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为什么会被别人歧视?

尽快!

对于犹太人为何世代遭受世界范围的反犹排犹主义的迫害,观点众多,莫衷一是。有的说是犹太人太过精明,“人至察则无徒”;有的说是宗教原因,因为基督教信奉的耶稣基督就是被犹太人出卖而遭杀害的;还有学者认为,在中世纪,基督教国家视放债收息为罪孽,然而当时各国都禁止犹太人从事其他“正当”职业,他们只能从事这种“罪孽”的行当,这更加深了对犹太人的仇视。长期的反犹排犹史,犹太人被打上了惟利是图的奸商或守财奴的烙印,就连莎士比亚也没摆脱对犹太人的偏见,他笔下的夏洛克曾被认为是犹太人的代表。
  
  的确,犹太人自命不凡,不仅自称是上帝的选民,而且是敢跟上帝较量的人(“以色列”即与上帝摔跤的意思)。他们向人类贡献了《圣经》(旧约),亿万信徒在这里找到了精神归宿;他们收租放债的“罪孽勾当”奠定了商业时代的金融法则;他们以占世界人口不到0.3%之势,获取了诺贝尔奖的30%之多。无论在科学、思想还是文化和艺术领域中,无不闪烁着犹太人的智慧之光,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卡夫卡、门德尔松、毕加索以及新闻通讯的鼻祖路透,还有许多国际著名的政治家都是犹太人或有犹太血统。可以说,人类文明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与犹太人的贡献密不可分。犹太人传统上重视教育,与中国儒家的“劳心者治人”不谋而合。他们不干粗活,铺路、盖房、种田和收垃圾等多雇佣阿拉伯人或者其他外籍劳工承担。
  
  犹太人也确实很爱钱,但与其说是爱钱,不如说他们更懂得,在商业社会,钱的重要性和如何使用钱。犹太人赚起钱来毫不客气,但同时也不乏施舍行善的美德,通常都会拿出自己收入的10%作慈善捐助,以色列社会非营利性组织机构数不胜数,都是以捐款形式建立的,在提供社会福利、维护公民权利和促进阿以民族和睦等很多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当然,一些极右组织也是靠捐款集资运作的。
  
  犹太人也很能干。也许正因如此,上帝赐给的“应许之地”贫瘠无比:地上少内河,地下无矿藏,一半国土是荒漠。然而,流散世界2000年后,他们竟在这样的环境中复兴故国,让荒漠变成了绿洲,农业、教育、科技和军事都很发达,就连间谍水平都不时让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克格勃同行叹为观止。
  
  年轻的国家和古老的文化传统、宗教势力的强大和移民来源的广泛,构成以色列独特的社会基调。移民背景的不同、政治观点的分歧以及宗教信仰程度的差异,使每个以色列人都将自己置于不同的利益群体之中,他们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知识面广,又关心政治,任何事件都有可能导致他们之间碰撞的加剧,引起激烈的争论。以色列人自嘲道,600万人口中有600万个总理。在社会固有的各种矛盾中,以宗教势力和世俗者、左翼和右翼阵营、东方裔与欧裔犹太以及阿拉伯公民与犹太公民之间这四大矛盾最为突出,以色列前总理拉宾不幸遇刺身亡,就是这种内部矛盾恶化的结果。以色列人自己也承认,从这些矛盾的角度来说,以色列实际上已被分裂为两个国家。
  
  这就是犹太人:太平盛世内讧不断,矛盾激化时不惜刀枪相见,大敌当前又显出惊人的团结和超凡的能力。对于犹太人来说,没干成的事多是不想干,想要干的事很少干不成。在东西方交汇处的这块弹丸之地,这个古老奇特的群体始终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12
你好

(转)反犹主义”一词从字面意思上看,应是“反闪主义”。尽管这一词汇出现于19世纪,对犹太人的迫害早在上古时期就已出现。反犹主义是一种把整个犹太人作为迫害和排挤对象的社会现象、社会思潮和社会行为,反犹主义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在历史上,欧洲反犹主义最为严重,对历史的影响也最大,欧洲之所以会频频发生反犹的恶浪是由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特点所决定的。

1、历史的惯性作用。

欧洲对犹太人的大规模迫害始于希腊、罗马时期,当时为了推行希腊化政策,镇压犹太人抵制反抗。罗马帝国灭亡后,一方面其长期推行的反犹政策形成的反犹思潮没有一下消失。另一方面罗马帝国的反犹措施被后罗马时代各国继承。日耳曼部落打败罗马帝国后,最初继承和发展基督教,包括对 “异教徒”犹太人的迫害。公元438年生效的罗马提奥尔西法典中规定的针对犹太人的附加条款,后成为反犹的法律依据。

