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的生平事迹

如题所述

梁思成(1901-1972)中国近代著名的建筑教育家、古建筑文物保护与研究和建筑史学家。广东省新会县人,梁启超长子。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流亡日本时,梁思成于1901年4月20日出生日本东京,1912年随父返国。1972年1月9日卒于北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回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1933-1946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1934年任国民政府中央古物保存委员会委员,1944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营建系)并任系主任直到逝世。他还曾任中央研究员院士,美国耶鲁大学聘任教授、普林斯登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和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成员等职。从1949年起,先后任北平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梁思成的一生中,除了在建筑教育、城市规划等方面做出的开拓性不朽贡献之外,最为突出的是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与调查研究工作,他在中国营造学社的十多年间,以他身体和学术的最强壮年代,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对我国众多价值的古建筑进行了勘察、测绘、制图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对老匠师们的采访,写出了《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等专著和《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考》、《正定古建筑调查报告》、《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等众多的调查报告与学术论文,为我国建筑的研究与保护这门学科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梁思成对古建筑的保护维修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抗日战争以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中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都是竭尽全力,多方设法保护,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在抗战时期为保护敌站区古建筑文物、在解放战争中为保护待解放地区古建筑文物领导编写《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在作战地图上标示出在战争中避免炮击,轰炸的建筑文物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保护北京的城墙、牌楼、北海团城等等竭尽了全力。他还多次为文化部举办的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古建筑工作人员培训班讲课,培训专业人才。
梁思成在二站期间,任站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时,于1944年为国民政府及盟军(美军)编制敌战区需要保护的文物建筑名单并将其表明位置的同时,还建议盟军在战争中保护日本历史文化名称京都、奈良。把那里的珍贵文物古建筑当作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来看待。此事受到国际上普遍的称赞,日本报刊一再把梁思成称为“日本古都的恩人”和“日本文化的恩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1-23
梁思成
出生 1901年4月20日 日本东京
逝世 1972年1月9日 中国北京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广东新会人,中国著名建筑师、建筑史学家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中国著名的改革家,因为出国躲避清朝政府的迫害,所以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东京,1912年辛亥革命后,随父回国定居。1924年和未婚妻林徽因一起赴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三年即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去哈佛大学学习一年建筑史。

1928年结婚后赴欧洲考察各地建筑,回国后在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同时成立了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建造了东北大学主楼,并测量考察了清昭陵的建筑,当时就试图保护沈阳钟鼓楼,但不被当地政府采纳,终于被拆毁。

日本侵略东北后,梁思成于1931年回北京,加入一家民间机构“中国营造学社”工作,认真整理和研究了古代建筑专著《营造法式》,同时在交通不便、兵荒马乱时代,冒很大风险和妻子林徽因一起考察、发现、测绘了许多保留下的古代建筑,包括天津蓟县宋朝建筑独乐寺观音阁,宝坻辽代建筑广济寺,河北正定宋代建筑隆兴寺,山西宋代应县木塔,大同辽代寺庙群华严寺、善化寺等,河北赵州隋朝建造的安济桥,山西五台山唐朝建筑佛光寺等。他将考察的结果写成文章在国外发表,引起国际上对这些文物的重视。他还主持修复故宫建筑文渊阁工程。

七七事变后日本人邀请他组建“日中友好协会”,他和全家撤退到后方,先后在昆明和重庆李庄定居,在此期间培养了许多建筑师。并绘制了重点保护文物地图,提供美国援华飞行员,在轰炸敌后时注意避开这些地点。在后方期间仍然考察了四川彭山汉朝崖墓。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回北京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1946年应邀作为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并获普林斯顿大学名誉学位,被指名作为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设计咨询委员会的中国代表,在此期间和世界知名的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等人一起共事并结识。第二年回国。平津战役中,应解放军的要求,绘制北京应保护的地点,避免受到炮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兼任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主持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他多次上书,挽救了北海的团城和北京城墙(城墙在他去世后仍然被拆毁)。他坚决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建议在西郊建新北京,保护旧北京城,不在旧城建高层建筑,但这些建议没有被采纳。如果他的所有建议都被采纳,北京市会是另一种面貌,将可能是一个真正的历史文化名城。他的建议不被接受,给人类文明造成了无可估量无法挽回的损失。人类的千古之憾。他所考察发现的许多古建筑,现在都成为当地引为自豪的文化古迹。

他设计的唯一唐代风格的建筑作品是扬州大明寺的鉴真和尚纪念堂,在他身后建成。
文化大革命中,他被作为“复古”的典型而被批判,后又恢复名誉和党籍,但仍然在贫病中去世。
他的遗作《图像中国建筑史》出版后,英文本于1984年获美国出版联合会专业和学术书籍金奖,中文本于1992年获中国出版协会奖。越到后来,他的贡献的重要性,越被后人所认知。

梁思成第一任妻子林徽因,第二任妻子林洙。

参考资料:http://www.wikilib.com/wiki/%E6%A2%81%E6%80%9D%E6%88%90

第2个回答  2006-11-23
一级 兵卒 七级 都司 十三级 护军统领
二级 门吏 八级 参将 十四级 九门提督
三级 门吏 九级 参将 十五级 九门提督
四级 千总 十级 总兵 十六级 骠骑将军
五级 千总 十一级 总兵 十七级 骠骑将军
六级 都司 十二级 护军统领 十八级 天下兵马大都督
第3个回答  2006-11-23
1901年4月20日 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
1915—1923年 北京清华学校学习。
1924—1927年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27—1928年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肄业。
1928—1931年 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
1931—1946年 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
1944—1945年 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1946—1947年 美国耶鲁大学聘问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
1948年 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6—1972年 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
1972年1月9日 逝世于北京。
梁思成先生在我国建筑上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对古建筑的调查上,还体现在对我国古建筑的保护上。
梁先生主张保护文物应该从整体上保护,不仅是个别的文化,还包括环境。最具体的就体现在对北京城的保护上。1949年10月1日共和国成立,北京定为首都,这样就必然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必然和古建筑发生矛盾。梁先生预见了这一点,因此他提出,北京应该是一个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并且他和陈占祥教授联合向党中央,交了一份《关于北京新区建设的一个规划运作》。建议北京城完整的保留下来,然后在北京西区,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区,在老区和新区之间是一个商业中心。后来,中央没有接受,结果城墙拆了,城楼拆了。所以梁思成在1957年的时候说,拆城墙就像扒了我的皮似的,拆城楼就像挖我的肉似的,当要拆北海的团城时,梁思成先生坚决不同意,后来在周总理的支持下,把团城保留下来了。
梁先生除了建筑上的贡献,在教育上,他还建议清华大学创办建筑系,并出国考察了近一年,参观了近二十年来的新建筑。他一贯坚持教育与创作实践结合,他提倡建筑系一定要联系实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