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大学生如何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 5月12日,北京时间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地震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无数同胞失去家园甚至是生命,我们曾经在痛苦中煎熬,我们曾经在悲伤与泪水中度过了日日夜夜。房屋倒了,亲人离去了,然而灾区的同胞们并没有倒下,他们送走亲人,拭去泪水,重建家园。来自世界各地的抗震救灾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克服重重困难,战胜灾难。

  中华民族抗震救灾的精神,是我们国家在困难面前没有倒下的原因,它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激励我们战胜了灾难。大学生更应该继续发扬抗震救灾精神,用这种伟大的精神力量激励自己,不断前进,超越自我,为国家,为社会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为自己的人生增光添彩。

  大学生要发扬抗震救灾精神,首先必须正确认识这一精神。

  在共同抗击自然灾害的殊死搏斗中形成了抗震救灾精神, 6月30日下午,胡锦涛总书记出席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他将抗震救灾精神精辟地概括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据中新社6月30日电)这一精神就此得到了科学定性。它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交汇点,从此耸立在神州大地,并还将因为后续的灾民安置和恢复重建工作而被添砖加瓦。

  自强不息精神是我们战胜一切灾害的强大精神支柱。抗震救灾精神再次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用行动诠释了这种精神。十几万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在地震后的第一时间,紧急动员,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昼夜兼程,赶到灾区。他们不顾个人安危,顽强地在废墟中搜救每一名幸存者。国难当头,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广大灾区人民,面对灾难不屈不挠,自救互救,患难与共,自强不息,赢得了全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敬重。彭州市公安局最坚强的警花蒋敏在爷爷、奶奶、母亲、女儿等10位亲人全部遇难的情形下,强忍悲痛,坚持战斗在第一线。在经历巨大的灾难后,朴实的灾区人们从悲痛中解脱出来,清理废墟,搭起帐篷,下地抢收油菜、下田插秧,毅然投入到重建家园中去。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过程中,他们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困难,接受援助而不依赖援助,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善,年轻一代很少遭遇挫折和苦难,这就造成当代大学生的自强自立意识淡化、依赖思想严重、心理素质脆弱、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大学生肩负着社会和历史的重任,树立自强不息的意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立者强,自强者胜。大学生应有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开拓意识,热爱生活,刻苦学习。也许,今天我们过着安逸的生活,不用为生计奔波劳碌,但必须明白,这一切并不真正属于我们自己。我们应该珍惜国家、社会、家庭赋予我们的一切,自立自强,积极乐观地生活、学习,积累知识,锻炼本领,为我们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准备。正确对待成长道路上的失败、挫折,激励自己在逆境中坚强,不退缩,依靠自己解决困难。我们必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未来。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73ac640100c1s7.html) - 大学生如何发扬抗震救灾精神_洛雨晴缘_新浪博客
  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力量,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的强大动力。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这一伟大精神深深融进中华儿女的血脉里,体现在中华儿女的行动中。灾难面前,中华儿女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地震发生之后,社会各界立即捐款捐物,支援抗震救灾工作。战斗在第一线的"我们的四川"救灾志愿队中,有学生,有老师,有自由职业者,有公司老总、白领。他们用自己汗水换来的工资在无私地组织救援。他们没有精良的装备,没有丰厚的资金, 他们或许是成百上千志愿者当中,最微不足道的,但是他们有的一颗为了救灾不顾一切的心,在他们身上我们读到了众志成城。

  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也投入到了这场斗争中。在灾情发生后,他们纷纷组织起来以各种方式来支持和慰问灾区人民。有的自发组织或者配合学校进行募捐活动,有的组织义捐义卖的活动,有的组织各种形式的哀悼和祈祷活动。在那些日子,大学里洋溢着奉献的热潮,大学生们尽情地释放他们对祖国、对自己同胞的无私爱。

  大学生是充满激情与智慧的一代,充满爱国主义的一代,将来要担当建设国家的重任,更要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 抗震救灾的实践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拼搏才能胜利。团结起来,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我们要有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气魄。大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加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的理想信念。不仅如此,还应从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小事做起。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主动关心同学,与人和睦相处。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要热爱集体,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得到最好的诠释。中华儿女的坚强与勇敢令人肃然起敬。46岁的龚天秀是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一位普通的妇女。12日地震后,她被坍塌的农行宿舍楼掩埋。73个小时里,她为了自救,用砖头砸烂自己小腿喝血求生。被消防官兵发现后,因为右腿被水泥板压住,且空间狭小,消防官兵无法施救,她要来锯子和剪刀,自己锯掉小腿,剪断筋肉,爬出废墟。

