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孩子不愿意上学怎么办

如题所述

1、好脾气改变小消极。当孩子不愿意去上学,甚至想办法逃学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着急,不要对着孩子发脾气、呵斥孩子。否则,即使孩子迫于父母的威严去学校了,也不会喜欢学习。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当父母对着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就蒙蔽了观察孩子的眼睛,发现不了孩子不喜欢去学校的真正理由,给“误读”孩子埋下了伏笔。

2、接纳“不想上学”的孩子。当孩子把不想上学的想法表达出来以后,说明孩子对学校有着不愉快的感受。这时,父母不要对孩子说学校有多么好,说了也没有用,因为孩子的情绪正处于不良状态,是听不进父母话的。如果父母选择与孩子共情,接纳孩子的情绪,将更有利于孩子理智地思考是否去上学这件事。

3、一定要稳下来,稳是改变的定海神针。如果稳不下来,可以先找个安静的地方呆一会,或者做几个深呼吸,让自己放松下来,千万不要带着焦虑紧张的心情和孩子马上谈事,这时候,一谈就甭。

4、先处理孩子的情绪,再谈怎么办?先谈情后谈事。可以问孩子,你怕(焦虑、担心)的是什么呢?你为什么怕(焦虑、担心)呢?先共情孩子,理解孩子,他这样做一定有他的道理和难处。那是什么呢?当孩子说出理由后,我们要先表示理解,看到孩子的情绪,接纳他的情绪。

5、和孩子一起探讨,纵然你所怕的事情真的发生了,或是最坏的结果出现了,是否真的那么可怕?身边是不是也有人经历过类似的遭遇?他们都是怎么做的,他们是不是都完蛋了?如果真的发生了,往后你就无法上学了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9

重新解读孩子的“诉求”—— 孩子不想继续上学,可见他对现在的学习生活有所不满,这也许是因为他在学习中找不到乐趣,也许是“一般”的成绩让他缺乏成就感,也可能是他觉得上学没有“自由”……这是他的“求救信号”,他希望摆脱现在某种生活困境,有的孩子会用消极的方式来逃避,如沉迷网络游戏等,他们试图通过这些来实现“自我价值”,找到乐趣和成就感。

关注孩子的“求救信号”——耐心聆听他做此决定的真正原因,然后向他表达理解、关怀和支持,让他明白即使学习不好,父母的爱还是不变的。在建立了信任的基础上,你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成长经历来表达意见,帮助他明白现在辍学的可能后果,明白真正的独立包括行为上、财政上、生活上的独立,而且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第2个回答  2020-11-19
紧紧抱住家长的大腿,哇哇大哭:“我不上学——”;家长离开后,赖在教室地上,撒泼打滚“我要回家——”;很多一年级新生老师会遇到这种情况。很多家长也对这种现象感到焦虑:有时候很难理解,这不应该是幼儿园就解决了的问题吗?是不是学校的任务太重?
经过几个月的适应,这种现象表面上是没有了,但孩子的内心到底怎样?今后还会不会再有这种情况发生?答案是肯定的。哪怕到了初中高中,家长任重道远。今天我就分析一下,小学一年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和解决对策。
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害怕与亲人(特别是母亲)分离,亲子关系处理不当。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总是怕孩子受一丁点委屈,对孩子总是不放心。这样,孩子一旦与父母分离,就会发生分离性焦虑而产生害怕的情绪体验。如果家长再对孩子表现出明显的担忧和焦虑,就会加重孩子的害怕情绪,是孩子更不愿意去学校的原因。
学校的环境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如孩子对学校的环境很陌生,同学中没有原来在幼儿园的同学,教师和教室对他都是陌生的,再加上学校对学生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和要求,上课要坚持坐在座位上40分钟,要学会一定的知识。孩子从幼儿园轻松无要求的环境中,一下子到有纪律的课堂中,他对老师的要求不适应,有时再加上同学对他有看法,说几句不好听的话,他就更不想上学了。
家长有时在儿童的心目中充当避难所和纵容者的角色,如果儿童通过哭闹获准回家,他的学校恐怖症就得到强化,孩子留在家里不去上学的行为就趋于巩固下来。
我们可采用以下方法来帮助孩子。
支持性心理疗法,就是对患儿加以疏导、鼓励,耐心地询问患儿的担心和不愿意来学校的原因,向他做出解释和指导,并在设法改善环境条件的同时,向孩子做出力所能及的承诺。
系统脱敏疗法,就是让家长和学校老师相互配合,有计划、一步一步地使孩子减轻对学校的害怕心理。肌肉松弛疗法,就是当孩子接近学校门口时,反复作深呼吸,待全身肌肉渐渐放松之后再进校门,以克服上学时产生的害怕感和焦虑感。
暴露疗法,家人强迫孩子去学校上学,这时孩子可能会出现哭闹、耍赖等症状,但只要对孩子的健康不会有不会有影响,就应该强制执行,以使之适应学校生活,消除恐惧心理。
为了让一年级小同学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老师与家长要共同努力,帮助小同学树立克服困难、搞好学习的信心,培养小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使每一个小学生顺利地度过难关。
第3个回答  2020-11-19
讲道理不行的话就哄,哄都不行的话只能强拖去学校让老师们折腾了。
第4个回答  2021-03-17

相似回答