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气温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一、自然因素

某地气温除了由于太阳辐射的变化而引起的周期性变化外,还有因大气的运动而引起的非周期性变化。实际气温的变化,就是这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前者的作用大,则气温显出周期性变化;相反,就显出非周期性变化。不过,从总的趋势和大多数情况来看,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周期性还是主要的。

热量平衡中各个分量,如辐射差额、潜热和显热交换等,都受不同的控制因子影响。这些因子诸如纬度、季节等天文因子有着明显的地带性和周期的特性。

而下垫面性质、地势高低,以及天气条件,如云量多少、大气干湿程度等,均带有非地带性特征。同时,不同地点,这些因子的影响也不相同,因而在热量的收支变化中引起的气温分布也呈不均匀性。

二、人类影响

(1)城市下垫面(大气底部与地表的接触面)特性的影响

城市内大量人工构筑物如铺装地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属性。城市地表含水量少,热量更多地以显热形式进入空气中,导致空气升温。

同时城市地表对太阳光的吸收率较自然地表高,能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进而使空气得到的热量也更多,温度升高。

(2)城市大气污染

城市中的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以及大量的人群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等,这些物质可以大量地吸收环境中热辐射的能量,产生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引起大气的进一步升温。

(3)人工热源的影响

工厂、机动车、居民生活等,燃烧各种燃料、消耗大量能源,无数个火炉在燃烧,都在排放热量。

(4)城市里的自然下垫面减少

城市的建筑、广场、道路等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自然因素相应减少,放热的多了,吸热的少了,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就被削弱了。

扩展资料: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三,即纬度、海陆和高度。但是,在绘制等温线图时,常把温度值订正到同一高度即海平面上,以便消除高度的因素,从而把纬度、海陆及其它因素更明显地表现出来。

在一年内的不同季节,气温分布是不同的。通常以1月代表北半球的冬季和南半球的夏季, 7月代表北半球的夏季和南半球的冬季。对冬季和夏季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分布的特征,可作如下分析。

首先,在全球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明显地看出,赤道地区气温高,向两极逐渐降低,这是一个基本特征。在北半球,等温线7月比1月稀疏。这说明1月北半球南北温度差大于7月。

这是因为1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不仅正午太阳高度较低,而且白昼较短,而北半球低纬地区,不仅正午太阳高度较高,而且白昼较长,因此1月北半球南北温差较大。

7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高纬地区有较低的正午太阳高度和较长的白昼,低纬地区有较高的正午太阳高度和较短的白昼,以致7 月北半球南北温差较小。

其次,冬季北半球的等温线在大陆上大致凸向赤道,在海洋上大致凸向极地,而夏季相反。这是因为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温度比海洋温度低,夏季大陆温度比海洋温度高的缘故。

南半球因陆地面积较小,海洋面积较大,因此等温线较平直,遇有陆地的地方,等温线也发生与北半球相类似的弯曲情况。海陆对气温的影响,通过大规模洋流和气团的热量传输才显得更为清楚。

例如最突出的暖洋流和暖气团是墨西哥湾暖洋流和其上面的暖气团,这使位于60N以北的挪威、瑞典1月平均气温达 0—15℃,比同纬度的亚洲及北美洲东岸气温高10—15℃。

盛行西风的40N处,在欧亚大陆靠近大西洋海岸,由于海洋影响,1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在亚洲东岸受陆上冷气团的影响,1月平均气温在-5℃以下。

大陆东西岸1 月份同纬度平均气温竟相差20℃以上。在40N处的北美洲西岸1月平均气温靠近10℃,在东面大西洋海岸仅为0℃,相差亦达10℃。至于冷洋流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在南美洲和非洲西岸也是明显的。

此外,高大山脉能阻止冷空气的流动,也能影响气温的分布。例如,中国的青藏高原、北美的落基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均能阻止冷空气不向南面向东流动。

再次,最高温度带并不位于赤道上,而是冬季在5—10°N 处,夏季移到20°N 左右。这一带平均温度1月和7月均高于24℃,故称为热赤道。

热赤道的位置从冬季到夏季有向北移的现象,因为这个时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北移,同时北半球有广大的陆地,使气温强烈受热的缘故。

最后,南半球不论冬夏,最低温度都出现在南极。北半球仅夏季最低温度出现在极地附近,而冬季最冷地区出现在东部西伯利亚和格陵兰地区。

极端温度的度数和出现地区,往往在平均温度图上不能反映出来。根据现有记录,世界上绝对最低气温出现在东西伯利亚的维尔霍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分别为-69.8℃和-73℃。

1962年在南极记录到新的世界最低气温为-90℃。世界绝对最高气温出现在索马里境内,为63 ℃。在中国境内,绝对最高气温出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吐鲁番,达到 48.9℃。

绝对最低气温在黑龙江省的漠河,1968年2月13日测得-52.3 二、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气温的变化还时刻受着大气运动的影响。

所以有些时候,气温的实际变化情形,并不像上述周期性变化那样简单。例如3月以后,中国江南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却常常因为冷空气的活动而有突然转冷的现象。秋季,正是秋高气爽的时候,往往也会因为暖空气的来临而突然回暖。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气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0
气温变化:地势的变化,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纬度的变化,纬度越高,接受的太阳辐射越少,温度越低。
地表形态的变化会导致气温变化。气温主要受地面短波辐射强弱的影响,因此,在城市地区和沙漠地区植被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低,和反射率高的特点,导致了在植被稀少的地区白天气温明显高于植被茂盛的地区。
天气的变化会导致气温变化。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会导致天气状况的有明显的差异。晴天日数多的气温升高。阴天日数多会导致气温变低。这主要是云层厚加强大气的削弱作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变低。
冷锋和暖锋过境。冷锋和暖锋是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冷暖气团的移动,会导致地区在一段时间内气温,气压和天气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2-14
气温变化:地势的变化,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纬度的变化,纬度越高,接受的太阳辐射越少,温度越低。地表形态的变化会导致气温变化。气温主要受地面短波辐射强弱的影响,因此,在城市地区和沙漠地区植被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低,和反射率高的特点,导致了在植被稀少的地区白天气温明显高于植被茂盛的地区。天气的变化会导致气温变化。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会导致天气状况的有明显的差异。晴天日数多的气温升高。阴天日数多会导致气温变低。这主要是云层厚加强大气的削弱作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变低。冷锋和暖锋过境。冷锋和暖锋是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冷暖气团的移动,会导致地区在一段时间内气温,气压和天气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