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线工程对水源区环境和土地利用的影响

如题所述

2.3.1 中线工程对水源区环境的影响

2.3.1.1 有利于大农业的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的兴建,能够直接有效地改善南阳市灌溉条件,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据初步估算,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相关的配套水利基础设施建成后,南阳全市有效灌溉面积可达到 76%,基本上缓解了全市农用缺水的状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为南阳市生态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大力发展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以建设无公害绿色产业带为重点、种养业复合发展的高效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结构。

2.3.1.2 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使南阳市的生态环境大大改观,在一些必要的配套工程和措施的配合下,整个地区将有望恢复从前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状态。水体生态环境将得到迅速有效的恢复。南水北调后,流量日益减少的河流将得以恢复以前正常的河道基本径流水量和水位,将使河道两岸水生生态环境也得到恢复,增强河流生态系统的活力,缺水的水库将重现生机; 有利于改善局部气候环境,增加南阳地区少有的湖光山色; 地下水正常的补给,合理的地下潜流,有利于改善自然植被生长的条件和人工植被的健康发展。在南阳境内形成长 185 km 的南水北调总干渠,将间接地促进自然植被更好的生长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增加整个南阳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和稳定性。

南水北调有利于南阳市人工生态环境的改善。南水北调可使城市自然水体所需水量得到有效恢复,从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周边自然环境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南水北调将从总体上提高南阳市地区水体环境容量,有利于南阳市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

2.3.1.3 不利影响

南阳市是西北连接华中的天然屏障,是阻止西北荒漠化、半荒漠化和沙尘暴东侵南下进入华中腹地的重要关隘,同时也是西安、洛阳北方二氧化硫控制区与重庆、宜昌南方酸雨控制区的中间隔离带,是国家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重点实施地区。水源区既是长江中上游重点水土保持区,又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从发展趋势看,随着库区资源的过度消耗、人口的逐渐增多、工矿企业的逐步增多,在生态环境方面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1)生态环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限: 丹江口水库上游流域涉及淅川、西峡、内乡、邓州四县市,总面积6391km2。库区周边流域内,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较差。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北部、西部和东南部山区分布多,中南部及东部地区分布少;林种结构单一,森林覆盖率虽然较高,但多为中幼、中龄林和低效林,防护能力差,自我调节能力不断下降,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物种资源在逐渐减少,人为的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生态系统用水的严重不足及环境污染等,造成了动(植)物属种数量明显减少,分布区域不断缩小,一些珍稀物种濒临灭绝的厄运。

(2)水土流失严重:流域区内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给库区带来严重危机。据调查,全区水土流失面积3369.01km2,占总土地面积的53%,年平均土壤流失990×104t。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水库、河道淤积严重,沟溪断流,人畜饮水困难,耕地地力下降,灾害频繁发生,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地表植被恢复困难,生态环境有不断恶化趋势。泥沙填淤库底降低了有效库容与水源调节能力。由于区内植被遭受了毁灭性损毁,导致每年水土流失量逐年增多,目前,已危及丹江口大坝一期工程的使用寿命。上游来水减少,径流变差大,影响了可调水量。丰水期泥沙含量高。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泥沙淤积量已达12×108m3,坝前淤积深度达15m,已对库容量与蓄水能力造成严重影响,照此速度发展,60年后,丹江口水库将因泥沙淤积而成为第二个三门峡水库。

(3)污染问题严重:丹江口水库主要汇水支流老灌河域的西峡、淅川两县城还没有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处理厂。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污染将日趋严重。虽然老灌河流域的淅川、西峡两县的造纸、化工行业实现了达标排放,但由于运行费用太高,环保设施不能正常运行,加之老灌河上游还存在大量的小采矿,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致使老灌河入库水质某些时段有超过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水质类别的现象。农业生产中不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进一步加剧了丹江口水库水体污染的趋势。

(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沿线生态环境不容忽视:南水北调南阳境内总干渠长185km,西侧伏牛山山前岗丘区是我国著名暴雨地区之一;东侧地势比较平坦,土地利用率较高,交通便利,是主要的粮、棉、油产区,但由于干旱缺水,河川径流减少,地下水降落漏斗扩大,水质恶化,环境污染严重。

(5)丹江口水库一期工程移民遗留问题对库区生态环境影响很大:丹江口水库一期工程移民的迁安工作始于“大跃进”及“文革”时期,整个移民迁安工作缺乏科学论证和长远规划,基本靠行政干预手段进行,形成了水逼人迁、先迁后安、盲目后靠的局面。加之国家投资少,安置标准低,水、电、路、校等生产生活设施不配套、基本良田少,致使移民不合理垦荒,给水库生态环境保护带来极大压力。

2.3.2 中线工程对水源区土地利用的影响

据测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将使南阳新增淹没面积144km2,其中淹没耕地13.18万亩;总干渠经南阳市6个县(市)26个乡镇,永久占地3.74万亩;两侧的防护林带,将占用耕地5.56万亩。土地的减少使南阳区域性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工程开工动迁人口14.3万,动迁后靠约6万人,总计动迁20.3万人。按该市人口平均净增长率5‰计算,相当于4年的新净增人口,等于在耕地面积减少4%的同时,又新增加20多万人。随着经济的发展,非农用地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呈减少趋势。在人增地减不可逆转的大前提下,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无疑大大加剧了南阳人地矛盾的突出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