2、经济上的偏见和短视。

犹太人一直被视为魔鬼、异教徒,在流浪世界各国各地,他们的就业和经营受到很大限制,不少人只能从事商业、金融业,特别是高利贷行业。流散到各地犹太人凭借着聪明才智和努力,很快聚敛起大量财富,成为当地人妒嫉仇视的对象。基督教禁止基督徒进行放贷食息,所以犹太人的放贷一直被视为 “罪恶勾当”,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所描绘的犹太高利贷商夏洛克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少欧洲人心中对犹太人的偏见。

欧洲统治者一方面迫害犹太人,另一方面又把犹太人作为“敲竹杠”的榨取对象。公元1182年到1321年,法国曾四次驱逐犹太人,为了财税收入又四次召回犹太人。1361年法国国王好人约翰被英国俘虏,为了筹集巨额赎金,允许犹太人返回法国,1394年又把他们驱逐了出去。以色列著名历史学家阿巴·埃班在《犹太史》中曾写道“他们(犹太人)在英国短暂的定居史逼真而深刻地反映了中世纪犹太人的命运:始则受鼓励,继而受辱,受迫害,最后则遭驱逐。”

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后,犹太人在经济竞争中的优势成为非理性反犹新借口,一些反犹组织通过联合抵制的办法反犹太人,把犹太人排除在一些行业和社团组织之外。在奥地利,一些反犹主义者在报纸上和集会上就公开打出“不从犹太人处购货”的口号。法国反犹分子爱德华·阿道夫·德律蒙在《法国犹太人》一书中竟然提出:法国的经济萧条和社会贫困是犹太人的罪过。他认为犹太人在法国人口中虽然只占0.25%,可是他们却掌握着法国一半以上的财富,所以要征收犹太人“显然用非法手段牟取的财产”。这本书在出版的当年就售出了十万册,在社会上起到了极大的蛊惑作用。

3、政治地位的缺乏。

犹太人在客居地基本上都以少数族裔面目出现,他们的经济地位凸显了他们这一群体的独特性,但他们始终没有完全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来保障自身的利益,这使得他们始终是一个脆弱的群体,加上一些当权者别有用心的纵容和挑唆,犹太人常常会无端的成为权力争斗牺牲品。在中世纪,一些欧洲国家统治者为了讨好教会,不遗余力迫害犹太人。到了近代,欧洲各国的统治者为了转移国内社会矛盾视线,又往往拿犹太人作为“替罪羊”。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沙皇政权就利用反对犹太人来转移国内的不满,在当时的反犹浪潮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世纪三十年代,希特勒的纳粹势力同样是利用人们对犹太人的仇视来一步一步夺取权力的。从历史上来看,从《圣经》中在埃及为相的约瑟到在波斯国为后的以斯贴,从近代欧洲的“宫廷犹太人”到当今美国的犹太人,凡是犹太人有一定政治地位的时候,其权利就可以得到较好的维护,就可以有效的抵御反犹主义的攻击。

4、宗教文化上的不兼容性。

公元4世纪后随着基督教被罗马帝国宣布为国教后,它就逐渐在欧洲取得了统治地位。但其地位一直受到来自犹太教的质疑,《圣经》是由《旧约》和《新约》合成。两教都是信仰上帝耶和华。犹太教奉行《旧约》。基督教奉行旧约和新约,把上帝看成是圣父耶和华圣子耶稣和圣灵三位一体。由于被基督教奉为经典的《新约》和基督耶稣一直为犹太教所否认,(其实旧约预言的弥赛亚就是新约的耶稣基督)这种否认实际上就是对基督教合法性的一种质疑“几千年来,上帝、托拉、以色列一直是犹太教所包含的内容,犹太人对这些东西的忠诚就成为反犹主义的一个借口。它们使犹太人被视为局外人,更为重要的是被视为是对非犹太人神祗合法性的一种挑战。”这是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欧洲社会所不能容忍的。

其次是宗教传说中的犹太人对基督耶稣的迫害,以及一些人别有用心的把犹太人附会成为出卖耶稣的犹大的后裔,这些宗教传说不论其真实与否,都在一定程度加深着基督徒对犹太人的偏见,并导致了一种强烈的宗教复仇情绪。最后是在宗教价值观上的对立。

犹太人自认为是上帝的“特选子民(the Chosen People)”,与上帝有着某种契约关系;基督教虽脱胎于犹太教,但已演变成一种普世的宗教,它认为所有的人都可以归化为上帝的子民,基督徒负有拯救人类和世界的使命。所以,当基督教与具有优越感的犹太教迎头相撞时,冲突就不可避免了,要么被归化,要么成为“万恶不赦”的异教徒。

正因为如此,那些狂热的十字军战士在东征时就提出了“干掉一个犹太人,以拯救你的灵魂”的口号,基督教会也想尽办法包括使用暴力手段来迫使犹太人改变信仰乃至消灭掉他们。犹太人由于在宗教和价值观上的独特性,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有别于基督教世界。这种差异使他们往往被视为是“非我族类”,进而形成一种深刻的偏见。
第2个回答  2020-02-1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