做了不该做的事后,教师应用一颗宽容和理解的心来分析解决这类问题。教师应先弄清事情的原委,然后对学生耐心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学生分析行为的不足,及产生的后果等,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到自己的问题,这样才根本上解决问题,才会有效果。缺少沟通,仅严厉的批评,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在教学中,老师更要关心、尊重、信任他们,学生就会自尊、自信,心情愉快,积极努力地学习。另外,教师要做到关爱每一个学生,讲话做事都应注意不挫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是一些后进学生。后进生一般不爱学习,好动,教师要尽可能地宽容与理解他们。最好能深入到他们的课余活动中,一起玩、一起交流,和他们谈生活、谈理想。在交流中,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及时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和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遇到困难。让学生真正感到教师为他们好,感激老师、尊重老师,从心理上要求进步,学习数学的态度也能随之变化,至少主观上想学好数学。对后进生而言,自己想学了,就是跨出了成功的一步。
2 克服自卑,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数学
自卑是中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点。前不久,我对自己班级的学生作了一次调查,主要涉及对自己的评价方面内容。绝大多数学生都谈到了自己有些自卑,特别是做数学题,往往对自己信心不足。尤其对成绩中等及偏差的学生自卑心理更为突出。这些学生在解数学题,常常思维受阻,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我们知道,学生思维思维受阻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学习心理障碍所造成的。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教师、家长、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中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有学科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数学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及严谨的逻辑思维性,而内容较为枯燥乏味,往往使学生觉得晦涩难懂。尽管在《新课标》中降低了对运算能力的要求,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了,许多同学都对其望而生畏。而数学课本身的特点又是每学习一个新内容必需做一定量的数学练习,在做练习的过程中不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困难如果积累多了,有些学生对学习数学越来越不自信从而产生畏惧、自卑心理。
2.2
中考升学的压力,加上教育部门片面追求升学率,导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仍以分数论成败。有些数学教师的教学仍以题海战术为主,学生们忙于应付。导致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热情。学生应付不了了,会产生了各种心理障碍,比如,迷惘心理、厌学心理,更有甚者把学习拒之门外。
2.3 人本身是有惰性的,很多学生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质疑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地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很少有效地汲取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可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
2.3.1数学尽管枯燥,但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数学的海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但也有数学美。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美,让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寓教于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2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想学生激发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可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疑问,设置陷阱,使学生感到神秘、疑惑,以此来点燃学生思维之火花,激起学生之兴趣,特别是当疑问解决、陷阱破除时,获得了成功,学生会从成功的喜悦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2.3.3青少年好奇心强,教师可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心理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把学生思维和注意力调节到积极状态。

  2.3.4降低学习门槛,为后进生铺路搭桥,让后进学生树立能学好数学的信心。日本教育家经调查研究发现,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中有三分之一是由于缺乏自信心造成。学生的学习全靠旺盛的士气和自信心。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创设特定情况,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彻底改变应试教育中的观点、教育模式,优化课堂。努力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题目,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从而喜欢数学。
3放慢脚步,深入研究问题,切实掌握知识
我们知道,每个学期都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让部分教师感到头痛的是:教学内容多,而教学时间短。教学过程中,没有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细嚼慢咽消化知识,大都数时间是囫囵吞枣。即,教师按照教学进度把这节课应该学得相关的知识点全都抛给了学生。常常照顾不了那些理解水平薄弱的学生,顾不全他们是否已经学会并掌握了前面的知识。因为明天还得继续上新课,否则这学期可能会完不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正因为有这些情况的存在,有部分学生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跟不上学习的步伐,在学习中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对自己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怕学数学,最终让自己掉队,成为数学后进生。如何帮助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呢?我觉得还需在课堂上、学生理解能力上下功夫。如选择易懂易通的教学方法,想办法帮助学生提高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自觉地克服数学学习心理障碍,引导他们能积极深入研究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扎实能掌握所学知识。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可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3.1通过辨异对比教学,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数学的许多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很容易产生混淆与错觉,不能明确概念的本质,有比较才有鉴别,在对比中掌握两者间的联系和共同之处,又在对比中鉴别各自的特点与本质。因此教师应当随时运用辨异对比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
3.2通过变式教学,加深理解解题方法的本质
一种解题方法的确定有必要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予以巩固,但不掌握方法的本质因素,题做得再多也无济于事。在教学上,可采用变式教学的手段,揭示方法的本质因素与核心,使学生得到深刻印象。
3.3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善于分析与识别具有本质的因素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会面临诸多的已知条件,许多学生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最终导致解题出错。这时要在平时多教育学生认真、仔细地审题,掌握各因素的内在联系,探索带有本质的核心因素,从而有选择的运用一些条件来导出结论,这样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认知能力,排除惧怕解题的心理,养成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数学本身就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对一个问题或知识点有了深刻研究,才能真正认识它,真正了解掌握。教师要学会有的放矢,敢收敢放。放开手脚,不要被进度牵着鼻子走。快、全效果未必好。慢、不全,效果未必不好。
4合作学习,携手共进,创设良好学习环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合作学习不仅能共享学习资源,更能使集体智慧高度结晶。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自学能力的差异,在教学时创设一种合作学习的情境,采用分组或其它合作形式,可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彼此受到启发通过小组的精诚合作,课堂不会再有被冷落或遗忘的角落,学生可以坦率地对老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这样的方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诚实的品性,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树立自己应有的尊严,不再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共同思考,培养了数学思维的广阔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一定提升。由于学生的数学水平客观上存在着差异,为了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地发展,我在编组时,注意优、中、差学生的搭配,这样既培养了合作精神,又达到交流、帮学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让每个学生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觉到,要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就应该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和有效的学习机会。而小组合作学习,恰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平等和有效的学习机会、通过共同学习,学生能共同发展携手共进。合作学习,给学生主动进取的机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在民主、开放、快乐的良好学习环境中,学生能焕发自信的光芒。
5 尊重个体差异,改进教学评价,让每个学生更自信
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应改进教学评价制度,不一刀切,使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学习更有自信心。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教学的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评价中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又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与交流;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转向侧重发展。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图形的相似》一章的学习评价可分几个方面进行:预习情况;上课回答问题的情况;小组讨论时的发言;作业情况;书面测试;以及同老师的谈话等等。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目标和追求,可以学习到不同的数学。只要有进步,就给予肯定,也是为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动力。也会帮助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树立信心的源泉。
总之,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学好数学的条件,尊重学生、保护学生哪怕点滴的上进心、求知欲,帮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学生才会有勇气、有信心去学数学、有信心学好数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