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和清明节的区别?

如题所述

一、时间和起源不同

中元节又叫“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其历史应渊源于佛教,起源于佛教中 “目连救母”的故事,中元节由佛教盂兰盆会发展而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按阳历来说,清明节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二、祭拜对象不同

中元节:从古至今中元节祭拜对象,从祭田、祭祖发展到超渡“无主孤鬼”。所以有的地方也把七月称为“鬼月”,需要祭奠, “七月半”也就演变成“送鬼节”。佛教徒每都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道教也在这一天举行“中元普渡”,供奉食物及焚烧冥纸,让无主孤魂饱吃一顿。

清明节: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活动为扫墓。清明节是后人用来怀念先祖,祭祀先人的日子,大多数孝子贤孙都会到坟地、火化厂或骨灰庵施行祭拜仪式,以寄托对列祖列宗的一片哀思、纪念和缅怀之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2
第一,两者之间的区别 1、七月半也称为“盂兰盆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2、清明节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咏清明诗极多,杜牧《清明》诗最为著名。 第二,两者之间的联系 都是祭祀祖先的节日。
第2个回答  2014-07-17
中国鬼节有三: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把新土往坟上扬.添坟.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清明还要插柳枝.戴柳条帽.放风筝.荡秋千.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佛教这一天是盂兰盆会的日子.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7-23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传统节日,“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把祖先。
相传,农历的七月初一鬼门大开,阎罗王特许阴间的鬼魂会回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而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会飘荡在人间寻找食物。民间信仰祖宗崇拜,相信在中元节期间祖先会返回阳间的家中看望子孙后代。因此,民间会在中元节,祭祀先人,超度亡魂。
清明节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节气是按照阴历制定的,阴历没有闰年。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源于晋文公纪念忠臣介子推,以示不忘“清明”之志,于老百姓而言,是祭奠先人的一种的形式。
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鬼节
虽然也是为了纪念先人,但中元节与清明节有很大不同。中元节的说法有两种:第一,这一天是审判众鬼罪行的日子,人间举办各种法事,有助于消除众鬼的罪孽,以使他们得以超度;第二,这一天,鬼门开,众鬼游行,所以要准备好食物,以使祖先吃饱再走。
现在除了佛教、道教,民间已经较少大规模的庆祝中元节,只在山西等地方还有,而且鬼节的庆祝一定是在黄昏,太阳落山之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