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都市圈供水及用水量分析

如题所述

2.2.1 供水量及供水结构分析

按照北京市水务局的定义,可供水量是指在某一水平年需水要求和指定供水保证率的条件下,现有和规划的水工程设施可能为用户提供的水量,与工程供水能力和需水有关。表2.6及表2.7显示了京津冀都市圈内城市年供水结构状况:地表水占21.9%,地下水占72.1%,其他占6.0%。2006年,京津冀都市圈总供水量205.57亿m3。其中,当地地表水45.01亿m3,占22%;地下淡水(包括浅层水和深层承压水)148.20亿m3,占72%;引黄河水5.86亿m3,引黄济津应急供天津和引黄济冀供沧州的黄河水量,微咸水1.16亿m3,废污水处理回用5.20亿m3,以及少量雨水利用和海水淡化水量等。

表2.6 京津冀都市圈2006年供水量 单位:亿m3

续表

注:天津市2006年还直接利用海水14亿m3未统计在使用水量中。

数据来源:北京市水资源公报2006、天津市水资源公报2006、河北水文水资源信息网。

北京市供水呈增长的趋势,供水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水资源总供应量在“十五”时期为178.4亿m3,“十一五”时期为210亿m3,“十二五”期间预计为260.2亿m3,年均供应量分别为35.7亿m3、42亿m3、52亿m3。并且北京市供水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地表水及地下水供应减少,外部供水及再生水供应提高(表2.7)。

表2.7 北京市水资源供水量及结构情况 单位:亿m3

数据来源:北京市水务局官方网站:http://www.bjwater.gov.cn/Portal0/default40.htm

2.2.2 用水量及用水结构分析

京津冀都市圈2006年各行业总用水量为205.57亿m3。其中城市用水量(包括居民生活、工业、环境用水)为56.78亿m3,占总用水量的28%;农村用水量(包括生活、农田灌溉、林牧渔)为148.79亿m3,占72%(表2.8)。从用水角度分析可见,农业用水量比重依然较大,浪费多,节水及循环用水的潜力非常大,并且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也很大。

表2.8 京津冀都市圈2006年用水量 单位:亿m3

数据来源:北京市水资源公报2006、天津市水资源公报2006、河北水文水资源信息网。

以北京为例,北京属资源型重度缺水地区,属111个特贫水城市之一,也是水库存水量全国下降最快的三个城市之一。1997年以来,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还不足160m3,仅为20年前平均水平的一半,也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15,世界人均水平的1/50,甚至仅为联合国确定的水资源严重缺乏地区水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500m3)的1/3。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瓶颈。2008年北京市总用水量35.1亿m3,地表水、地下水、其他水源用量分别为5.5亿m3、22.9亿m3、6.7亿m3,分别占全市总用水量的16%、65%、19%;工业、生活、农业、河湖环境用水分别为5.2亿m3、14.7亿m3、12.0亿m3、3.2亿m3,分别占全市总用水量的15%、42%、34%、9%(表2.9)。

表2.9 2000~2008年北京市用水情况

数据来源:北京市水资源公报2000~2008年、北京市统计年鉴2009。

对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来说,用水结构不合理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北京用水结构可按工业、农业及城市生活用水加以划分(表2.10,图2.1)。北京2000年总用水量为40.40亿m3。其中城市生活用水量(包括居民生活、公共、环境用水等)为13.39亿m3,占总用水量的33.14%;农业用水量16.49亿m3,占40.82%,工业用水量所占比重约为26%。到2008年,生活、农业和工业用水的比例分别为51%、34.19%和14.81%,生活和农业生产用水占到全市用水总量的85%。从用水结构上分析,生活用水比重继续上升,农业用水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北京节水及循环用水的效果非常显著。总用水量也呈下降趋势,从1980年的42.08亿m3下降到2007年的35.1亿m3