  百折不挠的精神让平凡的人在与死神的角逐中胜出,当代的大学生应视之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继续发扬这种精神,面对困难,不畏惧,不退缩,奋勇前进。“百折不挠”仅仅四个字,却承载了无法计算的重量。大学生要对未来有有信心,要有勇气与毅力。心中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因为这样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已经逝去的那些岁月中,大学生们像被襁褓庇护的婴孩,没有经历太多的大风大浪,大起大落,今后的人生会经历多少艰难险阻,多少困苦与磨砺,我们无法预知,道路绝不会是坦坦荡荡的。在遇到在挫折的时候,最怕一蹶不振。所以我们要有一颗乐观、从容的心,要坚强面对失败,勇敢地接受挑战,追寻心中的目标,绝不轻言放弃,要用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与困难做斗争。记住自己的目标与方向,带着希望上路,一路披荆斩棘,用我们的行动践行百折不挠的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还包括以人为本,尊重科学。这一次无论是抗震救灾指导精神,还是具体的行动都体现了一种人本思想。珍视人的生命,不顾一切与死神抗争,责任、关怀、爱心展现得淋漓尽致。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给灾区人民带去无限的温情。人们尊重科学,使抗震救灾各项工作进行得紧张有序。

  以人为本一种的高尚精神。作为有思想、有智慧的大学生应该将这种思想深深根植于心中。我们要有健康美丽的心灵,用善与美的眼光看世界,自尊自爱,也要尊重他人,用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洞察社会,体味人生。我们可以随时给我们的亲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友好的眼神传递关爱,用爱温暖人心。

  尊重科学是千百年来,早已被证明的一个毋庸置疑的真理。科学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正在享受着科学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大学生们绝不会质疑科学的力量,我们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科学让我们受益,而现在我们应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夯实基础,使自己学有所成。更要有远见卓识和挑战精神,刻苦专研,不断创新,以便将来投身于科学事业,让人类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现在,我们距离五月十二日那个苦难的日子越来越远了,灾后重建工作有序进行,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缅怀,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激励。大学生要继续发扬抗震救灾精神,更加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的理想信念。

  精神若水,需要汹涌澎湃,也需要细水长流。于是,人们开始逐渐关注:在抗震救灾中,中国人爆发出来的那种充满着大爱的崇高精神和“地动山摇,意志不动摇”的大无畏精神,能不能持续下去?
  大灾中的大爱是无法磨灭的,爱的接力定会继续。但社会矛盾比救灾时或许会有所上升。这是难免的,看不到这一点也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因为原有的社会矛盾有的在救灾时被融化了,有的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矛盾被淹没未必是好事,妥善处理才是进步。“矛盾——解决——进步——再矛盾——再解决——再进步”,这才是中国人应有的逻辑。那么,灾后有哪些维系大爱和大无畏的有利因素和制度保证,关键是“三看”——

  一看在抗震救灾中所深化了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能不能持续。这次抗震救灾中,全国义举撼天,感动世界。方方面面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都可以说是在以灾民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集中体现。同时,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互为前提,互为因果。在社会以人为本的同时,人也应当以社会为本。而十三亿中国人民人人心系灾民,捐款捐物,施以大爱,恰恰表明社会责任的意识在一刻得到升华,正是彰显了人以社会为本的大义。

  二看在抗震救灾中所形成的对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全面认识能不能持续地巩固下去。自然界是变化的。地震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自然现象,是地球的正常活动,无所谓利与害。是利是害,是我们以人的立场划分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决定了人要爱护自然;人是从自然界分化出来的,就决定了人站到了自然界的对立面,有征服自然的权利和义务。这次抗震抗灾坚持了两点论,把保护自然与征服自然高度统一起来了,既是对抗自然,又是按自然规律征服自然。

  三看在抗震救灾中所实行的体制配套改革能不能持续地巩固下去。抗灾的实践再一次解放了思想。在报道上,一改以往统发稿的做法。全球数百媒体纷至沓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大提高了能见度。从这一个月的宣传效果看,其威力决非统发稿所能比拟。在援助上,我们接受了国内外各种方式的支援。不论是政府的,还是社团的,亦或是私人的,也不管捐赠者是怎么想的,来者一律以礼相待。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省市社团的捐款为省市政府捐款的好多倍。这就告诉我们:不妨把社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国家的“第三部门”的高度来认识。再看学界,学者的思想在被地震震得一天比一天活跃。灾害科学在普及中提高,社会心理学正在成为显学,还有学者提出建立一门自然心理学,更有人提出尽早颁布中国自己的灾害法……所有这些都将是一个新的契机。

  每一次灾难都是对于民族精神的砥砺和激扬,这一次,于长歌当哭中,我们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一个民族精神的无比丰厚。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能不能传承好抗震救灾精神,关键就取决于我们当下的选择。而在这点上,我们有信心有决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