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与文学有哪些密切的关系?

如题所述

传统节日与文学有密切的关系。首先,传统节日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主题和素材,例如关于节日的诗歌、歌谣、小说、戏剧等。其次,传统节日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周期性庆祝活动,社会的集体记忆与个人的文化认同得以实现,民族的传统得以恢复和传承。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们经常挖掘传统节日的深层次内涵,将其融入到作品中,以此表达人们对生命意义、宇宙奥秘、人类关系的思考。同时,传统节日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例如在描述节日习俗时,可能会揭示出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此外,民间文学作为反映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与传统节日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民间文学不仅揭示了人们的传统风俗习惯,还为传统节日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理论支持。例如,许多民间文学作品中都包含了丰富的节日习俗、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也加深了人们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认同。
总的来说,传统节日与文学相互交织,彼此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04
嗯,就比如说端午吧,端午就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就是一个也算是文学家吧,一会儿历史历历史。嗯,我觉得有很多时候吧,就是跟文学就是跟历史有关系,传统节日的建立了跟文学中国等地古代的传统都有很大的关系啊,然后关系
第2个回答  2020-02-04

第3个回答  2020-02-04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这些节日能够作为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书写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
对于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政治等不同角度加以阐发,但也可以把它放进文学世界加以理解。在以往对传统节日的研究与谈论中,学者们都注意到了,传统节日首先具有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其次传统节日还可以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周期性开展的包含着仪式、饮食和娱乐的节日活动里,社会的集体记忆与个人的文化认同得以实现,民族的传统得以恢复和传承。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作为民族历史文化遗存,在岁月漫长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例如本来是象征驱除侵害人类生活的力量与因素的仪式,在反复举行之后,就变得别有意味了。
端午节就是例子。按天干地支算,端午又称“重午”,即午月午日,是时阳气盛极,阴气初生,乃季候变换的转折点。为避萌动的邪气,需沐浴兰草汤、采药、置菖艾、戴香包、系五彩线、喝雄黄酒,涂朱砂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可见,在审美这一人类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所有的节日都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当人类还不能把自己作为主体与自然客体分开时,还不能科学地解释自然现象,无法把握客观世界,也不能认识自我生命特征时,就产生了神话和传说,有了与“神”沟通的巫术活动。在这些认识和活动中产生的想象性口头故事与祷唱之辞,就成了叙事文学和抒情文学的源头。由原始经验产生的原始思维,被后来的科学判定为“迷信”,但它的魅力并没有在人类的心灵里消除。

清明节扫墓祭拜,是追念自家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是通过人的行为方式流传下来的。但这些节日能够作为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更依赖文学书写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和描写,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乃至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词或某一篇文章。
比如,说到春节,连小学生都会说出王安石的七绝《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到清明,无人不会吟诵杜牧的绝句《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说到中秋,大家立即念起苏轼的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七夕,稍有文学修养的情人,也会低徊于秦观的杰作《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可以说,历代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学作品,装点了传统节日,强化了民族的集体记忆,牢牢绾结起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