表2.10 2008年北京市用水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1980~2000年数据参考《北京市用水结构变化趋势及驱动力分析》,2001~2008年数据根据北京市统计年鉴2009整理。

图2.1 北京市用水变化趋势图

从表2.10中数据分析,北京市近30年来用水结构及变化趋势呈现以下特点:工业用水比重下降17.17%,并趋于稳定;农业用水比重下降23.94%,但是所占比重依然较大;生活用水量增加较快,而且所占比重提高41.21%,北京城市用水结构性问题已经凸显。

2.2.3 供用水平衡分析

据图2.2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年供用水能达到平衡,但是,这种平衡是在本地区水资源量不足、地下水超采、大量引进外援水、水环境恶化、再生水利用率低等情况下实现的。

图2.2 京津冀都市圈2006年供水量柱状图

以北京为例,由于潮白河上游、永定河上游1999~2006年连续8年干旱,北京市主要水源地密云水库8年平均入库水量不到20世纪90年代年平均水平(相当于平水年)的三分之一,官厅水库只有41%,地表水供水量大大减少。为克服水资源危机,北京市采取强化节水等措施,多次提高水价,并压缩部分行业用水量,使全市总用水量由2000年的40.5亿m3下降到2006年的34.3亿m3,减少了15%。同时大力引进外援水,北京市于2003年启用了平谷、怀柔两个应急地下水源,并于2003、2004、2005、2006年四次从山西册田水库、河北张家口的壶流河和云州水库应急调水。

根据相关研究分析,北京市2020年平水年及偏枯年本地地表水可利用资源量分别约为11.4亿m3和8.2亿m3,地下水可利用资源量均为24亿m3,本地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分别约为35.4亿m3和32.2亿m3,水资源量缺口分别约为16.23亿m3和21.83亿m3

根据天津市经济发展规划要求,2005年天津市总需水量为47.11亿m3,总体缺水23.53亿m3,占需水量的49.90%,其中城市缺水9.76亿m3,占总缺水量的41.48%,农村缺水13.77亿m3,占总缺水量的58.52%;2010年天津市总体缺水27.63亿m3,占总缺水量的54.00%,其中城市缺水13.57亿m3,占总缺水量的49.11%,农村缺水14.06亿m3,占总缺水量的50.89%。

2005年,天津市可供水总量为23.58亿m3,其中城市可供水总量为10.31亿m3,农村可供水总量为13.27亿m3;2010年天津市可供水总量为23.49亿m3,其中城市可供水总量为10.31亿m3,农村可供水总量为13.18亿m3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天津市水资源短缺,供需严重失衡。

京津冀地区地下水开采量所占比例不断提高,从2000年的占总供水量的67%提高到2006年的72%,由于降水入渗等补给量减少,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过量开采,部分地区含水层已经枯竭。按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京津冀都市圈平原2004年地下水超采量已达41.55亿m3,形成了面积达7500km2的(河北全省4052km2)北京、唐山、保定、石家庄、肃宁等浅层地下水漏斗和2.14万km2的(河北全省4.4万km2)唐山、天津、廊坊、冀枣衡、沧州等深层地下水漏斗。北京、石家庄浅层地下水漏斗中心埋深分别达到44m和51m(404km2),天津、冀枣衡、沧州深层地下水漏斗埋深分别达到98m、77m(2001km2)和81m(1370km2)。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部分含水层被疏干,产生了地面下沉,天津塘沽地面已累计下降3m,沧州下降2m;还出现了海水入侵、咸水下移、环境干化等危害。含水层枯竭使海河流域平原失去了用水安全储备(表2.11)。

表2.11 京津冀都市圈平原2004年地下水超采量 单位:亿m3

注:*包括浅层地下水和深层承压水开采量;**浅层地下水多年平均可开采量,深层承压水不计可开采量。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信息网,2005年。

以上情况表明,京津冀都市圈城市供水保证率不高,遇到连续枯水年,仍不得不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这样做的后果往往加剧了生态恶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